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结合在性肾病II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西医采用托烷司琼、甲基强的松龙、盐酸氮芥、灯盏花素联合中药参芪地黄汤治疗性肾病Ⅱ期60例为治疗组。单独运用西医方法托烷司琼、甲基强的松龙、盐酸氮芥、灯盏花素治疗的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性肾病II期方法较单纯使用西医方法好。

  • 标签: 膜性肾病II期 参芪地黄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间充质干细胞(MSC)已经用于多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但无论全身或局部应用,培养的MSC进入体内后短期内大量死亡。为探讨死亡细胞发挥组织修复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以大鼠MSC为对象,利用低氧及乏营养为诱导条件,对凋亡MSC释放的亚细胞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氧(1%O2)及无血清培养均可诱导MSC凋亡,尤以二者联合为著,72h后细胞凋亡比例达(17.44±2.15)%。与此同时,培养上清经低温超速离心后,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细胞可释放大量的微粒(microparticles,MP),其表面同时表达CD29、CD44A和凋亡相关的磷脂酰丝氨酸。结论:MSC经诱导后释放MP,其量相当于原细胞数目的15.2倍。MP是组织损伤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本研究为探讨MSC治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膜微粒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incisionlaparoscopicsurgery,SILS)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积液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1年4月应用SILS及改制的普通硬膜外穿刺针完成176例小儿腹股沟疝及鞘积液手术。取脐部纵切口,直视下置入3mm或5mm腹腔镜,用改制的16号硬膜外穿刺针带4号丝线经皮沿内侧腹膜下潜行穿入,依次越过腹壁下动静脉、输精管、髂外血管和精索,越过精索后刺破腹膜进入腹腔,更换有凹槽的穿刺针沿外侧腹膜下穿入,到达结扎线处进入腹腔,将结扎线带出体表,体外收紧结扎,悬吊于腹壁,完成手术。结果176例SILS手术成功,术中发现对侧隐性疝58例,均同期处理。手术时间7~50min,平均16min。所有患儿术后3d出院。176例随访12个月,1例同侧复发,1例同侧并发直疝(手术证实),55例鞘积液无复发。结论SILS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 标签: 单孔腹腔镜手术 小儿 腹股沟疝 鞘膜积液
  • 简介:目的了解21~40岁人群正常肾小球基底(glomerularbasementmembrane,GBM)的厚度。方法选择年龄为21~40岁,经临床筛选无影响GBM厚度的疾病,且免疫荧光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为正常肾小球的肾穿刺标本,常规固定、包埋及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根据等距离曲线移动原则对每个样本的一个肾小球拍照15张,随机设置测试系统,选择测试线与GBM足细胞侧相交的点作GBM的垂直线,与内皮细胞相交处的距离为GBM截面宽度,进而计算出GBM调和平均厚度。结果29例样本,GBM调和平均厚度为324.26±47.87(236.49~425.03)nm,男性为345.23±39.94(259.96~394.66)nm,女性为307.23±48.07(236.49~425.03)nm,男、女性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1);21~30岁和31~40岁的GBM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61)。结论正常人群中不同性别GBM厚度不同,需区别对待。

  • 标签: 电镜 基底膜厚度 体视学
  • 简介:目的探讨反复复发、两次或两次手术以上难治性慢性硬下血肿(CSDH)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1例难治性CSDH患者中,血肿钻孔引流手术史2次者15例,3次者4例,4次者2例。治疗前CT/MRI扫描发现明显脑萎缩12例,血肿包膜形成8例,血肿分隔多房5例,血肿机化3例。对5例无血肿分房分隔、包膜明显强化及血肿机化的患者仅再行血肿穿刺冲洗引流术,余16例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包膜切除术。术后均给予1-2疗程高压氧治疗。随访3-6个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CT或MRI检查,5例呈硬下积液表现。其中2例有占位效应再次行钻孔引流+高压氧治疗;术后6个月,4例有少量硬下积液,较前好转,无新复发病例。结论高龄脑萎缩、包膜形成、血肿分隔多房、血肿机化为难治性CSDH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原因采用开颅血肿和包膜切除或钻孔冲洗引流术+高压氧等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 复发
  • 简介:目的研究聚-DL-乳酸(PolyD,L—lacticacid,PDLLA)可吸收厚度对肌腱黏连和愈合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A组,11只)、实验组2(B组,11只)和对照组(C组,9只)3组,建立双后肢第二趾趾深屈肌腱损伤模型。A组肌腱吻合处包裹一层PDUA可吸收.B组肌腱吻合处包裹三层PDLLA可吸收。C组不使用PDLLA可吸收。术后观察可吸收完整性,通过肉眼观察、病理切片、肌腱滑移距离及抗张强度评估肌腱黏连和愈合情况。结果术后2周观察,A组可吸收大部分破碎,B组可吸收大部分完整。术后6周大体观察,A组可见肌腱吻合口轻度纤维黏连.B组可见肌腱吻合处梭形膨大.表面光滑。C组可见肌腱吻合处广泛致密的纤维黏连。肌腱滑移距离结果,A组与C组、A组与B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有显著差异(P〈0.01)。抗拉强度测试A、B、C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增加PDLLA可吸收厚度可有效预防肌腱黏连且不影响肌腱愈合。

  • 标签: 黏连愈合 聚-DL-乳酸可吸收膜厚度
  • 简介:目的观察芪地合剂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细胞(GMCs)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N)防治中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细胞株,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动态观察各组含药血清作用下各组GMcs不同时间点的增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糖+LPS能明显刺激体外培养的GMCs增殖,而与模型组相比,芪地合剂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GMCs增殖。结论高糖+LPS可促进GMCs增殖,芪地合剂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高糖+LPS条件下GMCs增殖,从而发挥预防和治疗肾小球硬化,进而延缓DN的进展。

  • 标签: 黄芪 肾小球系膜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滑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韧带成纤维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进行AS患者滑和韧带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收集第1代的滑细胞培养液上清液,应用此上清液对韧带成纤维细胞进行诱导,分别于0、5、10、15、20d检测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表达水平,并于25d时进行钙结节染色。结果在应用AS滑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韧带成纤维细胞进行诱导的第10天,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在第15天达到高峰。第25天时进行钙结节VonKossa染色,发现有钙结节形成。结论AS滑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韧带成纤维细胞具有成骨诱导分化的能力。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滑膜 韧带 成纤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