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发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40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40例),两组患儿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和肘内翻发生率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分别是(4.34±1.1)天与(9.14±2.1)天(〈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是(56.74±5.3)天与(58.14±5.1)天(〉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2.5%与5%(〈0.05)。两组远期临床疗效的优良率分别是90%(对照组)与92.5%(观察组)(〉0.05)。结论手术内固定联合手法复位组相对于单纯手法复位组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肘内翻发生率低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两组患儿远期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别。

  • 标签: 手法复位 克氏针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4年以来对48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在"C"型臂x光透视机定位下,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结果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部治愈,无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发生.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的方法,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合并有心、脑、肺、肾慢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 标签: 外固定架 股骨粗隆间 骨折
  • 简介:目的总结手法复位结合U型石膏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4年5月共采集我院急诊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3例,共124例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分别予以手法复位固定,其中实验组采用采用U型石膏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掌侧或背侧石膏托固定,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基于PRWE评分的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腕关节疼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U型石膏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稳定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满意。

  • 标签: 手法复位 U型石膏 外固定 桡骨远端稳定骨折 老年
  • 简介:目的研究在牵引床辅助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8月应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5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85分钟,平均为48分钟,5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月,优20例,良25例,优良率为90%。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PFNA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及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康复迅速等特点,是股转子间骨折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牵引床 转子间骨折 PFNA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4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53.3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4例,Ⅲ型10例。均为外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59~107min(平均手术时间80min);中出血量55~185mL(平均出血量102mL)。透视结合术后复查X射线片可见骨折复位满意,塌陷的关节面可恢复原有高度。44例胫骨平台骨折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按纽约外科特种医院(HSS)评分标准,优良率91%。无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小,在达到坚强内固定的同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开窗复位 锁定接骨板 植骨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目的评估急诊闭合复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blade,PFNA)治疗青壮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6月~2012年6月经急诊手术治疗的16例青壮年粗隆下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女5例;年龄32~45岁,平均36.2岁。按Seinsheimer分型: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6例,ⅢB型1例,Ⅳ型4例,Ⅴ型2例。所有患者急诊手术前均进行美国麻醉学会(ASA)评分,术后对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进行评估。末次随访采用Parker-Palmer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活动能力。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3个月。本组患者评分平均为(7.72±1.40)分。结论急诊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是治疗青壮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可靠方法,能提供坚强的固定,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 标签: 股骨粗隆下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急诊手术 青壮年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下颈椎骨折脱位在麻醉下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我科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85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颅骨牵引重量、颅骨牵引时间、骨折脱位节段、交锁、并发多颈椎骨折、关节突关节骨折、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麻醉下复位的情况,分析引起复位失败原因。结果影响复位失败的相关因素和顺序为关节突关节交锁;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多发颈椎骨折。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交锁是麻醉下手法复位的适应症;单侧交锁或多发颈椎骨折受伤是相对禁忌症,选择适当的病例,可以减少医源性损伤,简化手术。

  • 标签: 下颈椎脱位 全身麻醉 闭合复位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径路行前庭神经切断(vestibularneurotomy,VNT)控制梅尼埃病眩晕症状,辅助应用内镜微创技术的方法及其减轻中脑组织压迫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价值和意义。方法临床观察乙状窦后径路常规VNT(12例)与辅助应用内镜技术VNT(9例)的2组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控制效果、面神经功能及其听觉和前庭生理功能变化结果。结果常规VNT组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脑水肿,需行脱水、降压等处理;平均咱阈上升>15dB者2例;平衡功能代偿所需时间平均为(29.00±9.60)天。辅助应用内镜的VNT组术后平均听阈上升>15dB者2例;平衡功能代偿所需时间平均为(28.56±7.91)天。2组术后均未出现面瘫等并发症;术后2年内再发作眩晕,常规手术组有2例(分别发作1次和4次),内镜手术组有1例(发作2次)。结论经乙状窦后径路行VNT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较为方便、安全的控制或消除梅尼埃病患者眩晕症状手术方法,同时能保存听觉功能和面神经完整性;手术辅助应用内镜技术,使该手术操作成为微创和安全,可有效地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和减少术后脑水肿发生,未出任何由此而导致的并发症。

  • 标签: 梅尼埃病 前庭神经切断术 内镜 乙状窦后径路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Riiedi-Allgowerm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Riiedi-Allgowerm型Pilon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术后随访,评定该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9~20个月。末次随访时按AOFA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7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2%。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是Rii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可靠的治疗方法,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PILON骨折 RUedi-AllgowerⅢ型 切开复位内固定 同种异体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肺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第7肋间腋中线作1.5cm切口,插入胸腔镜.在第5肋间腋前线和腋中线间作约6cm小切口,行肺切除17例,其中肺楔形切除3例、肺叶切除14例.结果术后17例肺癌14例(腺癌12例、鳞癌2例),肺炎性假瘤1例,肺结核球2例,PTNM分期包括Ⅰa9例、Ⅰb1例、Ⅱa2例、Ⅱb2例.随访5~37月,除1例死于肝转移外,其余均健在.结论胸腔镜手术在肺切除的应用,有利于肺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治,可作为早期肺癌外科治疗的一种手段.

  • 标签: 电视胸腔镜手术 肺切除术 肺肿瘤 肺疾病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区浅层感染(Superficialzoneofspinalsiteinfect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10月间,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区浅层感染的临床疗效。11例均未拆除内固定物,区清创后,VSD治疗1-3次,二期无张力缝合口或临近肌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11例区浅层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口二期愈合。结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区浅层感染,经彻底清创,VSD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感染向深层蔓延几率。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脊柱 术后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髂骨斜位监测骨盆外固定架螺钉的置入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骨盆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6岁。采用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投照角度(C型臂X射线机球管向足侧倾斜即与冠状面成35°±5°,向外侧倾斜即与矢状面成20°±5°)结合双侧髂骨斜位,利用C型臂机监测骨盆外固定架骨针置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置钉356枚行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双侧髂骨斜位透视,中平均透视次数7次(4~11次),平均手术时间18min(14~29min)。螺钉穿出内侧或外侧骨板19枚,均在中进行调整。结论采用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双侧髂骨斜位的透视方法可缩短骨盆外固定架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安全有效评估骨盆外固定架的置钉,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骨盆骨折 外固定架 C型臂X射线机 外固定
  • 简介:探讨了钛合金小夹板在颌骨骨折内固定的应用.198例颌骨骨折用微型和小型钛板行坚固内固定,术后长期随访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钛合金小夹板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效果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是颌骨骨折内固定的理想材料.

  • 标签: 颌骨骨折 小夹板 术中 内固定术 并发症 长期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髓腔内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对于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失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0侧。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股骨髓腔内止血),对照组(不予股骨髓腔内止血)两组。两组均常规使用氨甲环酸(术前30min,1g/100mL静脉滴注,区灌注0.5g/50mL,术后6h,1g/100mL,静脉滴注)止血基础上,股骨髓腔内选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改良Gibson入路),由同一者完成。结果股骨髓腔内止血组的总出血量、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输血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均有一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均无假体松动,术后半年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试验表明股骨髓腔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能有效、安全地减少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出血。

  • 标签: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 全髋关节置换术 止血
  • 简介:目的 探讨食管支架对食管狭窄的实用价值,着重比较X线和内镜下两种置入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40例患者置入41个支架,其中X线法27个,内镜法14个。结果 支架置入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明显改善,由术前平均3.4级降至1.03级。X线法置入的27个支架位置全部准确,而内镜法置入的14个有4个发生位置偏差。结论 食道支架治疗食道狭窄安全有效。两种置入方法各有优缺点,在狭窄段通过方面内镜法有优势,在狭窄段扩张和支架定位方面X线法更安全和准确。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肿瘤 支架 介入性放射学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根治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微创外科住院的5例乳腺癌(年龄38~61岁,平均年龄51岁)行保乳根治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例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根治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均获成功,所有切除乳腺标本经术冰冻病理证实切缘肿瘤细胞阴性。平均手术时间150min,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保乳根治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治疗乳腺癌能够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且更安全。

  • 标签: 乳腺癌 保乳治疗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
  • 简介:1概述骨科医师在面对大面积的髋臼或股骨近端骨缺损时,打压骨移植(IBG)是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髋臼端IBG包括用打压颗粒骨填充空洞缺损,继之插入骨水泥或非骨水泥髋臼假体。股骨端IBG主要是用颗粒骨逆行填充股骨缺损并造就一个类似的髓腔,这样骨水泥股骨柄就可以顺利打入。这一技术对于一些年轻病人显的更有吸收力,因为这样做能潜在恢复一定的骨储备。在全髋关节返修(RTHA),最常见的骨缺损的原因是无菌松动、颗粒介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移位、

  • 标签: 全髋关节 骨移植 返修术 生物学表现 临床应用 假体周围骨溶解
  • 简介:本研究利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对胂瘤进行标记,通过改进的拉普拉斯金字塔算法对非顶层图像的肿瘤细节进行增强,同时去除顶层图像的非肿瘤信息,从而达到强化与区分肿瘤信息的目的;利用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技术将融合算法进行并行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本研究算法的运算速度,实时显示多光谱融合图像。相对于传统成像方式,本研究提供的成像方法可以实时获取更为全面的胂瘤信息,提高了胂瘤检测的准确性,从而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实施胂瘤切除手术。关键词:图像融合;并行计算;多光谱;拉普拉斯金字塔;多尺度变换

  • 标签: 图像融合 并行计算 多光谱 拉普拉斯金字塔 多尺度变换
  • 简介:目的研宄锆铌合金股骨头在中青年全髋置换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锆铌合金股骨头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22例(22髋采用Hams髋关节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根据X线片对股骨假体周围Grnen分E及髋臼假体周围各Delee分E的骨质情况进行记录及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果本组22例患者术后随访25~63个月,平均(38.3±5.3)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11~67分,平均(41.5±9.5)分。末次随访:83~99分;平均(93.8±5.7)分。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136,P<0.01)。术前WOMAC评分:58~91分,平均(75.3士6.8)分。末次随访:1~12分;平均(9.5士5.7)分。WOMAC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163,P<0.0l)。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深静脉血栓、大腿疼痛、假体脱位、假体破碎、异响、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论将锆铌合金股骨头应用在中青年全髋置换,短期疗效令人满意,可以减少假体松动及周围骨吸收,但对于脱位风险较高及复位困难的患者应谨慎应用。

  • 标签: 髋假体 关节成形术 股骨头坏死 生物相容性材料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术前测量,应用一种简单、可靠的中方法恢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方法45例单侧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后路全髋关节置换。通过术前测量,在参考股骨局部解剖标志及测量与股骨柄球头的距离以恢复全髋关节置换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结果术前患侧外展偏心距为健侧外展偏心距的85%~100%,平均94%。术后患侧外展偏心距为健侧外展偏心距的85%-110%,平均95%。双下肢长度差异〈5mm定义为双下肢等长。术前40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均为患肢缩短,距离差异为-5--30mm,平均-8mm。术后40例双下肢长度差异〈5mm,4例双下肢长度差异5~10mm,1例〉10mm,89%的患者术后双下肢等长。结论在后路全髋关节置换应用这种简单、可靠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恢复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并不需要额外的操作器械、切口暴露和X线片。

  • 标签: 全髋置换术 双下肢不等长 外展偏心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