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腹部CT检查剂量,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原因。方法利用自行开发的CT受检者照射剂量实时检测管理软件,统计肝癌患者腹部CT各种扫描部位扫描剂量、次数、有效剂量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我院半年以来350位肝癌患者的腹部CT检查的剂量,扫描次数最多的是上腹部平扫,占55.02%;单次扫描剂量最高的是全腹部增强,单次平均(26.04±2.76)mSv。结论肝癌患者腹部类CT扫描次数及有效剂量处于较高水平,增强扫描是造成肝癌患者剂量偏高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需重视对肝癌患者多次腹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并更多的选择替代性诊疗手段,例如超声、磁共振等。

  • 标签: 肝癌 腹部 多层螺旋CT 辐射剂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放射线检查过程中提高 CT辐射预防技术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内做过 CT的 1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法定量评估 CT辐射致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损伤的实验分析。结果:降低辐射剂量可以有效在放射线检查过程中降低 CT的辐射,减少对人体的伤害。结论:各种放射线检查能否顺利进行成功,过去人们对此往往只重视先进的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忽视被检查者的心理状态,以至不能很好地取得被检查者的配合,使许多检查难以顺利进行甚至归于失败,有时获取的信息不真实,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给患者带来重复检查和痛苦,是一个值得放射科医技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

  • 标签: 放射线检查 CT 辐射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放射线检查过程中提高CT辐射预防技术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内做过CT的1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法定量评估CT辐射致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实验分析。结果降低辐射剂量可以有效在放射线检查过程中降低CT的辐射,减少对人体的伤害。结论各种放射线检查能否顺利进行成功,过去人们对此往往只重视先进的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忽视被检查者的心理状态,以至不能很好地取得被检查者的配合,使许多检查难以顺利进行甚至归于失败,有时获取的信息不真实,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给患者带来重复检查和痛苦,是一个值得放射科医技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

  • 标签: 放射线检查 CT 辐射预防
  • 简介:飞行员缺氧训练始终受到国内外航空医学研究领域重视。为保证训练效果和安全,结合我军目前实施的飞行员缺氧训练,对国内外飞行员缺氧训练方法、监测手段和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在训练全过程应监测受训飞行员的生理参数、工作能力变化,同时,也要监测飞行员训练使用的低压舱、供氧面罩等相关设备的物理参数。

  • 标签: 飞行员 低压缺氧 训练
  • 简介:摘要飞行员缺氧训练始终受到国内外航空医学研究领域重视。为保证训练效果和安全,结合我军目前实施的飞行员缺氧训练,对国内外飞行员缺氧训练方法、监测手段和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在训练全过程应监测受训飞行员的生理参数、工作能力变化,同时,也要监测飞行员训练使用的低压舱、供氧面罩等相关设备的物理参数。

  • 标签: 飞行员 缺氧训练 监测要求 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剂量软件分析未成年人头颅和胸部CT头颅扫描及辐射剂量,分析比较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扫描剂量差异,评估辐射风险。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CT受检者照射剂量检测软件,回顾性随机调取本院2018年1月1日至4月1日进行过CT扫描的211例未成年患者及234例成年患者的CT扫描资料,统计未成年人头颅和胸部扫描剂量,比较分析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扫描剂量差异。结果头颅(占比30.81%)及胸部(占比21.79%)是未成年人主要进行的CT扫描部位。与其他扫描部位相比,未成年人除头颅中位DLP(DLP=624.87mGycm)低于成年人(DLP=854.9mGycm)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1,P=0.00),其他部位均没有显著差异。讨论未成年人头颅和胸部CT剂量水平与成人没有太多差异,未成年人的辐射风险需引起重视。

  • 标签: CT 未成年人,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静脉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经静脉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在手术治疗中较常用。合理地选用麻醉方式,并进行确切的实施,有助于减少麻醉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本文针对静脉全麻的特点及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静脉全麻在手术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静脉全麻 特点 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 简介:摘要静脉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经静脉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在手术治疗中较常用。合理地选用麻醉方式,并进行确切的实施,有助于减少麻醉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本文针对静脉全麻的特点及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静脉全麻在手术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静脉全麻 特点 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氧监测的方法与多导睡眠监测(PSG)方法对比进行诊断的结果分析。方法分析2016年8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56例睡眠障碍的患者,对所有患者施予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氧监测,同时给予PSG,并把两种监测方法进行对比,按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来研究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氧监测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种检测方法中,检测费用及病人依从性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监测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动态心电图 血氧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瘢痕再次妊娠孕妇中超声监测的实施价值。 方法:选取 76 例子宫瘢痕再次妊娠孕妇,以多普勒彩超展开瘢痕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和妊娠结局的关系。 结果: 76 例孕妇经超声监测, 1 级组 40 例, 2 级组 21 例, 3 级组 10 例, 4 级组 5 例。从 1 级组到 4 级组,子宫前壁下段厚度逐渐降低,分娩中出血量逐渐增多 ( P< 0.05),且产后 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显著 ( P< 0.05)。分娩方式比较, 1 级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的产妇 ( P< 0.05)。 结论:超声监测可用来对子宫瘢痕再次妊娠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可为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再次妊娠 超声监测 分娩方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瘢痕再次妊娠孕妇中超声监测的实施价值。方法选取76例子宫瘢痕再次妊娠孕妇,以多普勒彩超展开瘢痕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和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76例孕妇经超声监测,1级组40例,2级组21例,3级组10例,4级组5例。从1级组到4级组,子宫前壁下段厚度逐渐降低,分娩中出血量逐渐增多(P<0.05),且产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分娩方式比较,1级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的产妇(P<0.05)。结论超声监测可用来对子宫瘢痕再次妊娠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可为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再次妊娠 超声监测 分娩方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术后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5月634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过程。结果除3例患者导管脱出,2例连接不紧密,1例与测压管脱开,2例导管堵塞外,其余均未发生感染、出血、栓塞及肢体远端肿胀等并发症。结论有创血压监测是心内直视术后必不可少的监测方法,护理的重点是保持管道通畅、固定,预防感染、出血、栓塞及肢体远端肿胀。

  • 标签: 心内直视术 有创动脉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监测颅内压已成为颅脑损伤患者的中心监护措施之一,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也成为护理人员的重点护理项目。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0)监测技术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罹患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检测技术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抽选我院在2016年8月2日收容诊治的10例罹患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在患者处于休克期间,回收期间以及围手术期间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检测技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测,并施行补液治疗与相关心血管药物的治疗。结果重度烧伤且在初期没有施行抗休克治疗之前,患者的全新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全心舒张末容积以及心功能指数持续降低,肺管通透指数以及肺血管外肺水出现提升趋势。在施行补液治疗之后,患者的心输出量依旧处于低水平,而患者的心功能指数以及全新射血分数存在显著的降低情况,患者的肺血管外肺水与肺管通透指数存在提升的情况,在患者受伤后的四十八小时,相关数值最高。在患者回收期间,患者的肺管通透指数恢复正常,肺血管外肺水降低程度较小,经过治疗后,肺血管外肺水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升高,而全新射血分数与心功能指数显著降低,在患者受伤后三到五天后,患者的全新射血分数和心功能指数恢复正常。结论针对特重度烧伤的患者,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的检测技术,可以为相关医师提供准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从而帮助医师改善补液治疗与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情况。

  • 标签: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 检测技术 特重度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