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 法: 选择在2018.04-2019.07期间,本院进行胃癌手术的患者,共计5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患者。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早期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道恢复情况、术后一周的营养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营养支持,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患者的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胃癌手术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营养支持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被选择配合本研究开展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共100例,均于2019年6月-2020 年6月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支持,研究组实施营养支持,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低(P<0.05)。结论 营养支持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临床治疗及护理质量。

  • 标签: 肠内营养支持 重症 颅脑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营养支持对老年肿瘤化疗患者的免疫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12-2020.12于我院收治的老年肿瘤化疗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营养治疗,观察组采用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营养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7d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7d后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营养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意义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以随机分组的方法,选取80例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这一时间段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实施常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40例),对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各项营养指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人血白蛋白指标有了较为优秀的改善,指标有了更快的达标速度,ICU的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危重症患者在早期予以营养进行支持治疗的效果良好,既能够让患者的治疗时间得到缩短,又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危重症 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78例胃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胃癌全胃切除术且术后均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按照患者术后护理模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9例: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等相关指征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胃癌 全胃切除术 肠内营养支持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 方法 :对某院在 2017 年 10 月 -2018 年 10 月入院接受治疗的 76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基础,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 38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法进行干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营养支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护理后,患者的 NIHSS 评分均有所下降, ADL 评分提升,和治疗前相比具备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且对照组的 NIHSS 评分高于观察组, ADL 评分低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为其进行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可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护理效果,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的护理手段。

  • 标签: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肠内营养支持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分析 早期营养支持在心脏术后重症患者中的实践护理效果以及相关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 在本院治疗的心脏术后重症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 30 例术后 24h ~ 72h 开始给予营养支持的患者,实验组为 30 例术后 24h 内行营养支持的患者,对两组患者在入重症监护室前与入重症监护室后 6d 、 10d 、 14d 各营养指标状况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患者 Alb 、 PAB 、 Hb 、 TF 、 TG 、 IL-6 、 PCT 、 BNP 值在入重症监护室前无明显差异,在入重症监护室后 6d 、 10d 、 14d 实验组 Alb 、 PAB 、 Hb 值相较于对照组较高,而 IL-6 、 PCT 、 BNP 值相较于对照组较低, P < 0.05 。结论:在心脏术后重症患者临床实践中应用早期营养支持 效果 较 好, 可以提高患者身体营养状况 ,从而促进 患者 的治疗 效果以及预后康复 。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心脏术后重症 护理对策
  • 简介:  摘要:目的 对应用早期经鼻饲方式对 NICU危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 82例 N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 41例。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支持;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对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改善情况、病情稳定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应用早期经鼻饲方式对 NICU危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经鼻饲; N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NICU病房中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大多数情况下通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以综合治疗为主。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点性问题。该类患者病情的恢复是建立在人体的内环境正常的基础至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患者机体的实际营养状态 [1]。我院对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 82例 NICU危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分别通过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和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进行营养支持,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治疗效果,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抽取 82例 NICU危重症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本组的 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 41例,其中包括 23例男性患者和 1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 46~ 82岁,平均年龄( 61.5±1.2)岁;发病时间 1~ 14h,平均发病时间( 4.7±0.5) h;治疗组患者 41例,其中包括 24例男性患者和 17例女性患者;年龄为 48~ 81岁,平均年龄( 61.7±1.1)岁;发病时间 1~ 13h,平均发病时间( 4.5±0.6) h。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 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营养支持方式 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在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支持 [2]。     1.2.2治疗组营养支持方式 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在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支持 [3]。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病情稳定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改善幅度、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2 结果     2.1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采用营养支持后( 5.62±1.03) d病情表现恢复稳定,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13.47±3.06) d;治疗组采用营养支持后( 2.84±0.61) d病情表现恢复稳定,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8.94±3.28) d。两组患者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2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幅度 对照组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前 Hb水平为( 138.94±2.41) g/L,营养支持后 Hb水平为( 104.57±3.16) g/L,组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ALB水平为( 40.74±3.11) g/L,营养支持后 ALB水平为( 31.26±2.85) g/L,组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TP水平为( 68.32±4.15) g/L,营养支持后 TP水平为( 57.48±3.36) g/L,组差异显著( P<0.05)。治疗组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前 Hb水平为( 139.05±3.04) g/L,营养支持后 Hb水平为( 131.18±2.95) g/L,组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ALB水平为( 41.03±2.56) g/L,营养支持后 ALB水平为( 38.68±3.03) g/L,组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TP水平为( 67.96±3.64) g/L,营养支持后 TP水平为( 63.42±3.04) g/L,组差异显著( P<0.05)。两组营养支持营养状况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营养支持后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3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采用营养支持后, 11例患者的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17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有效治疗标准, 13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无效治疗标准,该组患者病情治疗有效率为 68.3%;治疗组采用營养支持后, 16例患者的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21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有效治疗标准, 4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无效治疗标准,该组患者病情治疗有效率为 90.2%。两组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对 NICU患者实施营养支持,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点:①无论进食的多少,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都会始终存在,输液泵可以通过持续给食原理进行营养支持,与胃肠的运动形式最为相近;②持续泵注鼻饲可以使营养液以缓慢均匀的速度进入到患者的消化道,既可以对各种营养成分缓慢均匀的吸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营养液对消化道产生的刺激减轻,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得到有效控制,还能够充分的避免由于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而导致胃肠的张力水平过高,使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降低,对胃肠黏膜的正常生理结构的功能进行维持;③泵注法鼻饲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不仅仅减少了污染的操作环节,还进一步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结合本次研究课题所得的相关数据,对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明显更高,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更短,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改善程度明显更大,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和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进行营养支持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的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营养支持支持方式,为临床治疗 NICU危重症损害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29( 6): 379.     [2]李鸿宇 . 早期营养联合益生菌对呼吸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19( 25): 254-255.     [3]熊爱民,龙英华 . 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经鼻饲管营养的相关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17( 32): 175-176.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对应用早期经鼻饲方式对 NICU危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 82例 N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 41例。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支持;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对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改善情况、病情稳定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应用早期经鼻饲方式对 NICU危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经鼻饲; N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NICU病房中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大多数情况下通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以综合治疗为主。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提高其生存质量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点性问题。该类患者病情的恢复是建立在人体的内环境正常的基础至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患者机体的实际营养状态 [1]。我院对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 82例 NICU危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分别通过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和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进行营养支持,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治疗效果,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抽取 82例 NICU危重症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本组的 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 41例,其中包括 23例男性患者和 1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 46~ 82岁,平均年龄( 61.5±1.2)岁;发病时间 1~ 14h,平均发病时间( 4.7±0.5) h;治疗组患者 41例,其中包括 24例男性患者和 17例女性患者;年龄为 48~ 81岁,平均年龄( 61.7±1.1)岁;发病时间 1~ 13h,平均发病时间( 4.5±0.6) h。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 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营养支持方式 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在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支持 [2]。     1.2.2治疗组营养支持方式 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在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支持 [3]。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病情稳定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改善幅度、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2 结果     2.1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采用营养支持后( 5.62±1.03) d病情表现恢复稳定,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13.47±3.06) d;治疗组采用营养支持后( 2.84±0.61) d病情表现恢复稳定,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8.94±3.28) d。两组患者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2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幅度 对照组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前 Hb水平为( 138.94±2.41) g/L,营养支持后 Hb水平为( 104.57±3.16) g/L,组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ALB水平为( 40.74±3.11) g/L,营养支持后 ALB水平为( 31.26±2.85) g/L,组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TP水平为( 68.32±4.15) g/L,营养支持后 TP水平为( 57.48±3.36) g/L,组差异显著( P<0.05)。治疗组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前 Hb水平为( 139.05±3.04) g/L,营养支持后 Hb水平为( 131.18±2.95) g/L,组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ALB水平为( 41.03±2.56) g/L,营养支持后 ALB水平为( 38.68±3.03) g/L,组差异显著( P<0.05);营养支持前 TP水平为( 67.96±3.64) g/L,营养支持后 TP水平为( 63.42±3.04) g/L,组差异显著( P<0.05)。两组营养支持营养状况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营养支持后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3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采用营养支持后, 11例患者的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17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有效治疗标准, 13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无效治疗标准,该组患者病情治疗有效率为 68.3%;治疗组采用營养支持后, 16例患者的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21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有效治疗标准, 4例患者的病情达到无效治疗标准,该组患者病情治疗有效率为 90.2%。两组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采用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对 NICU患者实施营养支持,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点:①无论进食的多少,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都会始终存在,输液泵可以通过持续给食原理进行营养支持,与胃肠的运动形式最为相近;②持续泵注鼻饲可以使营养液以缓慢均匀的速度进入到患者的消化道,既可以对各种营养成分缓慢均匀的吸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营养液对消化道产生的刺激减轻,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得到有效控制,还能够充分的避免由于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而导致胃肠的张力水平过高,使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降低,对胃肠黏膜的正常生理结构的功能进行维持;③泵注法鼻饲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不仅仅减少了污染的操作环节,还进一步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结合本次研究课题所得的相关数据,对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明显更高,病情稳定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更短,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变化改善程度明显更大,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采用输液器持续滴注方式和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进行营养支持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的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输液泵持续泵注鼻饲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营养支持支持方式,为临床治疗 NICU危重症损害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29( 6): 379.     [2]李鸿宇 . 早期营养联合益生菌对呼吸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19( 25): 254-255.     [3]熊爱民,龙英华 . 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经鼻饲管营养的相关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17( 32): 175-176.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ICU重症营养支持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抽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间我院ICU重症营养支持患者6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后者接受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营养水平,护理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ICU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支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高龄老年痴呆营养不良患者中采用营养支持+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用本院2022.01-2022.12接收的60例高龄老年痴呆营养不良患者展开研究,随机数原则分组{对照组(30例)行康复治疗;观察组(30例)行营养支持+康复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人体测量指标、营养状态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支持联合康复治疗高龄老年痴呆营养不良可取得显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营养不良 老年痴呆 高龄 康复治疗 肠内营养支持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俯卧位通气患者中应用鼻空肠管营养支持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俯卧位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鼻胃管营养支持护理,实验组进行鼻空肠管营养支持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营养达标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俯卧位通气患者中应用鼻空肠管营养支持护理的效果更好,可以明显改善营养水平,降低不良症状的产生几率,值得在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护理中推广运用。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营养支持护理 鼻空肠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方法挑选50例于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来我院行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展开禁食、留置胃管、营养等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实施肠道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各项营养指标测量情况,手术前,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水平差异对比不明显P>0.05,手术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低于观察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有统计学对比价值P

  • 标签: 胃癌 胃切除术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重症肺炎患者接受早期营养干预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入住ICU的重症肺炎患者中选择110例研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实验组接受早期营养支持,对比相关指标。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细胞免疫以及营养状态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实施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以及营养状态,其具有较高的作用。

  • 标签: ICU重症肺炎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细胞免疫 营养状态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营养护理干预在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抽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8月收治的老年营养不良进行营养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照奇偶数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56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肠胃功能、营养状态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排气、排便、进食时间同对照组相比明显减短,前清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含量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两组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营养不良患者实施营养治疗过程中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肠胃功能,提高营养水平,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老年人 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营养护理效果。方法:针对院内治疗的110神经内科危重症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5例,研究组给予营养护理,参照组给予常规,比对两组病患的护理状况。结果:通过护理,两组病患生活水平均有所提升,但研究组病患生活水平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神经内科 危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5.27/100 000,高居中国各类恶性肿瘤的第2位,50岁以上人群是胃癌高发群体。全胃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癌的常用术式,临床疗效显著,但大多数胃癌患者因病情折磨和心理应激,食欲下降、乏力、精神抑郁、心态消极,易合并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身体营养状况较差,加上手术应激损伤和术后禁食时间较长,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进一步恶化,而高龄胃癌患者的上述问题更为突出,还易引发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尽快恢复。胃癌术后积极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是临床共识,对于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和加快住院恢复进程尤为重要,早期营养(EN)和营养(PN)是目前主要的营养支持途径。

  • 标签: 胃癌患者 术后肠内营养 应用效果 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