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乙肝病毒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乙肝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5月1日-31日,研究对象为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患者均实施荧光定量PCR检验以及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中大三阳阳性率最高,同时对应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水平最高,较其它模式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验乙肝病毒可作为乙肝诊断的重要依据,为乙肝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乙肝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疟原虫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省出入境单位收集到的已经镜检法证实为恶性疟疾的全血样本32例、镜检为阴性的全血样本1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样本中均提取DNA并加入RT-PCR检测试剂进行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结果显示:恶性疟疾全血样本23例、间日疟疾全血样本11例,阴性全血样本11例,诊断符合率95.6%。复检结果显示:2例标本通过PCR扩增、序列对照,发现其测序结果与公布的疟原虫序列一致,确定均含有疟原虫。结论: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疟原虫的应用价值高,能够敏感、可靠的检出疟原虫DNA。

  • 标签: 荧光定量PCR仪 疟原虫 疟疾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检验在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撷取的120例肺结核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方法,分为研究组、参照组,每组均为60例。研究组经PCR检查,参照组经皮肤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检查,对比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的诊断阳性率、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情况,和参照组进行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肺结核早期诊断中采用PCR检验,可提高诊断阳性率,存在临床方面应用、推广的意义。

  • 标签: PCR检验 肺结核 早期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采用PCR-DGGE技术对中华按蚊成虫肠道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共检测到12条16SrRNA基因序列。在系统发育地位上主要归入3个细菌纲丙型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放线菌纲,其中有59.8%的细菌属于丙型变形菌纲,占绝对优势,成为中肠主要细菌群落。从而显示出中华按蚊成虫肠道细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标签: 中华按蚊,PCR-DGGE,肠道菌群,多样性
  • 简介:摘要:本文使用多重PCR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检测,通过实验分析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效果。多重PCR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运用包括敏感性结果分析和特异性结果分析。敏感性结果分析可以评估PCR方法对目标致病菌的检测能力,通常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菌株DNA来进行实验,并根据PCR反应结果确定其敏感性范围。特异性结果分析则用于评估引物的特异性,通过阳性和阴性对照样品的PCR结果来确定引物对目标致病菌序列的特异性。

  • 标签: 多重PCR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2019年雅安市风疹疑似病例实验室监测结果,了解雅安市风疹流行特征,为风疹防控提供依据。

  • 标签: 风疹 PCR 流行特征 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和讨论PCR技术在乙型肝炎患者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70例患者,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检验,观察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PCR技术进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乙型肝炎检出率和乙肝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乙型肝炎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乙肝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检出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乙型肝炎的检测工作中,应用PCR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在乙型肝炎的治疗工作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和价值,当下可以作为乙型肝炎患者检验的首选方式进行大范围地推广和普及。

  • 标签: PCR技术 乙型肝炎患者 检验工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CR实验室正是这一时代下发展的产物。PCR实验室主要是利用基因扩增来进行病毒的检测,但在实际使用中,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导致实验人员被感染或实验室环境受到污染。因此,为防止这一问题的发生,实验室人员应该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性策略。本文将从PCR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和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 标签: PCR实验室 生物安全 隐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毒DNA检测中采用实时荧光PCR检验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乙肝病毒筛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患者为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患者实施荧光定量PCR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观察患者DNA检测结果、白细胞计数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结果。结果:研究证实,100例患者中,乙肝病毒DNA阳性患者有53例,患者阳性率53.00%,CT数值平均为(30.60±2.48),而阴性样本曲线水平无改变。乙肝病毒患者DNA白细胞计数为(6.49±2.45)×10 /L,阴性患者检出结果为(6.71±2.41)×10 /L,患者检验数值无差异(P>0.05)。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阳性率为50.00%,与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DNA检测中采用实时荧光PCR检验效果较好,可以更为准确的检测阳性患者,且检测准确性要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极大程度上避免漏诊和误诊。

  • 标签: 乙肝病毒DNA检测 实时荧光PCR检验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本所PCR质量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包括总实验室设计、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和管理、室间质评和实验耗材等方面。目前该实验室已正常、有序投入使用,本文旨在为其他PCR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经验。

  • 标签: PCR实验室 生物安全 设计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将60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探讨分析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应用于女性阴道分泌物检测工作开展的意义。方法:实验时间段设置在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在该时间段内收集我院中60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检验,分别采用细菌培养法与PCR检验法进行诊断,分析患者的感染状况以及感染特征。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PCR检验法的诊断准确率相较于细菌培养法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后显著存在(P<0.05)。结论:针对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后,可以发现女性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相对来说较高,而在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时,将PCR技术应用于患者的病情诊断中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确定患者的病情状况,使后续的治疗工作更为顺利的开展。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细菌性阴道炎 真菌性阴道炎 清洁度 检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阴道细菌检验的过程中实施细菌培养法及PCR检验法检验的价值和有效性。方法:针对本院妇科收治的实施妇科阴道细菌检验的患者9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2020年2月~2022年6月),分别为95例患者实施PCR检验法(研究组)、细菌培养法(参照组)进行检验,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验价值。结果:研究组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参照组(P=),且研究组对于各类细菌的检出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阴道细菌检验的诊断过程中实施PCR检验法的诊断价值高于细菌培养法,且操作便利能为疾病的确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达到预期的诊断目的。

  • 标签: 阴道细菌检验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麻疹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验措施及其检验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本疾控中心接到各辖区内上报的160例疑似麻疹病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集咽拭子、血液标本送检,咽拭子采取PCR检验,血液标本采取ELISA法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麻疹病毒的检测结果。结果160例疑似麻疹病例中,经两种方法检测后排除23例风疹病毒阳性病例,剩余137例病例中,发病后4d内,PCR检验对麻疹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检验(80.28%vs60.56%,P<0.05),而在发病4天后,PCR检验对麻疹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与ELISA法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vs78.79%,P>0.05)。ELISA法检验结果为阴性而PCR检验为阳性的病例中,其检测时间多分布于发病后1~4d内。结论在麻疹病毒的病原学检测中,PCR检验可对早期麻疹患者进行诊断,还可对早期ELISA法诊断为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诊断,可有效减少漏诊,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麻疹病毒 PCR检验 ELISA 检验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CR技术在乙型肝炎中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尿液巨细胞病毒检测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的价值。方法 30例样本取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确诊或高度疑似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儿童群体,所有患儿均接受FQ-PCR和ELISA法检验,为形成对照,抽选10例非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完成相关检验,评价并比较血清抗体与病毒DNA的平行性与敏感性。结果 30例疑似或确诊患者中,共有20例DNA与IgM呈阳性,阳性符合率为76.92%(20/26),DNA与IgM检出率分别为86.00%、73.33%,两种方法检出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ELISA法检验,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小儿尿液巨细胞病毒检测侧重CMV病毒DNA检测,诊断效果与特异度更高,可减少人为干预产生的误差,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荧光定量PCR技术 儿童 尿液巨细胞病毒 应用价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阴道细菌检验应用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0例阴道细菌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检查者均采用PCR检验法及细菌培养法。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率及特异度。结果:PCR检验法的疾病检出率显著高于细菌培养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2%(=23.390,P<0.05);PCR检验法特异度显著高于细菌培养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阴道细菌检验中实施PCR检验法干预可提升细菌检出率,特异度较高,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阴道细菌检验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临床应用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尿液巨细胞病毒检测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的价值。方法 30例样本取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确诊或高度疑似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儿童群体,所有患儿均接受FQ-PCR和ELISA法检验,为形成对照,抽选10例非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完成相关检验,评价并比较血清抗体与病毒DNA的平行性与敏感性。结果 30例疑似或确诊患者中,共有20例DNA与IgM呈阳性,阳性符合率为76.92%(20/26),DNA与IgM检出率分别为86.00%、73.33%,两种方法检出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ELISA法检验,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小儿尿液巨细胞病毒检测侧重CMV病毒DNA检测,诊断效果与特异度更高,可减少人为干预产生的误差,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荧光定量PCR技术 儿童 尿液巨细胞病毒 应用价值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