学科分类
/ 23
460 个结果
  • 简介:体内的稳态造血依赖于复杂而完整的骨髓造血微环境系统,其中的细胞成分是该系统的关键。存在于骨髓中的间干细胞(MSCs)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在造血调控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成人骨髓MSCs的分离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并应用长期骨髓细胞培养体系,观察了MSCs滋养层体外维持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能力及其促进造血细胞分化的功能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造血 造血微环境 造血调控
  • 简介:随着骨髓间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间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能力有了进一步认识。近年来,很多学者从脐带血中分离出间干细胞,并且作了大量相关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脐带血间干细胞的研究情况,对脐带血间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化能力作简要综述。

  • 标签: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采集 生物学特性 诱导分化
  • 简介:干细胞的可塑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中此类细胞可以跨系统甚至跨胚层分化为三个胚层来源的细胞。这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使得间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及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可塑性 横向分化
  • 简介:骨髓间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具有向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参与梗塞部位心肌的修复、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分化及骨折后的骨功能和结构重建。输入MSC可以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提高肿瘤患者对化疗毒性的耐受性,增强肿瘤免疫功能。骨髓MSC还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和损伤组织重建。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梗死 移植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干细胞的可行性,分析其部分表型特点,为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进行培养,传代扩增,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是否表达具有干细胞特性的标记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荧光检测初步鉴定.结果分离后的MSCs出现增殖性生长,免疫组化显示巢蛋白(nestin)表达阳性,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90阳性,CD45阴性.结论在体外可培养出较大丰度大鼠骨髓间干细胞,而且此方法简单易行.

  • 标签: 大鼠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骨髓间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体外培养方法,研究其表面特征性标志(表面分子)。方法:用含10%小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把细胞的接种浓度分成A组小于1×10^4g/ml与B组大于5×10^6g/ml两组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而分子表达情况。结果:A组细胞生长缓慢,但形态、增殖能力及表面特征性标志与B组相同。MSCs同时表达CDW90、CD44、CD29及CD1a。结论:该方法可作为体外培养MSCs的一种方法,经济实用。MSCs不仅表达CDw90、CD44、CD29而且表达CD1a。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性标志 实验研究 体外表达 流式细胞仪检测 体外培养方法
  • 简介:为了观察人心脏是否含具有间细胞特性的细胞,从胎儿心脏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并从形态、表型和功能3个方面与骨髓间细胞进行比较和鉴定。结果表明,从心脏分离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样,表面抗原为CD73,CD105,CD29,CD44,HLA-ABC,CD166阳性,而CD45,CD34,CD86,HLA-DR阴性。在不同的分化体系中,细胞能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细胞扩增迅速,具有低免疫原性特性。结论:从心脏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细胞特性。

  • 标签: 胎儿心脏 心脏黏附细胞 间充质祖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丝素蛋白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体系统与骨髓间干细胞的体外相容性。方法将多孔丝素蛋白修剪成20×10×5mm长方体状物,置入6孔板中;将粉状bBMP用PBS液溶解制成2mg/ml混悬液,0.5ml无菌移液管滴定于多孔丝素蛋白上(0.5毫升/个)。骨髓间干细胞以107/ml接种到载体系统上,复合4小时后加入生长液继续体外培养,每1、4、8天时进行碱性磷酸酶、矿化结节染色观察以及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另外同时设立单纯丝素蛋白与细胞复合培养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两种材料上生长形态、活性正常,体外培养24小时时细胞已贴附材料上,呈匍匐状伸展,以后逐渐融合生长,8天时大量细胞成片状攀附在材料表面,并分泌有大量的网状细胞外基质,实验组可见结节状基质生成;碱性磷酸酶、矿化结节染色观察发现实验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反应,对照组阴性。结论丝素蛋白是一种良好细胞外基质材料,也是一种良好生长因子的缓释载体。

  • 标签: 丝素蛋白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本研究探讨间干细胞(MSC)对GVHD的作用及其机制。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同时输入供者的T淋巴细胞诱导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联合或不联合移植供体来源的MSC,观察受鼠的GVHD的发生情况;利用双荧光标记抗体标记受鼠脾脏和胸腺单个淋巴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分析MSC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GVHD的发生程度减轻,存活率提高,而CD4/CD8比值在GVHD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实验组中的脾淋巴细胞和胸腺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1.55±7.58%、93.20±2.69%,在GVHD组中的比例分别为20.90±1.90%、57.17±6.79%,实验组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比GVHD组中增多,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能有效抑制HSC移植后致死性GVHD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同时MSC可能通过作用于体内调节性T淋巴细胞而间接发挥了抑制GVHD的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CD4^+CD25^+调节性 T细胞
  • 简介:患者女性,75岁。发现有糖尿病、高血压十余年。本次因“四肢青紫一年,加重伴双足多处溃疡、疼痛三月”入院,诉下肢肤温冷,足部溃疡处静息痛明显,无法下地行走。经内科保守治疗溃疡面积仍继续扩大,后转我科会诊。查体:双足肤色紫黑,肤温冷双足外侧缘及足跟部可见大小不等多个溃疡,最深部位达骨质。溃疡周围肤色发黑呈坏疽样。行双下肢动脉造影显示:双下肢远端动脉及足部动脉均已闭塞,足部血供仅靠少许侧支血管(见封三图5)。Wagner分级为2级。根据造影结果无法进行常规动脉重建术。经科室谨慎的讨论及征求患者本人及家属意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拟行自体骨髓间细胞移植术。患者在局麻下行骨穿抽出自体骨髓约40ral,并常规涂片检查排除造血系统疾患。骨髓经离心等处理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液进行增值培养到计量为左右。于2003年12月22日在导管室局麻下行双下肢动脉造影并通过造影导管将培养的骨髓干细胞注射到下肢动脉末端。术中无明显不适,术毕安返病房。术后三月随访患者足部溃疡基本愈合,双足肤色较前明显红润,肤温有所回升(见封三图6)。患者静息痛消失,日常生活中能自行行走。

  • 标签: 内科保守治疗 自体骨髓 下肢缺血 间充质细胞移植 下肢动脉造影 足部动脉
  • 简介:近年来,在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中已经证实存在肿瘤干细胞(cancerstemcells,CSCs)。虽然化疗药物可以杀死大部分肿瘤细胞,但是CSCs和耐药细胞往往逃逸药物的杀伤作用,导致肿瘤复发。研究发现CSCs也表达ATP结合转运蛋白家族(ATP-bindingcassette,ABC),将药物泵出细胞而逃逸药物的杀伤作用。深入了解CSCs的耐药机制可以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耐药
  • 简介:国际上临床基因治疗从1991年开始,至今有关的基础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一些重大难题尚未解决。例如:基因转染的载体、目的基因体内转染的靶向性、目的基因在体内表达的水平和时间的调控以及有治疗效果基因的选择和寻找等。美国几例ADA基因治疗病例,其带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在病人体内维持时间太短。为了使目的基因能在病人体内长期或永久地表达,必须选一种能在体内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的永不消亡的细胞,作为目的基因的宿主细胞。于是,造血干细胞便成为最理想的目的基

  • 标签: 造血 造血干细胞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成人骨髓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growthfactorreceptor,NGFR)阳性细胞,获得同质性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cells,MNCs).对MNCs进行常规贴壁培养或应用磁分离技术分离NGFR+细胞.分别检测NGFR+细胞和常规贴壁培养所获BMSCs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能力,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并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结果免疫磁珠分离获得NGFR+细胞的纯度为(90.4±4.7)%,NGFR+细胞较贴壁培养获得BMSCs具备更强增殖能力和成骨及成脂肪分化潜能.结论利用免疫磁珠分离骨髓NGFR+细胞可以获得同质性原始BMSCs.

  • 标签: 基质干细胞 骨髓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分离和提纯 组织工程
  • 简介:本文回顾了干细胞和肾缺血再灌注相关的文献,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结果。现在还不清楚肾脏中是否存在干细胞,但干细胞能分化成间质、内皮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这种过程在肾损伤后增强,并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其潜在的机制很可能是干细胞的可塑性,但也可能是细胞融合的结果。这些结果为研究肾缺血再灌损伤引起的急性肾衰以及肾移植物损伤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干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脊髓损伤(SCI)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由于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各国均把截瘫作为一项难题与研究重点。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成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其自身的修复能力是有限的“死亡的神经元不能由中枢神经系统自身产生新的神经元或邻近的神经元来替换”,然而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改变了这些观点,通过移植神经干细胞来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是有可能的;本文就神经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修复脊髓损伤方面的作用作一简述。

  • 标签: 脊髓损伤 细胞移植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移植神经干细胞 修复能力 神经元
  • 简介:目的温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扩增,观察其原代及传代细胞的生长特点及生物学特点。方法抽取4只成年猴髂骨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获得BMSCs,胰酶消化传代,用条件培养基培养传代细胞。逐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传代细胞进行HE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成年雄性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生长良好,原代细胞10-13d汇成单层,传代后4~7d长满瓶底。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BMSCs为单核细胞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结论猴BMSc的体外培养增殖能力强,可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作为灵长类动物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 简介: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及胚胎发育学的热点问题。人们通常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是不可再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将只能由神经胶质爬行替代,遗留难以弥补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而神经千细胞特别是在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的神经千细胞对以上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深入,必将为神经系统损伤性、退行性疾病的彻底治愈,甚至神经移植治疗带来一次革命性突破。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细胞体外培养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神经系统功能缺损 成年哺乳动物 神经千细胞
  • 简介:大剂量化疗、放疗后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性肿瘤及某些实体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日见广泛,其成功关键在于采集足够量的于细胞,进行有效地冷冻保存及复苏,回输后方能获得成功的造血功能重建.本站于2000年6月~12月对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PBSCT治疗,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应用 肿瘤 回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