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张力发作病人的临床与EEG特征.方法:对符合张力发作分的7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和长程VEEG监测.结果:7例患者均儿童起病,以突然短暂全身肌张力丧失伴意识不清为唯一临床表现,不伴智能损害及其它类型的癫癎发作,发作期EEG:4例呈全导2~2.5Hz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3例为广泛快节律.发作间期EEG及MRI均正常.结论:该7例仅表现为张力发作的患者临床特点有别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和Doose综合征.长程视频脑电图(Long-term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LTVEEG)对张力发作患者的监测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此7例病例可否独立诊断为“张力性癫癎”或“张力性癫癎综合症”,值得探讨.

  • 标签: 癫癎 失张力发作 长程视频脑电图(LTVEEG) 监测 临床
  • 简介: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匹性负波(MMN)的特征以及治疗缓解后MMN的变化。方法:应用美国Bravo脑电生理仪,记录4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名健康人的MMN,同时记录P300电位比较,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患者组于治疗5周和12周时进行MMN随访。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组的MMN潜伏期延迟和波幅降低(正常组199.7±29.9ms和7.8±3.8μV,患者组221.4±32.6ms,4.5±3.3μV,P均〈0.01),患者组P300中靶潜伏期P3同时延迟(P〈0.01)。(2)MMN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低,与PANSS阳性症状和思维障碍分呈负相关(P〈0.05~0.01)。(3)患者组经治疗12周后,MMN波幅呈增大改变和潜伏期缩短(P〈0.01),反映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结论:MMN技术可反映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诱发脑电的自动加工过程。MMN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检测指标。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失匹性负波 认知障碍 随访研究 状态标志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热性惊厥发病年龄、症状、脑电图表现及小儿热性惊厥预后的脑电图表现。方法:对2007年~2012年80例小儿高热惊厥从发热当时、热退后1周、10天时分别进行脑电图检查,观察脑电图演变,从特征上并结合惊厥发作的次数、发作的年龄、发作持续的时间来预判断病情可能的发展方向。结果:发作当时EEG异常率80%,1周35%,10天25%。异常表现为高波幅慢波异常者11例,出现散在、局限性慢波异常者6例,呈棘-尖-慢复合波者3例。结论:高热惊厥患儿临床及脑电图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根据这个规律在临床上早期判断病情的发展方向。

  • 标签: 高热惊厥 脑电图
  • 简介:一、资料与方法2例为门诊就诊病人,均为儿童男性,既往史有头部外伤.例1,孙某,男,11岁,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每次发作持续5或20分钟不等近1年,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脑电图示:基本节律为α波节律,混有多量θ波,HV2分钟后,短程阵发4~6Hzθ波及散在尖波.例2:张某,男,8岁,眩晕伴头痛,惧动每日发作1~2次,发作后嗜睡,无神经系统阳性征.脑电图示:基本节律为α波,混杂多量θ波及少量δ波.HV2分钟后高幅θ波,δ波阵发.

  • 标签: 眩晕型癫痫 脑电图 诊断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本文报告了头痛癫痫60例,17岁以下35例,18岁以上25例。54例(90%)有脑电图异常。本组病例均以发作性头痛为主要特征,服一般止痛药无效,而应用抗癫痫药物有显著效果。

  • 标签: 头痛型癫痫 脑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的临床特点和脑电图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FC患儿的临床表现、转归以与脑电图异常的关系。结果:FC的发生与小儿特定年龄和遗传因素可能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反复FC可能对小儿脑功能产生一定不良影响,部分可移行为癫癎。结论:FC复发与FC类型、患儿首发年龄、体温及惊厥家族史阳性有关,复查脑电图有局限性异常时对FC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小儿 热性惊厥 临床特点 脑电图
  • 简介:采用中药利胆合剂配合推按经仪治疗肝胆管结石60例,并与推按经仪治疗对照观察60例.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67%,对照组为46.67%.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利胆合剂配合推按经仪治疗肝胆管结石是一种临床治疗胆石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治疗 利胆合剂 肝胆管结石 推按运经仪 诊断
  • 简介:糖尿病(IDDM)的病因主要是在遗传基因控制下与环境因素协调作用引起。其发病机理目前认为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调节的免疫反应破坏胰腺胰岛β细胞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反应于临床糖尿病呈现前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就

  • 标签: Ⅰ型糖尿病 IDDM 病因发病学 等位基因 HLA一DR T淋巴细胞
  • 简介:患儿男,七岁.因头昏,鼻塞来我院儿科就诊,无胸闷,心悸.查体T37℃,心率110次/分,律不齐,闻及早搏.无病理杂音.两肺无异常.3导联同步心电图连续记录示心动过速.所显示的连续两次窦性搏动间期为0.48-0.60s,约合频率为100-125次/分.各导联还可见宽大畸形的QRSb波,连发2个,3个及多个.其R-R间距为0.46-0.60s.部分窦性P波后可见介于窦性与室性之间的QRS波,为室性融合波.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不齐,室性并行性心动过速.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住院给予利多卡因,异搏定等抗心律失常,营养心肌,效果不明显.故嘱其做射频消融治疗.但考虑患儿年龄小且无任何不适,让其择期手术,并定期复诊.

  • 标签: 小儿 室性并行性心动过速 心脏病 异位心律
  • 简介:本文通过135例小儿植物神经性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及临床分析,发现其异常脑波多为尖波,尖一慢综合波及阵发性高波幅慢波(主要是4—7次/秒的θ节律),少见棘波发放。对于轻、中型患者,仅用谷氨酸,维生素E,谷维素(部分加用654—2)等促进大脑发育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对重型患者,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加用抗痫药,治疗效果较好,临床症状及异常脑电改善均较快。这提示小儿植物神经性癫痫可能与小儿大脑发育不完善有关。

  • 标签: 儿童 植物神经性癫痫 脑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脑电地形图与电解质变化关系。方法:对5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热性惊厥患儿(FC组)和50例发热无惊厥患儿(对照组)进行脑电地形图检查及血清钠浓度测定并统计分析。结果:FC组脑电地形图异常率高于对照组,血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FC组中复杂性热性惊厥与单纯性热性惊厥比较,脑电地形图异常率及血钠浓度降低均有显著差异。结论:低血钠与FC发作有密切关系,脑电地形图与FC预后有关,通过观察两者变化,及时控制与阻止FC复发,减轻脑组织损害。

  • 标签: 小儿 热性惊厥 脑电地形图 血清钠
  • 简介:患者,男、21岁,因发作性剧烈头痛2小时伴短暂性意识障碍入院。患者1年前因有机磷中毒昏迷6小时,治愈后反复出现发作性剧烈头痛.常伴有短暂性意识障碍;当地医院诊为有机磷中毒后遗症,镇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查体;发育:营养正常、神清,头颈无异常,心肺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脑脊液,CT检查正常;脑电图:以8~10周/秒α波为背景,中等波幅,调节欠佳:过度换气60秒

  • 标签: 有机磷中毒 头痛型癫痫 意识障碍 剧烈头痛 药物治疗 异常脑电图
  • 简介:患者男性,58岁,离休干部。95年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胸痛,疼痛性质多为烧灼痛、钝痛或胸骨后不适,胸闷等。部位在胸骨右侧可涉及心前区,其范围不超过左锁骨中线,且多向右肩部放射。发作时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等。疼痛程度及部位较固定,但是无规律性间歇性发作,每次发作多在数秒内,偶有持续数分钟乃至半天,可自行消退。发作频度不一,有时一天内发作数次,有时数天发作一次,情绪激动时发作加频加重。病初服止痛片,安定可

  • 标签: 心绞痛型 心纹痛 癫痫 苯妥英钠 发作性 疼痛程度
  • 简介:例1,男,13岁。发作性眩晕1年,每次发作先嗅到一种怪味,开始头晕,眼花,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历时1—2分钟。间歇期正常。发作间隔1周1次,有时1日3—4次。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脑电图两颞中高幅尖波,棘波散在。每日服卡马西平300毫克,发作性眩晕消尖,脑电图恢夏正常。例2,女,15岁。93年9月一天突发眩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站立不稳而跌倒,

  • 标签: 眩晕型癫痫 发作性眩晕 临床脑电图 卡马西平 嗅觉 神经系统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丙泊酚与七氟烷联合对减少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手术患儿66例,依据来院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儿予以七氟烷麻醉,研究组患儿予以丙泊酚联合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经不同方法麻醉后,研究组患儿手术用时、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躁动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与七氟烷联合可以使小儿苏醒躁动情况得以改善,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丙泊酚 七氟烷 小儿麻醉 苏醒躁动
  • 简介:目的:对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检测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重组L1酶的稳定性.方法:PC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后将L1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4la(+)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分光光度计测定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L1金属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结果:本实验中的L1酶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重组L1酶水解青霉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能力接近,氨曲南及头孢他啶对L1酶高度稳定.结论:对L1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抗生素对L1酶的稳定性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金属Β-内酰胺酶 原核表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型 特性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糖尿病患者87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入院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一般临床资料显示,饮酒、家族史,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等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电图异常率为75.9%(66/87例),对照组为51.6%(47/9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ST-T改变者36例(41.4%)、传导异常19例(21.8%)、病理Q波7例(8.0%),对照组分别为17例(18.7%)、3例(3.3%)、1例(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房室肥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肢体导联低电压,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糖尿病患者较原发性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率高,主要体现为ST-T改变、传导异常、病理Q波增多。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2型糖尿病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Ⅱ糖尿病患者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以本室正常值为标准进行判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Ⅱ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本组NCV异常63例,占78.8%,且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改变最明显。在所检神经中,下肢腓肠神经的异常率最高,为57例,占90.5%。患者NCV异常与有无临床症状及病程长短呈正相关。结论:周围神经NCV的检测有助于DPN的早期诊断。

  • 标签: 神经传导速度 Ⅱ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