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社区老年人体检血糖、血脂检测结果。方法选择64例老年人体检的血糖血脂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空腹血糖(GLU)、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数据。结果空腹血糖(GLU)、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均高者占到了4.61%,空腹血糖(GLU)单项升高者达到11.29%;GLU、TC、TG临床检出率70~85年龄组明显高于60~69年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社区老年的GLU,CHO,TG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与患者性别无显著相关性。需重视社区团体健康教育,定期对老年进行体检。

  • 标签: 老年人 空腹血糖 血清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27-0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讨老年肺动脉栓塞的症状、体征和筛查项目的效果。以提高肺栓塞的诊断率,减少其误诊率。方法将76例老年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给予临床分类和分析。结果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特异性。血气分析、D-二聚体是其主要的筛查项目。结论老年的基础疾病比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很难鉴别。能够给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预后比较好。

  • 标签: 老年人 肺动脉栓塞 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39-02
  • 简介:背景: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是细胞移植治疗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合理的刺激促进干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正常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为使用0.15g/L质量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MTT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第5,7,9天,实验组细胞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实验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分子CD29/CD44/CD45/CD105的表达无影响。实时PCR结果显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促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RNA的表达(P<0.05)。结果证实,质量浓度0.15g/L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促进脐血干细胞增殖。

  • 标签: 干细胞 脐血干细胞 还原型谷胱甘肽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起病48h内的急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括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手指轻叩实验和握力检查。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及食指轻叩实验、握力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7d,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及食指轻叩实验、握力检查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6个月的效果优于治疗后7d,实验组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肽原酶对脑梗死患者的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远期效果更明显。

  • 标签: 脑梗死 运动功能 人尿激肽原酶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免疫调节功能及支持血管形成能力。收集第4—6代BMMSC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9,bicinchoninicacid(BCA)方法定量检测外泌体分泌量;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NC)作用72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BMNC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croRNA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与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的作用方式,与HUVEC共培养后观察其网状结构形成;应用裸鼠体内试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40—160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9,其分泌量与接种细胞数呈线性关系,可抑制PBMNC分泌IFN-γ(P〈0.01),内含有免疫相关microRNA如miR301、miR22和miR-let-7a等,能促进HUVEC网状结构形成和血管形成(P〈0.01)。结论:BMMSC分泌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与支持血管形成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免疫调节 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咬伤后伤口感染的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一例咬伤后伤口感染伴骨髓炎的患者治疗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一例咬伤后伤口感染伴骨髓炎创面经过系统治疗,全面护理42天愈合。结论做好心理护理和消毒护理,控制创面感染,是创面快速愈合的重要保证。

  • 标签: 人咬伤 感染 骨髓炎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的误吸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西安解放军323医院收治的住院老年患者250例(住院组),另选取同期在莲湖区西大街社区居住的老年250例(社区组),回顾性分析老年的误吸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比较两组老年的临床资料、不同量表的评分结果及近1年内的误吸发生情况,并对调查结果与误吸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样本的性别比例和个人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既往疾病史中,心脑血管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和各个量表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组近1年的误吸发生率(24.40%)高于社区组(9.60%),两组样本近1年的误吸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41,P<0.05);患者年龄、异常进餐、进餐体位改变、各种既往疾病和4种量表的评分结果与误吸的发生明显相关(P<0.05)。结论住院老年的误吸发生率较社区老年高,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临床上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充分考虑多种危险因素,避免误吸的发生。

  • 标签: 老年人 误吸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纹状体和黑质1H—MRS各参数值正常参考范围。方法纳入健康中老年志愿者32名,采用单体素PRESS序列对纹状体、多体素PRESS序列对黑质进行1H—MRS扫描,分析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含量及各参数比值。结果左右侧纹状体和黑质NAA/Cr、Cho/Cr、NAA/Cho、NAA/(Cho+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两侧结果,纹状体NAA/Cr、Cho/Cr、NAA/Cho、NAA/(Cho+Cr)均值及95%C1分别为1.39(1.33~1.45)、0.90(O.86~0.94)、1.58(1.50~1.66)、0.73(0.70~O.76);黑质上述比值均值及95%C1分别为2.36(1.85~2.87)、1.38(1.12~1.65)、1.70(1.59~1.81)、0.93(0.86~1.00);纹状体及黑质中NAA/(Cho+Cr)比值均最稳定。结论正常中老年黑质和纹状体’H—MRS各参数中,NAA/(Cho+Cr)比值最稳定,可为研究累及黑质和纹状体区域的疾病提供正常参照。

  • 标签: 中年人 老年人 黑质 纹状体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骨髓、脂肪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易取材、更为原始,并不受伦理、法律的限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最具治疗潜力的细胞来源之一。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定向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巢蛋白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形态学观察经诱导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神经干细胞球改变;免疫荧光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并可进一步分化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可定向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 标签: 干细胞 脐带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 简介:目的:分析年轻与中老年人脑干出血的差异性,为脑干出血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武汉协和医院2001-2010年收治的65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调查患者当中,年轻(≤45岁)37例,中老年(〉45岁)28例。年轻患者中高血压37例,均未服用降压药(100%),男性34例(91.9%),吸烟30例(81.1%),死亡34例(91.9%);中老年患者中高血压28例,均长期服用降压药(100%),男性18例(64.3%),吸烟2例(7.1%),死亡21例(75%)。结论:两组基础病因均为高血压,但是危险因素存在差异性,年轻人主要是高血压未规律治疗,死亡率极高,而中老年人主要是长期高血压但坚持服药,病死率稍低于年轻

  • 标签: 年轻人 中老年人 脑干出血 差异性 高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adiposederivedstemcells,hASCs)在膀胱黏膜下脱细胞基质-丝素蛋白(Bladderacellularmatrixgraft-silkfibroin,BAMG-SF)双层支架材料中的生长情况,分析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取hASCs,置于BAMG-SF浸提液中培养,CCK-8法检测其细胞活力,评价BAMG-SF支架的细胞毒性并绘制生长曲线。扫描电镜观察BAMG-SF双层支架材料的表面形貌。将hASCs传代扩增后接种到BAMG-SF双层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1周后,转至裸鼠皮下培养1周、2周,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HLA免疫荧光鉴定裸鼠皮下双层支架上细胞的种属来源。结果hASCs在BAMG-SF双层支架浸提液中可保持较高的增殖率,根据细胞相对增殖率与细胞毒性分级关系证实BAMG-SF双层支架浸提液无细胞毒性。由hASCs在BAMG-SF浸提液和DMEM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可知,BAMG-SF有利于hASCs的生长。将hASCs接种到BAMG-SF双层支架材料上,经过体外、内培养,hASCs均能长入支架的空隙内,且体内培养比体外培养有更多的hASCs细胞长入支架。HLA检测显示支架内细胞部分为hASCs。结论新型BAMG-SF双层支架材料安全无毒,与hASCs生物相容性好,可作为细胞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膀胱的研究。

  • 标签: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 膀胱黏膜下脱细胞基质 丝素蛋白 双层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联合细胞学检测在子宫颈病变筛查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疑似宫颈病变患者408例,分别进行细胞学和HPV基因芯片分型检测,了解各亚型HPV感染率及其与细胞学结果的相关性,判断HPV感染与年龄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高危型感染中居于前3位的分别是HPV16、58、52。单一高危型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级别升高呈增加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79,P<0.05)。高危型HPV感染率在年龄分布上呈两端高的趋势(<25岁和>50岁),但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V分型检测宜联合细胞学应用于宫颈病变的筛查及临床治疗和随访。

  • 标签: 宫颈疾病 α乳头状瘤病毒属 细胞学技术
  • 简介:目的:研究腹腔镜超声(1aparoscopicultrasonography,LUS)在机器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obotassistedlapa.roscopicpartialnephrectomy,RAL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为41例患者行RALPN的临床资料,其中LUS引导23例(实验组),无LUS引导18例(对照组),手术均由同一泌尿外科医师施术。两组患者术前分期均为T1NnM0。实验组术前肿瘤直径1.5—5.3cm,平均(3.19±1.12)em;对照组1.5—6.1cm,平均(3.34±1.30)em。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血肌酐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肿瘤最大径、BMI、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223.8±42.1)minVS.(203.4±56.6)rain]、肾脏热缺血时间[(18.9±7.7)minVS.(31.2±7.1)min]、术后第3天血肌酐值≥110μmol/L(参考值上限)发生率(17.39%VS.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US实时动态的扫描,可准确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深度及血供情况,为手术的安全性、减少肿瘤残留与复发、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了保障,短期疗效较好,但其长期疗效尚需大样本病例随访观察进一步分析研究。

  • 标签: 肾肿瘤 肾部分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机器人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观察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adipose-derivedstemcells,hADSCs)在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Poly-L-lactide/Polycaprolactone,PLLMPCL)复合支架材料中的生长情况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hADSCs,制备PLLA/PCL复合支架.取PLLA/PCL浸提液培养hADSCs,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价支架的细胞毒性.hADSCs传代扩增后,接种到PLLA/PCL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1周,裸鼠皮下分别培养1周、2周,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裸鼠体内复合支架材料内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muscleactin,SMA)表达情况.结果hADSCs在PLLA/PCL浸提液中可保持较高的增殖率,表明PLLA/PCL浸提液无细胞毒性.hADSCs接种于PLLA/PCL支架上,经体外、体内培养后,均能长入PLLA/PCL支架的孔隙内,且体内培养比体外培养有更多的细胞长入支架内部.经体内培养后,复合细胞的支架比单纯支架有更多的细胞渗入支架内部.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内培养2周后,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支架材料内部分细胞SMA表达阳性.结论PLLA/PCL复合支架材料,安全无毒,与hADSCs生物相容性好,可作为种子细胞的载体用于组织工程膀胱缺损修复的研究.

  • 标签: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 左旋聚乳酸 聚己内酯 生物相容性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比药物治疗更接近于恢复患者的生理模式,细胞移植治疗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目的:观察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方法:将酶切鉴定后的新构建质粒pEGFP-C2-TH经电穿孔法转染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帕金森病大鼠右侧脑室,对照组注入PBS。观察移植细胞在大鼠脑组织内的迁移情况,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结果与结论:质粒pEGFP-C2-TH转染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8周,细胞逐渐向脑室转移,12周时迁移至皮质,可表达酪氨酸羟化酶抗原,且实验组多巴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酪氨酸羟化酶修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室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标签: 干细胞 移植 多巴胺 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帕金森病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α-干扰素和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和α-干扰素处理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两种药物高浓度联合作用48h后,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可达92.44%±0.98%。α-干扰素和塞来昔布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协同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皱缩、核质浓缩、核碎裂以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和α-干扰素对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有协同抑制作用,同时能诱导其凋亡,并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这提示α-干扰素和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HCC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肝细胞 干扰素仅 环氧合酶-2抑制剂 SMMC-7721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应用二维应变率成像技术检测健康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局部长轴收缩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3例,其中前壁供血受损的左前降支病变患者29例(简称LCA组)、下壁供血受损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24例(简称RCA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30名(健康对照组)。超声心动图采集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切面二维动态灰阶图像,测量左心室前壁、侧壁、下壁及室间隔平均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Rs)。3组受检者上述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q检验。结果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室间隔与前壁、侧壁、下壁PSRs分别为(4.614±0.60)s^-1、(5.18±0.87)s^-1、(5.60±0.70)s^-1、(6.05±0.74)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5,P=0.00),且呈现室间隔一前壁一侧壁一下壁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LCA组患者室间隔与前壁、侧壁、下壁PSRs分别为(4.31±0.85)s^-1、(1.96±0.93)S、(5.54±0.83)s^-1、(5.93±0.80)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5,P=0.00),缺血的前壁PSRs明显低于室间隔、侧壁、下壁,且前壁与侧壁、下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2.62、25.04,P均〈0.01);RCA组患者室间隔与前壁、侧壁、下壁PSRs分别为(4.51±0.62)s^-1、(4.99±1.13)s-。、(5‘31±O.81)s^-1、(2.84±0.85)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2,P=0.00),缺血的下壁PSRs明显低于前壁、侧壁和室间隔,且前壁与下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08,P〈O.01),侧壁与下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3.88,P〈0.01)。同部位各组间比较发现,LCA组前壁PSR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0.17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