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胃溃疡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评估泮托唑、奥美唑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2019年2月-2020年2月开展本次研究,病例样本均为我院就诊治疗的胃溃疡患者,样本量n=84,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案分别为泮托唑、奥美唑,研究比较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评估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评估组间复发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溃疡患者采用泮托唑及奥美唑治疗均有显著临床效果,泮托唑可降低复发率,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泮托拉唑 奥美拉唑 胃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美唑与泮托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10月我院收治的 113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 n=56)给予奥美唑治疗,观察组( n=57)给予泮托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奥美唑与泮托唑均可一定程度改善消化性溃疡出血,但泮托唑临床效果更为显著,不良反应更少,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奥美拉唑 泮托拉唑 消化性溃疡出血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胰头癌行放疗、吉西他滨、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4例局部晚期胰头癌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小组不同分组,对照组31例(行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33例(加吉西他滨、西妥昔单抗化疗),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统计毒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66.7%高于对照组41.9%,P

  • 标签: 胰头癌 西妥昔单抗 晚期 放疗 吉西他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与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在治疗晚期三阴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将 38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三阴乳腺癌患者分为 GP方案组和 DP方案组,观察其近期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疾病进展时间和不良反应。 结果 GP方案组中,完全缓解 1例,部分缓解 7例,疾病稳定 7例,疾病进展 4例, RR为 42.1%( 8/19), DCR为 78.9%( 15/19); TTP( 5.4±0.5)个月。 DP方案组中 CR 0例, PR 7例, SD 8例, PD 4例, RR为 36.8%( 7/19), DCR为 78.9%( 15/19); TTP( 5.2±0.3)个月。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 GP方案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 DP方案组( P<0.05)。 结论 GP方案和 DP方案治疗晚期 TNBC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 标签:    [ ] 三阴乳腺癌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顺铂 吉西他滨 多西他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奥美唑药理作用与奥美唑的临床应用效果,从而为奥美唑的临床应用积累数据与经验。方法 以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之间的182例胃溃疡患者为调查对象,在针对调查对象进行常规检查并确定调查对象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人数为91例。其中,使用雷尼替丁作为胃溃疡疾病治疗药物的一组为对照组,而使用奥美唑进行治疗的一组则为对照组。通过比较组间治疗效果,了解奥美唑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表现。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患所具有的胃溃疡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相较而言,观察组中的患者所具有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通过检验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美唑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并治疗胃溃疡疾病,并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成效。

  • 标签: 奥美拉唑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兰索唑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4月-同年8月收治的44例消化内科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均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建制22例。研究组行兰索唑治疗,参照组行奥美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施相应治疗措施后,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兰索唑对于消化内科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大幅提升了消化内科的治愈效率,并且减少不良症状的发生,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兰索拉唑 奥美拉唑 消化内科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奥美唑对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9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奥美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凝血系列指标、大便潜血以及药物副作用等指标,并进行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治疗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治疗组阿司匹林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的不规范用药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联合应用奥美唑能够改善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期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并提高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率。

  • 标签: 奥美拉唑 阿司匹林 抗栓治疗
  • 简介:【摘要】 奥美唑,临床上又可称之为“奥西康”、“洛赛克”,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种脂溶性弱碱性药物。奥美唑化学成分不稳定,遇光易变色。易溶于二氯甲烷,略溶于甲醇或乙醇,微溶于在丙酮,不溶于水;其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其不稳定性导致临床上受多种因素干扰经常发生变色,针对困扰临床的奥美唑在配药应用中的变色现象,本文以我 院 201 6 年 -2018年应用奥美唑注射液变色的事件 20例资料为基础,结合临床学者文献,研究奥美唑注射液在应用过程中发生变色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 标签: 奥美拉唑 变色原因 分析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5月 ~2019年 5月我院收治的 80例 抑郁症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方式将80例 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40) 采取氟西汀治疗,观察组(n=40) 采取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情况。 结果:治疗前、4周、 6周,两组患者 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 P> 0.05),治疗 1周、 2周,观察组 HAMD评分均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抑郁症患者采取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快速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抑郁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给予老年抑郁症患者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34例,给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及治疗组(34例,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采取相应方案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治疗组抑郁情况改善效果更佳,且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给予老年抑郁症患者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抑郁程度,且副作用较小,在临床上是具有使用意义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老年抑郁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依达奉联合血栓通治疗脑血栓的疗效。方法:研究于社区医院内部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实施联合治疗,对比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HI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显著好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奥美唑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2019年 1月 -2019年 9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4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奥美唑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采取奥美唑进行治疗,可起到有效改善患者胃功能,缓解各项临床症状的效果。因此,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奥美拉唑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临床疗效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西咪替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水痘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于 2015年 3月 -2018年 4月本院所收治接受水痘症临床治疗的 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 80例患儿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 40例患儿。干预组采取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常规组则为单一的阿昔洛韦疗法。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儿皮疹的结痂时间、瘙痒的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等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指标评分,临床治疗效果指标评分,不良反应实际发生指标评分,焦虑情绪指标评分,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结论:对于患有水痘症的患儿,采取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能缩短患儿皮疹的结痂时间、瘙痒的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抑制不良反应出现,且患儿在治疗期间不易出现焦虑情绪,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可促进患儿早日疾病转归。    【关键词】西咪替丁;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水痘;临床效果    为了分析针对小儿水痘的临床治疗,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临床应用效果,本次临床观察实验研究选取于 2015年 3月 - 2018年 4月本院所收治接受水痘症临床治疗的 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一些患儿采取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以下为本次临床观察研究的结果:     1 一般基线资料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于 2015年 3月 - 2018年 4月本院所收治接受水痘症临床治疗的 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干预组男患儿为 27例,女患儿为 13例,年龄区间: 4-6岁,平均年龄:( 3.90±0.65)岁;常规组中,男患儿 26例,女患儿 14例。年龄区间: 3-7岁,平均年龄:( 3.05±0.87)岁;患儿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本次试验,均签署知情的同意书。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基本意义,具有着一定可比性( P>0.05)。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采取单一的阿昔洛韦疗法,选取规格为 100ml阿昔洛韦的注射液 15mg/( kg?d),缓缓加入至浓度为 0.9%氯化钠的注射液 200ml当中,给予患儿静脉滴注治疗;干预组,则采取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即为以常规组单一的阿昔洛韦疗法为基础,配合使用规格为 2ml西咪替丁的注射液 0.2g缓缓加入至浓度为 0.9%氯化钠的注射液 200ml当中,给予患儿静脉滴注治疗。两组患儿均需持续 7d临床治疗。     1.3疗效的评定指标    有效:在经过临床治疗后, 1-3d内患儿体温可下降到正常状态,并未有新的皮疹出现, 3d内患儿原有的皮疹已全部结痂;显效:在经过临床治疗后, 4-7d内患儿体温可下降到正常状态,少量出现新的皮疹, 7d内患儿原有的皮疹已全部结痂;无效:在经过临床治疗后,患儿体温并未降低,且略有升高趋势,出现大量新皮疹, 7d内患儿原有的皮疹未能全部结痂,还需经过较长的治疗时间采可全部结痂。显效 +有效 =总有效率 %。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指标评分情况    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患儿皮疹的结痂时间、瘙痒的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等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2.2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指标评分情况    相比较常规组,干预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2.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实际发生指标评分情况    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相比较常规组,干预组患儿的皮肤瘙痒、腹泻、嗜睡等不良反应实际发生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优势,不良反应实际发生率相对较低,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2.4 两组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后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情况    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对比,可以得出两组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后焦虑情绪指标评分结果为:干预组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前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为( 59.02±5.36 ),在接受临床治疗后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为( 68.00±4.66);常规组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前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为( 57.62±5.39),護在接受临床治疗后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为( 53.88±4.46)。由此足以表明,相比较常规组,干预组在接受临床治疗后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t=5.013, P<0.05。     2.5 两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情况    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对比,可以得出两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结果为:常规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为:不满意 4( 10.00),基本满意 12( 30.00),满意 24( 60.00),总满意比例为 90%;干预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不满意 1( 2.50),基本满意 17( 42.50),满意 22( 55.00),总满意比例为 97.5%。从两组患儿临床数据所做出的对比分析结果中即可得出,相比较于常规组患儿,干预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 标签: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西咪替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水痘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于 2015年 3月 -2018年 4月本院所收治接受水痘症临床治疗的 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 80例患儿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 40例患儿。干预组采取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常规组则为单一的阿昔洛韦疗法。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儿皮疹的结痂时间、瘙痒的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等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指标评分,临床治疗效果指标评分,不良反应实际发生指标评分,焦虑情绪指标评分,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结论:对于患有水痘症的患儿,采取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能缩短患儿皮疹的结痂时间、瘙痒的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抑制不良反应出现,且患儿在治疗期间不易出现焦虑情绪,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可促进患儿早日疾病转归。    【关键词】西咪替丁;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水痘;临床效果    为了分析针对小儿水痘的临床治疗,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临床应用效果,本次临床观察实验研究选取于 2015年 3月 - 2018年 4月本院所收治接受水痘症临床治疗的 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一些患儿采取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以下为本次临床观察研究的结果:     1 一般基线资料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于 2015年 3月 - 2018年 4月本院所收治接受水痘症临床治疗的 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干预组男患儿为 27例,女患儿为 13例,年龄区间: 4-6岁,平均年龄:( 3.90±0.65)岁;常规组中,男患儿 26例,女患儿 14例。年龄区间: 3-7岁,平均年龄:( 3.05±0.87)岁;患儿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本次试验,均签署知情的同意书。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基本意义,具有着一定可比性( P>0.05)。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采取单一的阿昔洛韦疗法,选取规格为 100ml阿昔洛韦的注射液 15mg/( kg?d),缓缓加入至浓度为 0.9%氯化钠的注射液 200ml当中,给予患儿静脉滴注治疗;干预组,则采取西咪替丁与阿昔洛韦联合疗法,即为以常规组单一的阿昔洛韦疗法为基础,配合使用规格为 2ml西咪替丁的注射液 0.2g缓缓加入至浓度为 0.9%氯化钠的注射液 200ml当中,给予患儿静脉滴注治疗。两组患儿均需持续 7d临床治疗。     1.3疗效的评定指标    有效:在经过临床治疗后, 1-3d内患儿体温可下降到正常状态,并未有新的皮疹出现, 3d内患儿原有的皮疹已全部结痂;显效:在经过临床治疗后, 4-7d内患儿体温可下降到正常状态,少量出现新的皮疹, 7d内患儿原有的皮疹已全部结痂;无效:在经过临床治疗后,患儿体温并未降低,且略有升高趋势,出现大量新皮疹, 7d内患儿原有的皮疹未能全部结痂,还需经过较长的治疗时间采可全部结痂。显效 +有效 =总有效率 %。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指标评分情况    相对于常规组,干预组患儿皮疹的结痂时间、瘙痒的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等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2.2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指标评分情况    相比较常规组,干预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2.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实际发生指标评分情况    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相比较常规组,干预组患儿的皮肤瘙痒、腹泻、嗜睡等不良反应实际发生指标评分,均略占一定临床优势,不良反应实际发生率相对较低,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2.4 两组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后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情况    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对比,可以得出两组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后焦虑情绪指标评分结果为:干预组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前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为( 59.02±5.36 ),在接受临床治疗后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为( 68.00±4.66);常规组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前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为( 57.62±5.39),護在接受临床治疗后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为( 53.88±4.46)。由此足以表明,相比较常规组,干预组在接受临床治疗后的焦虑情绪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t=5.013, P<0.05。     2.5 两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情况    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对比,可以得出两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结果为:常规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为:不满意 4( 10.00),基本满意 12( 30.00),满意 24( 60.00),总满意比例为 90%;干预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不满意 1( 2.50),基本满意 17( 42.50),满意 22( 55.00),总满意比例为 97.5%。从两组患儿临床数据所做出的对比分析结果中即可得出,相比较于常规组患儿,干预组患儿家属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指标评分,略占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 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运用依达奉所起到的干预效果进行深入探究。方法:以 2019.01-2020.01期间作为研究时段,选取我院于该期间段内所接纳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基于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 50例采用红花注射液来进行治疗,观察组 50例则采用依达奉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最终临床疗效进行数据的统计并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变化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P< 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变化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优,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 P< 0.05);同时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患者家属治疗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 P< 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依达奉注射液对其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病症,提高整体疗效,临床运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进行推广运用。

  • 标签: 依达拉奉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