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同一新鲜冰冻血浆沉淀前后的总蛋白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此类血液制是否适用于临床蛋白补充或作为行业质量标准制定的数据来源。方法用33袋新鲜冰冻血浆和将其制作沉淀后的血浆,进行分别留取标本检测其中总蛋白含量。结果沉淀冰冻血浆的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同源新鲜冰冻血浆(p<0.001)。结论新鲜冰冻血浆沉淀后制备的冰冻血浆不适合临床作蛋白补充使用。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去冷沉淀血浆 总蛋白 含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新鲜冰冻血浆沉淀的联合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时间内由我站供血的医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50例,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这50例患者分为新鲜冷冻血浆组(25例)与联合沉淀组(25例)。其中医院医师对新鲜冷冻血浆组患者采取单纯新鲜冰冻血浆单独输注治疗,而医师对联合沉淀组患者采取新鲜冰冻血浆沉淀的联合输注治疗。结果联合沉淀组与新鲜冷冻血浆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水平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新鲜冰冻血浆沉淀的联合输注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 联合输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量输血后输入沉淀对患者凝血异常的应用。方法对我院9例大量输血患者分别在输入沉淀前后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结果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增加。结论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

  • 标签: 冷沉淀 大量输血 应用
  • 简介:摘要沉淀是一种重要的成分血,随着对沉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临床上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笔者就近年来关于沉淀制备与使用的研究作一综述,为沉淀的制备与临床输注提供参考。

  • 标签: 冷沉淀 血液制备 凝血因子
  • 简介:摘要沉淀凝血因子是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2℃~6℃融化后,经离心后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将剩余不溶沉淀物质在1h内速冻呈固态的一种功能性血液成份,是新鲜冰冻血浆中大部分凝血因子的浓缩制品,富含纤维蛋白原(Fib)、纤维结合蛋白(F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等。近几年来本血站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量和使用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沉淀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因缺乏Ⅷ因子或纤维蛋白原而出血的病人及血友病患者1。随着医疗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沉淀凝血因子不再局限于血液病的治疗,而更多的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如深度烧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手术、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成分输血 成分制备 冷沉淀凝血因子 临床输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沉淀(cryoprecipitate)融化后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冰冻,沉淀中Ⅷ因子(FⅧ)与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方法将沉淀37℃水浴融化,测定沉淀中的FⅧ与Fbg含量,在12h内将其冰冻,7天内再融化,再次测定沉淀中的FⅧ与Fbg含量。结果沉淀再次融化后,FⅧ有显著变化,Fbg无明显变化。结论沉淀融化后,12h内未输用,可将其立即冰冻,用于Fbg缺乏患者的治疗。

  • 标签: 冷沉淀 FⅧ Fbg 冰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离心法制备对沉淀凝血因子(沉淀)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站2016年及2017年的120袋沉淀制品,按照制备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袋。对照组按照传统离心法制备沉淀,实验组按照改良离心法制备沉淀,测定两种制备方法中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传统离心法制备的沉淀的合格率达到96.67%,改良离心法制备的沉淀合格率为98.33%,二者合格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凝血因子Ⅷ含量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改良离心法制备沉淀,其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可提高冷沉淀制备质量。

  • 标签: 改良离心法 冷沉淀 凝血因子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鲜冰冻血浆(FFP)和上清(CRP)现在又称为冰冻血浆1中的抗凝血酶活性差异。方法运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60份新鲜冰冻血浆和60份上清的抗凝血酶活性,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及不同时段检测的活性区别。结果1周内检测的新鲜冰冻血浆上清的抗凝血酶活性分别为94.08±7.67和96.60±15.03。48周检测的新鲜冰冻血浆上清的抗凝血酶活性分别为83.20±4.79和88.05±8.24。结论上清可替代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抗凝血酶的补充制剂,针对性地拓宽上清的使用范围和适应证。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冷上清 抗凝血酶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与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沉淀的输注效果。方法观察临床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和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沉淀各30例患者的输注效果,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与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沉淀在止血有效率和出凝血指标(BT、PT、APTT和T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增高数不如新鲜血小板。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以用于临床上各种创伤性出血病人的急救。

  • 标签: 冰冻机采血小板 冷沉淀 新鲜机采血小板 输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浆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就目前已知的可能影响单采血浆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单采血浆过程不能只单纯注意采集过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机器和一次性使用耗材其理化、生物和免疫学方面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引起献浆者的一些并发症及对原料血浆的影响;结论应当进一步探究单采血浆质量的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保证献浆者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升血液制品的质量。

  • 标签: 单采血浆 原料血浆 血液制剂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在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活性差异。方法采用上海太阳抗凝血酶Ⅲ试剂盒在德国BECompact-X全自动血凝仪测定30例新鲜冰冻血浆和30例普通冰冻血浆的凝血酶Ⅲ活性。结果30例新鲜冰冻血浆和30例普通冰冻血浆的凝血酶Ⅲ活性分别是110+8.6%和90+8.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高于普通冰冻血浆的抗凝血酶Ⅲ活性。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新鲜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
  • 简介:摘要对177例重症肝炎患者采用单纯血浆置换治疗及护理过程进行总结,认为护理重点完善的护理措施,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始终贯穿其中,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疗目的,更好地接受治疗,促进康复。术中及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治疗顺利完成。

  • 标签: 重症肝炎 血浆置换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2014年本站单采血浆过程中,所发生的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试图探索引发不同不良反应的可能的相关因素,为减少和有效应对这些不良反应奠定理论基础。结果发现不良反应绝大多数为低血容量、低血钙或两者的合并症。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是否为新供浆者、年龄相关,新供浆员40岁以上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及以下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方法41例重症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PE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组;对照组为单纯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组。检测PE治疗前后患者肝脏生化指标TBIL、ALT、AST、ALB、CHE、CHOL、GGT、ALP、BUN、CREA、TBA、K+、Na+、Cl-、Ca2+、NH3、PT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E治疗组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有更多生化指标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除CHOL、K+、Na+、Cl-、Ca2+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它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疗法.能显著改善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脏生化指标,能明显改善患者病情。

  • 标签:
  • 简介:摘要加强新鲜冰冻血浆速冻控制管理,保证血浆有效成分含量及活性,提高成分血液质量,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产品,促进血站持续发展。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速冻 控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