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分析应用血清前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临床价值。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实验组,50例)及同期患有其他疾病的新生儿(对照组,50例)进行研究。所有研究者均进行血清前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检测,对比两组研究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从而判定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实验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的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检测的检测准确率(94.00%)高于C反应蛋白(80.00%)、血清前白蛋白(83.00%)检查准确率(χ2=8.665,P=0.003)(χ2=5.944,P=0.015)。结论:应用C反应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联合诊断新生儿感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且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利于对该类疾病进行分析与用药。

  • 标签: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C反应蛋白 血清前白蛋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患者病情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2020年1月23日-2020年3月5日期间出院的7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清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组(43例)和低蛋白血症组(27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7和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胸部影像学评分以及核酸转阴时间。剂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运用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联合血常规检验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0.1-2020.12收治的50例细菌感染性患儿纳为细菌组,另选取同期50例病毒感染性患儿纳为病毒组,50例健康体检小儿纳为参考组,对比三组CRP、PA、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以及细胞组与病毒组小儿三项指标阳性率。结果 细菌组CRP与WBC水平均高于病毒组与参考组,P<0.05,PA水平低于病毒组与参考组,P>0.05;细菌组CRP、PA、WBC三项指标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病毒组检出率,P<0.05。结论 对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采取CRP、PA联合血常规检测,可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为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清前白蛋白 C-反应蛋白 血常规检验 白细胞计数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 明确尿常规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确诊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方面起到的作用。方式 将100例受检者划分为对照组(50例,未患有糖尿病)、观察组(50例,患有糖尿病伴早期肾损伤),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尿常规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并对比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受检者检测结果差异明显,而观察组结果显示,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更高,呈P

  • 标签: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 尿常规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检测阳性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证实HPSE参与了心肺复苏后脑血管通透性改变,确定HPSE在HIE患者血管通透性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通过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以院内心跳骤停后复苏成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12小时格拉斯哥(GCS)评分分3组。收集HPSE、颅内压等数据并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各组颅内压变化,明确脑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参与了心肺复苏后HIE的形成过程;2.证实HIE患者的HPSE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3.HIE的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成正向关系;4.HPSE参与了心肺复苏后脑血管通透性改变。结论:HPSE参与了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脑血管通透性参与。

  • 标签: 乙酰肝素酶,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从本院选取80例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整体护理方法),每组均40例,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心肌缺血时间、心肌缺血发作次数、ST段压低减少次数相关指标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获得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为82.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为理想(P<0.05)。结论: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而言,通过整体护理可以有效心肌缺血相关指标,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冠心病 无痛性心肌缺血 老年患者 整体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总称,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征,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规避相关复发风险因素,降低脑血管事件再发生率。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抗血小板治疗 降压治疗 降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于2019年9月/2020年10月(开始/结束)53例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动态心电图老年心肌缺血诊断准确性。结果 老年心肌缺血诊断上,动态心电图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准确性高,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诊断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影像诊断结果。方法:选取52例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均行X线、CT、MRI影像学诊断,比较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Ⅰ期,CT检查(42.31%)与MRI检查(55.77%)差异不明显(P>0.05),但均高于X线(25.00%),P<0.05;在股骨头缺血坏死Ⅱ期、Ⅲ期诊断中,X线、CT、MRI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总诊断符合率方面,MRI(98.08%)高于CT(76.92%),且高于X线(57.69%),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时,X线、CT、MRI诊断各有优势与不足,但MRI总诊断符合率影像学最高,X线最低。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X线 CT MRI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常规肠镜检查并发症: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为常规肠镜检查并发症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常规肠镜检查并出现缺血性肠病并发症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常规查体、影像学检查、治疗情况、预后资料等。结果:该患者经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息肉,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常规肠镜检查后出现血便,经过肠镜检查提示为缺血性肠病。为患者实施综合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并要求出院,住院时间为14天。结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相关肠病在使用肠镜检查中应重视对缺血性肠病的预防,肠镜检查后及时询问患者有无便血问题,针对出现缺血性肠病患者通过罂粟碱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肠镜检查 缺血性肠病 并发症 罂粟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运用头针结合CT影像定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共80名患者参与,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筛去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n=40),一组实施头针+CT影像定位结合治疗(观察组,n=40),以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差异比较。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观察组/对照组:97.50%/85.00%,(p<0.05);治疗不良反应相比,观察组(10.00%)与对照组(2.5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头针+CT影像定位结合治疗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而言,能够起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佳,值得应用。

  • 标签: 头针 CT影像定位 缺血性中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护理研究,时间2019年1月~2021年6月,患者人数68例。首先在随机原则下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34例/组,然后在这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分别应用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NIHSS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FMA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缺血性脑卒 康复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病率、残疾率、病死率高,通常此类疾病患者预后较差,3/4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虽然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目前药物治疗方法较多,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方法,特异性溶栓药物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及严格的适应症,溶栓率较低。其次因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较多,单一药物并不能逆转全程,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变化,及时选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本文就分析本病药物治疗进展,旨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抗血小板药物 他汀类药物 溶栓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HBP在成人脓毒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72例脓毒血症患者、68例普通菌血症患者和100例正常体检者,检测三组HBP的水平,并分析其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脓毒血症患者中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HBP水平的差别。结果 脓毒血症患者和普通菌血症患者的HB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且死亡组的HB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 <0.05)。结论 HBP可作为脓毒血症患者的一个早诊指标。临床上加强对 HBP的检测,可及时评估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肝素结合蛋白 脓毒血症 菌血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与神经外科综合治疗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实施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颈内动脉虹吸段进行支架植入介入法、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植入。并分析介入治疗与神经外科治疗的相互作用。结果 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治疗15例患者:均正常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进行植入支架介入法的21例患者:有20例经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且未并发症发生情况,1例术后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症状,无其他并发症。颈内动脉虹吸段行支架植入介入法的4例患者:2例患儿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情况,且恢复正常,康复出院;2例患者于术后3小时进行支架植入介入法于动脉的供血部位进而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对于缺血症状的脑血管相关疾病的患者,给予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神经外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的水平。方法分别选取180例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体检者,检测两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的水平,并分析其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之间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水平的差别。结果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且多支病变组中,两指标的水平也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 <0.05)。结论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均明显增高,且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临床上宜加强对这两个指标的检测。

  • 标签: 冠心病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脂蛋白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基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实施延续性护理的疗效。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分别采取延续性护理、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确保患者临床疗效的稳步提升,不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术后 延续性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7月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设定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含41例患者。对照组仅采用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联合舒血宁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应用NIHSS进行评估后,发现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的分数分别为(16.08±2.21)、(16.21±3.0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分别为(6.43±1.61)、(10.54±2.14),(P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舒血宁 联合疗法 阿替普酶溶栓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