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应用效果分析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应用效果分析及护理对策

苏润平

山西省肿瘤医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摘要: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5.27/100 000,高居中国各类恶性肿瘤的第2位,50岁以上人群是胃癌高发群体。全胃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癌的常用术式,临床疗效显著,但大多数胃癌患者因病情折磨和心理应激,食欲下降、乏力、精神抑郁、心态消极,易合并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身体营养状况较差,加上手术应激损伤和术后禁食时间较长,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进一步恶化,而高龄胃癌患者的上述问题更为突出,还易引发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尽快恢复。胃癌术后积极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是临床共识,对于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和加快住院恢复进程尤为重要,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是目前主要的营养支持途径。

关键词: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应用效果;护理对策

近年,临床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小肠恢复最快,术后2~4h后就有肠蠕动,术后6~12h小肠就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因此,对胃癌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方面效果显著。目前,胃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的方式主要采用空肠造瘘管和鼻肠管。本文对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组、鼻肠管肠内营养组及肠外营养组的3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方式的效果,为临床工作中采用不同的护理对策提供指导,以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388例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我科行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的患者资料。男210例,女178例;年龄26~82岁,平均(48±23)岁。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根据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第1组132例,患者术后通过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第2组128例,患者术后通过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第3组128例,患者术后未行肠内营养。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胃癌患者由本院具有3年及以上全胃切除手术经验的医师完成手术,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行消化道重建,患者术后体征监护、镇痛方法和预防感染等处理均相同。(1)对照组:术后第1天,经外周静脉输注方式给予完全PN支持,营养科人员按照糖脂2∶1比例配制PN混合营养液(3 L/袋),热量125 kJ/(kg·d),氮含量0.15 g/(kg·d),PN混合营养液输注量为50 m L/(kg·d)。(2)研究组:术后8~12 h将100 m L经加温处理的5%葡萄糖溶液经鼻饲空肠营养管滴入,术后24 h观察患者无异常不适后,匀速输入经加温处理的肠内营养液,使用前摇匀,初始输注量500 m L,滴速为50 m L/h,2~3 d内输注量逐渐增加至1 500 m L/d,滴速增至100~125 m L/h。2组均维持7 d后转为经口流质、半流质清淡饮食,营养支持期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酌情调整营养液的输注量和滴速,积极处理相关胃肠道副反应,住院期病情监护、并发症防治、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医护措施均相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第1组与第2组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出现腹泻、腹胀、腹痛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出现咽痛、呕吐及肺部感染的比例高于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组与第3组的患者比较,胃肠功能恢复更快,平均住院日天数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短期内无法正常经口进食,可导致患者营养摄入的不足,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特别是胃肠道手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进行肠内营养时,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主要原因在于输注过快,剂量过大,进而排空不良、营养液反流等原因所致。因此,进行肠内营养时,临床护理的观察及对策尤为重要,既可保证充分的肠内营养,又可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虽然能满足机体营养需求,促进疾病康复,但是因营养液直接从静脉注入到机体中,不经胃肠吸收,胃肠吸收功能得不到应用,对胃肠功能恢复较为不利。而肠内营养能够经鼻直接将营养液注入到患者胃中,从而刺激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术后营养状态。

本文结果显示,术后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加快胃肠功能恢复,保证患者的营养提供,缩短平均住院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值得推荐;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的营养时更容易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针对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的营养方式的患者更应遵循由营养液输注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稀到浓,同时注意患者是否有肠鸣音亢进、腹泻等临床症状,通过改用等渗营养液、使用营养泵调控输液速度、改用无乳糖配方、注意无菌配置、悬挂时间不超过8h等手段促进营养液的吸收,减少腹胀、腹痛、腹泻的发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患者由于导管对咽喉部的刺激,更容易出现咽部不适、恶心感、呕吐及肺部感染等,因此,在护理中更应注意观察患者有咳嗽、咳痰、呕吐等症状的发生。注意肠内营养时保持斜坡卧位30~45°,每日更应注重对鼻肠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及雾化吸入等,帮助患者拍背并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以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可含西瓜霜含片等缓解置管导致的患者恶心、呕吐、咽喉不适感;肠蠕动恢复至可进食半流质后应尽早拔除鼻肠管。

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的营养的患者,应特别注重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的观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应特别注重咳嗽、咳痰、呕吐等症状的观察;针对术后两种不同的肠内营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可能出现的相同或不同并发症,采用针对性不同的护理对策,既可保证充分的肠内营养,又可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加快患者术后的康复。

结论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接受早期EN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加快住院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和耐受性好。此外,早期EN不仅在技术操作和护理方面并不复杂,而且能减少护理工作量,减轻患者并发症痛苦,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兮.螺旋型鼻肠管在胃癌根治术加速康复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9,14(1):60-61.

[2]李红艳.研究肠内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的护理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60-61.

[3]庞菊芬.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9,12(3):495-496.

[4]郭海燕.肠内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2):412-412.

[5]梁宇.60例老年胃癌患者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6(6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