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针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2种处理方式(C3切除与C3成形)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术后颈椎功能的影响如何,相关客观评价较少,为此进行了此项研究。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C3切除与C3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Central、PubMed、EMbase、theISIWebofKnowledgeDatabase、CNKI、CMB、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8-07-01。纳入关于C3切除和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对比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5个研究,316例患者,其中C3切除组146例,C3成形组170例;②Mate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颈椎功能方面,与传统C3成形相比,C3切除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较少[SMD=-5.89,95%CI(-7.25,-4.70),P<0.05]、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SMD=-0.23,95%CI(0.12,0.46),P<0.05];③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2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MD=-0.02,95%CI(-0.55,0.51),P=0.95>0.05];④结果表明,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C3的2种处理方式(切除或成形)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切除能有效防止颈椎活动度丢失、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 标签: 颈椎病 椎板切除 椎板成形 椎管扩大成形 轴性症状 颈椎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减压联合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4例,采用减压联合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方法,并与2010年-2012年采用传统切除术治疗的56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及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32%、6.75%、12.16%、0.354±0.004mm,对照组为53.57%、14.28%、23.21%、0.263±0.005mm。经统计学比较(P<0.05)。结论采用减压联合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使术后体结构的稳定性更加可靠,保持较为固定的椎间隙,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开窗与间孔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隐性失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开窗术治疗)与观察组(30例,给予间孔镜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患者,显性失血量更多(P<0.05),但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来说,间孔术镜更具微创性,但手术时间长,要做好针对性的止血工作。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隐性失血 椎板开窗术 椎间孔术镜 失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急性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伤复位减压内固定术后脊髓功能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了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两院收治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共66例,男5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1±15.2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一天,术后一周、末次随访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患者按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情况进行分组,定义末次随访ASIA评分较术前提高一个等级以上者为A组,未改善则定义为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选取存在统计学差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因子间影响后,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寻找出预后相关因子,并使用ROC曲线找出具有显著意义的预后指标值。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ASIA评分、术前等待时间两项指标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脊髓功能与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间显著相关(p=0.023

  • 标签: 急性脊髓损伤 预后因素 脊髓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半"开窗"显微切除颈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23例运用单侧半"开窗"法,在不破坏完整性的基础上,用磨钻或小的咬骨钳咬开单侧形成"小窗",经小窗显微切除颈椎管内肿瘤.结果23例肿瘤均获全切,没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脊柱畸形.结论单侧半"开窗"切除颈椎管内肿瘤创伤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但也有暴露局限的缺点.

  • 标签: 半椎板 颈椎 椎管内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间开窗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适应证和疗效。方法83例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双侧间开窗治疗。结果76例平均随访1.5(0.5—6)年。疗效采用Nakai评分标准:优59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2.1%。1例因多节段双侧间开窗导致医源性腰椎失稳行二次手术。结论双侧间开窗法是治疗稳定型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
  • 简介:目的:总结X线透视下经关节突螺钉(TLFS)成功置入时的正位、侧位、斜位影像学标准,为临床置钉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6具成人防腐保存体标本(L2~S1),男5具、女1具,年龄31~61岁,均经X线摄片排除畸形、骨折、肿瘤及其他腰椎病变。直视下L3/4、L4/5、L5/S1随机单侧置入4mm螺钉,TLFS进钉点选择在一侧与棘突交界中下1/3处向后0.5cm,外倾角和下倾角为CT片和X线片测量所得,以X线透视安全置入TLFS全过程,并分析其标准腰椎前后位、侧位和斜位X线影像特征。结果TLFS进针完成满意后,正位片显示钉尖位于下位椎弓根投影外上缘与横突上缘之间,侧位示钉尖位椎弓根后上缘,斜位片示钉尖过下位小关节间隙中点,至上关节突投影前缘。结论术中X线透视可能为TLFS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供重要帮助和参考。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 X 线透视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间孔镜与开放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将2019年1月~2022年3月期间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行经皮间孔镜治疗,B组行开放间开窗术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卧床时间及术后2h疼痛评分均小于B组,手术时间大于B组患者,差异显著;术后少数患者有切口感染、出血、腰椎不稳发生,A组总发生率2.56%,与B组的15.38%对比较低。结论 与开放间开窗术对比,经皮间孔镜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安全性更高。

  • 标签: [] 经皮椎间孔镜 开放椎板间开窗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形术治疗脊柱椎管内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通过对18例脊柱椎管内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体位护理、加强病情观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并发症预防等。结果对18例患者进行随访经24~52个月,均顺利通过围手术期,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脊柱椎管内肿瘤手术复杂,肿瘤手术切除危险性大,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

  • 标签: [] 椎板成形术 脊髓肿瘤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双侧间开窗,切除突出之髓核,有钙化并形成骨赘者用小弯凿凿去骨赘。结果:经5~20月平均12月随访,双侧间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症33例,优20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双侧间开窗,髓核摘除、骨赘块凿除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形成患者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该项技术安全、方便、易行、效果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双侧椎板间开窗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 钙化症
  • 简介:摘要:目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人员中应用经间入路间孔镜技术展开治疗,并分析该方式对疼痛程度的改善。方法:研究展开时间段设定为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设定60例LDH人员为分析对象,组别划分依据随机方式,即对照组30例取常规开窗术,观察组30例经间入路间孔镜技术治疗,以此分析各组别人员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在对LDH人员进行治疗时,经间入路间孔镜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机体疼痛,提升机体舒适度,其应用价值较为理想。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实施经皮间和经皮间孔两种入路方式的短期疗效。方法:对比病例选择在2018.6~2020.6时段就诊于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以入路方式不同为依据实施分组,均分例数(n=39),实施经皮间和经皮间孔两种入路方式的患者分别归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间入路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于患者疼痛程度是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自2022年2月到2023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以上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比较组,实验组采用经间入路间孔镜技术治疗,比较组采用常规开放式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出院1月后的疼痛指数、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疼痛指数相差无几(P>0.05),实验组的术后以及出院1月后的疼痛指数明显小于比较组(P<0.05 )。实验组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比照比较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经间入路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于患者术后以及出院1月后的疼痛程度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改善疼痛程度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全切除减压,间自体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9年7月收治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全切除减压,摘除相应节段的椎间盘,间植入自体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节段。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62例患者共减压134节段,固定134节段,所有减压节段均行间自体骨植骨。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21.3(15—34)个月。手术疗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15分法)进行评分。62例患者中疗效达到优5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5.16%。结论腰椎后路全切除减压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椎间孔狭窄 腰椎 椎间融合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腰椎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以往应用该方法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术中咬除椎间盘髓核突出部位相应的上部分下缘及下上缘,呈开窗状,切除增厚的黄韧带、增生的体后缘和关节突内侧皮质骨、钙化的后纵韧带及突出的纤维环和髓核,术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全部随访6—36个月,优良率达92%。结论:腰椎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对腰椎功能影响小,疗效好。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后路椎板开窗 减压髓核摘除术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对椎管内巨大肿瘤并重建椎管采用全入路切除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 201 7 年 4 月~ 201 9 年 5 月在我 院治疗的 例 42 例椎管内巨大肿瘤 患者, 所有患者均给予全入路切除并重建椎管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在这 42 例患者中,病理检查神经鞘瘤有 21 例、神经纤维瘤 11 例、脂肪瘤和脊膜瘤各 4 例、支气管性囊肿 2 例,术后切口均为 Ⅰ 期愈合;术后随访 1-2 年,最后一次随访根据 JOA17 分法评定, 2 例 0-5 分; 19 例 6-11 分; 21 例 12-17 分,和术前相比, P < 0.05 。 结论:全入路切除椎管内巨大肿瘤且重建椎管是一种简单、易行又安全的手术方式,可维持脊柱稳定的同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全椎板入路 椎管内巨大肿瘤 重建椎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后路钛网椎管成型在胸椎全减压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行胸椎全减压手术的1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胸椎后路全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胸椎后路全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钛网椎管成形棘突间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ThompsonEpstein进行效果评分,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椎管粘连发生率13.6%(9/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15/66),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后路全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钛网椎管成形棘突间植骨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关键词后路钛网椎管成形;全减压术;ThompsonEpstein中图分类号R7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96-01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