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与分析四维三矫正法在脊柱侧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 2017年 9月至 2018年 9月收治的 60例脊柱侧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 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后路矫正术治疗,试验组给予四维三矫正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矫形康复效果及患者对术后美观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侧 Cobb角明显减小、治疗后侧 Cobb角矫正率明显提升,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四维三矫正法治疗脊柱侧的矫形康复效果明显,治疗中及治疗后指标明显优于单纯后路矫正术,可作为一种理想矫正方法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 ]四维三点矫正法 单纯后路矫正术 脊柱侧凸 康复
  • 简介:【摘要】】成人退变性侧弯()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之一,常因病变节段的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椎体滑移、椎节失稳、脊柱失衡等问题,而出现严重的腰背部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目前关于退行性脊柱侧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弄清退行性脊柱侧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是广大脊柱外科学者致力于追求的目标。本文将就退行性脊柱侧发病机制、病情评估及治疗等做一综述。

  • 标签: 退行性 脊柱侧凸 发病机制 病情评估 治疗
  • 简介:[摘要] 拔牙后的牙槽窝位保存不仅与种植时机的选择有关,而且关系到种植修复体的质量,美学和寿命,是口腔种植医生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各种位保存的术式和方法做一综述,并对常用植骨材料的临床选择略做探讨。

  • 标签: [] 牙槽窝(骨) 微创拔牙 骨替代材料 位点保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颈胸段后形变埋线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70名颈胸段后形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埋线治疗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法,治疗28d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颈胸段后凸形变 埋线治疗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OSFS(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保守方式、椎体后成形术的效果展开研讨。方法:研究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后畸形矫形术麻醉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58例行脊柱后畸形矫形术患者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29)与参照组(n=29),参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围术期管理,试验组患者在围术期管理中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比两组患者CRP、Glu、Cor、VAS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48h的CRP、Glu及Cor均低于参照组,VAS评分在术毕、术后24h及术后48h均低于参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脊柱后畸形矫形术麻醉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有效抑制患者应激反应,减轻疼痛,促进预后康复。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 麻醉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重度脊柱侧行后路矫正术患者康复中的价值评价 。 方法: 将 重度脊柱侧行后路矫正术患者 100 例 为试验对象, 以 单双号随机化分组 设计 分为 2 组 , 均给予 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同时给予实验组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干预 。 结果: 实验组 临床护理总满意度 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 重度脊柱侧行后路矫正术患者 实施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措施的 康复 效果显著 。

  • 标签: 重度脊柱侧凸 后路矫正术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红外额温计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体温计,使用便捷、响应快、可避免交叉感染,但准确度和稳定性易受影响。介绍了红外额温计的工作原理和国内注册情况,针对注册过程中的技术审评关注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对该类产品的注册人员和审评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 标签: 红外额温计 技术审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痛风是对人体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但由于许多病人对其认识不清,不能坚持规范的治疗而产生严重后果。本文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痛风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痛风治疗与康复是持久战,打赢抗风战斗的关键是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统一战线,强调走中西医结合,“三分治疗七分调养”的综合性治疗痛风的道路,首次提出“带酸生存”,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中国式抗风模式。

  • 标签: 痛风 持久战 中西医结合 三分治疗 七分调养 带酸生存 中国式抗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应用 AI可变焦散反混淆技术进行快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 145例心律失常患者,年龄最小为 30岁,最大为 80岁,平均年龄为 50±5.0 岁。均以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记录患者 24h心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自动检测技术分析数据,绘制 24h心电散点图。 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室上性早搏、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早搏五组,比较 AI 可变焦散反混淆诊断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传统的模板诊断方法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二者的符合率,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 室上性早搏诊断符合率 97.67% ,室性早搏诊断符合率 94.73%,心房颤动诊断符合率 100%,心房扑动诊断符合率 100%;两者对比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I 可变焦散反混淆技术应用于心律失常快速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应用简单快捷,图形直观,尤其对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诊断上优势明显。

  • 标签: AI可变焦 反混淆 心电散点 心律失常 快速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球囊后成形术治疗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VCF)的效果。方法:以 2018年 6月 -2020年 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 60例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 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球囊后成形术( PKP)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对比手术情况、巴塞尔指数( BI)评分、椎体高度和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6.67%和 93.33%,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天数和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实验组 BI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VP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更容易恢复,感染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球囊后凸成形术 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究临床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成形术在高龄重症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 法 以高龄重症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 20 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6 月,均实施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成形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肺栓塞、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椎体低粘度 PMMA 注射量如下所示: PVP 注射量是 3.17±2.09ml , Sky 成型器注射量是 2.51±2.72ml ,冠龙球囊注射量是 3.71±2.89ml 。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前疼痛评分是 5.47±1.29 分,术后 2 周疼痛评分是 2.12±0.79 分,术后 1 个月疼痛评分是 1.54±0.37 分。术后 2 周、 1 个月疼痛评分均优于术前, P<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 结论 高龄重症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实施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成形术治疗,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愈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高龄 重症 胸腰椎压缩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