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科护理当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一定的解决和防范的对策,减少儿科护理当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儿科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针对性提出防范对策后,2017年开始实行防范性护理,分析对比两年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家长投诉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针对性护理风险防范,2017年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家长投诉率均明显低于2016年,且2017年儿科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于儿科护理当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并且在儿科护理当中加以防范,可以有效的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

  • 标签: 护理风险 儿科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肿瘤已经跃居发达国家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一死因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第二死因。无效治疗不仅会使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也浪费了紧缺的医疗资源。随着个体化治疗的兴起,疗效评价也越显重要。传统的解剖成像方法如CT、MRI是临床上常用的疗效评估的方法,但是不适用于评价早期疗效。代谢显像方法18F-FDG PET能够反应肿瘤的代谢情况,能够以它独特的优势监测早期疗效。这篇综述主要阐述了18F-FDG PET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解剖显像,18F-FDG,分子影像,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健康体检HPV感染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2月前来我院体检中心完善健康体检的女性5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统计所有女性健康体检者hpv检测结果、妊娠及性生活情况。结果:HPV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初次性生活年龄、初次妊娠年龄、性生活频率、性生活前后清洁、流产次数均为相关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性HPV感染与其妊娠情况、性生活情况及日常清洁情况等因素,具有较高的关联度,针对高危感染人群,可加强预防宣教,降低HPV感染率。

  • 标签: 健康体检 相关因素 HPV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65岁以上退休教职工检血液检验结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1月65岁以上退休教职工500名,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进行血液分析。 结果 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率为3.40%,总胆红素(TB)异常率0.80%,肌酐(Cr)异常率0.60%,尿素氮(BUN)异常率1.40%,空腹血糖(FBG)异常率9.80%,甘油三酯(TG)异常率8.60%,总胆固醇(TC)异常率3.00%,其中男性ALT异常率高于女性(P<0.05)。结论 退休教职工血液健康状况与其年龄、行为、生活习惯等因素均有关,因此要定期给予其健康体检。

  • 标签: 退休教职工 血液检验 老年人 健康体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患者通过18F-FDG显像剂干预的护理措施。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疑似肿瘤患者中摘取40例进行研究,摘取时间范围2023年4月1日—2024年4月1日,对摘取病例实施18F-FDG新型显像剂干预检查,以随机抽签方式将以上患者均等分成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仅通过18F-FDG新型显像剂进行检测,不实施护理干预,试验组行全程护理来配合18F-FDG新型显像剂的使用,分析两组图像显像质量等指标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的图像显像质量较之于参照组而言,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全程系统化护理的方式来对18F - FDG显像剂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辅助干预,可以提高整体图像的质量,从而保证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肿瘤 18F-FDG显像剂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实体肿瘤复发监测中应用18F-FDG PET-CT扫描的价值。方法 随即于我院2020年6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实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分为两组,即甲组(n=25)与乙组(n=25)。甲组患者在复发检测中应用常规CT检查,乙组患者在复发检测中应用18F-FDG PET-CT检查。统计两组患者阳性病灶检查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可疑性病灶检出数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但乙组患者的阳性病灶检出数显著高于甲组(P

  • 标签: 实体肿瘤 18F-FDG PET-CT 复发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光动力疗法(PDT)对黑素瘤细胞B16-F10的迁移与侵袭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体外传代培养,当细胞融合度≥80%时,孵育光敏剂,给予1mmol/L 5-氨基酮戊酸(5-ALA),之后进行红光(635 nm)照射实验,依据照射红光能量分为对照组(0 J)、观察1组(2.4 J)与观察2组(4.8 J)。对三组进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蛋白印迹检测。比较三组照射后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量以及相关蛋白[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相对表达量。结果: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表示,观察1组及观察2组的B16-F10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目及Ki-67、VEGF、MMP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2组上述指标均低于观察1组(P<0.05)。结论:PDT可抑制黑素瘤细胞B16-F10的迁移及侵袭,临床可考虑采用该方式来提高黑色素瘤治疗效果。

  • 标签: 光动力疗法 黑色素瘤细胞 迁移 侵袭
  • 简介:目的探讨6.4/8.0F细硬输尿管肾镜在安全建立标准经皮肾通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98例肾结石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人工肾积水条件下行患侧肾超声引导下目标肾盏穿刺,穿刺成功后采用Amplatz扩张器依次扩张至8F、10F、12F、14F、16F,更换Alken金属套叠扩张器,依次扩张至24F标准通道并留置金属肾镜鞘.在扩张过程中用细硬输尿管肾镜检查12F、16F经皮肾通道,确认通道扩张正常后继续扩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重新穿刺建立通道.结果198例患者251侧肾一期顺利建立经皮肾通道,单通道231例次(92.0%,231/251),两通道15例次(6.0%,15/251),三通道5例次(2.0%,5/251).建立首个单通道时间15~40(27.5±12.4)min.除87例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外均顺利建立经皮肾通道,经皮肾通道扩张不完全20例次,均在导丝引导下6.4/8.0F细硬输尿管肾镜扩张肾皮质通道进入目标肾盏.通道丢失11例次,3例经输尿管导管向肾盂注入亚甲蓝,在输尿管肾镜下找到喷出蓝色液体的穿刺孔,插入斑马导丝,经皮肾通道也得以成功建立,8例经原通道重新超声定位穿刺目标肾盏,成功建立通道.肾皮质通道明显出血8例次,肾盂损伤4例次,均对碎石取石无显著影响.术中和术后输血20例次,无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止血病例;术后发热32例次,无尿脓毒症病例.肾周血肿12例次,尿外渗32例次,气胸1例次,无肠道及肝脾损伤病例.结论6.4/8.0F细硬输尿管肾镜可提高标准经皮肾通道建立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肾造口术 经皮 肾盏 经皮肾通道
  • 简介:目的:研究血中PCT(降钙素原)、CRP(C反应蛋白)和WBC(白细胞计数)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临床工作中对儿科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应用。方法:从本院儿科住院患儿中选取100例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其中50例为细菌性感染,50例为非细菌性感染,另选取20例没有得感染病的儿童作为研究对照,分别比较这三组研究对象血中PCT、CRP和WBC的水平及其诊断阳性概率。结果:细菌感染组较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血中PCT、CRP和WBC水平及阳性诊断概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三项指标组合情况诊断阳性概率显著提高,而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其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中PCT、CRP和WBC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早期临床诊断中有助于提高阳性诊断的正确性,进一步区分是否为细菌性感染,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支持。

  • 标签: 联合检测 诊断 感染性疾病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