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伴中枢高热患者应用降温护理的有效。方法:本次将抽取脑出血伴中枢高热患者共计60例,患者均为本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入院者,采取数字随机法进行分配,分析组采用降温护理,一般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患者护理前后体温变化。结果:护理前,分析组、一般组体温相近(P>0.05),护理后4h、8h、12h,分析组体温更低(P<0.05)。结论:脑出血伴中枢高热患者给予降温护理可促进患者体温下降。

  • 标签: 脑出血 中枢性高热 降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顽固中枢呃逆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顽固中枢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针及体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配合心理干预(放松训练、音乐治疗等)。结果经4d治疗之后,观察组痊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顽固中枢呃逆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 心理干预 顽固性中枢性呃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知柏地黄丸辅助治疗儿童中枢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的有效进行评价,为患儿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以CPP儿童为研究对象,采集60例进行前瞻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30例,一组应用常规方案治疗表示为常规组,一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辅以知柏地黄丸治疗表示为创新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创新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常规组

  • 标签: 知柏地黄丸 中枢性性早熟 疗效 中医证候积分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高热的护理对策。方法 确定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高热的患者分别于全面护理和常规护理模式下配合治疗,对不同护理方案的适用展开评估。比较护理后两个实验组患者的体温变化、整体护理效果。结果 相对于比较组(37.26±1.06/5.191.56/87.50%),护理组患者体温低(36.45±1.01)、恢复快(3.54±1.32),护理效果更理想(96.88%)。结论 采用全面护理措施能够迅速缓解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高热症状,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常规护理方案整体表现没有全面护理方案理想。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中枢性高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中枢神经感染患者应用MRI(磁共振)与CT诊断的价值及准确。方法:研究于2018年11月到2020年1月开展,共纳入128例观察对象,全部患有中枢神经感染,均在上述时间段进入本医院接受治疗,结合随机抽签结果将所有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均采用CT检查,实验组则增加MRI检查。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有很大差异(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感染诊断应用MRI与CT联合检查具有积极价值,诊断准确率高且没有创伤,可清晰显示出患者的病变情况与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数据支持,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CT 准确率 中枢神经感染 MRI 联合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疼痛患者的疼痛抑制效果。方法 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中枢疼痛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将其统一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分别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n=30)和单独的疼痛康复治疗(n=3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抑制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组治疗前的疼痛抑制效果相比,P>0.05,具有可比;实施不同干预后实验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估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相比常规组较低,P

  • 标签: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 疼痛康复 疼痛抑制效果
  • 简介:摘要在临床治疗中,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脱髓鞘疾病,病因是与患者自身的免疫机能相关的一种疾病,同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主要特点为髓鞘破坏、脱髓鞘病变,髓鞘病变分为障碍型和破坏型,障碍型髓鞘是由于遗传代谢功能障碍造成的,破坏型则是一种继发性的全身性疾病。炎脱髓鞘疾病,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加上临床上炎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会造成误诊,影响患者的治疗。本文则针对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脱髓鞘疾病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413-0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3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29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5.29%。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在白血病的任何时期,鞘内注射化疗是预防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中枢性早熟女童实施生长激素联合亮丙瑞林对其生长发育及性激素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中枢性早熟女童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接受单一的亮丙瑞林进行治疗,后者在其基础上联合生长激素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 生长发育情况,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身高以及体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的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生长激素 亮丙瑞林 中枢性性早熟 女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28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头痛241例(84.86%),发热179例(63.03%),恶心呕吐183例(64.44%),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94例(33.10%),意识障碍49例(17.25%),抽搐28例(9.86%),大小便失禁12例(4.23%)。脑脊液检查结果颅内压升高147例(51.76%),其中>300mmH20者34例(11.97%)。有核细胞数升高225例(79.23%);蛋白升高136例(47.89%);糖降低133例(46.83%);氯化物降低158例(55.63%)。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细胞、增强免疫力、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其中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等治疗,结核脑膜炎患者予抗痨治疗。本组284例患者中,好转出院179例,占63.03%,病情恶化自动出院68例,占23.94%,住院期间死亡37例,病死率为13.03%。结论AIDS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机会性感染隐球菌脑膜炎,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 标签: 艾滋病 神经系统病变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中CT与磁共振应用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中选择,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100例。在运用CT与磁共振诊断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明显的凸显出两种方法的效果,以对比的研究方式为主,使用计算机将患者排序后,设立研究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将100例患者平均分配至两组,各组50例,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诊断,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CT诊断,研究组中患者接受磁共振诊断;统计诊断结果,如异常检出率,并记录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异常检出率发现,研究组接受磁共振检查后,异常检出率与接受CT检查的参照组比较{96.0%(48/50)比76.0%(38/50)},前者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各项疾病诊断中的准确率均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中,无论使用CT还是磁共振诊断均具有一定效果,但CT检出效果低于磁共振,后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在今后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CT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继发癫痫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抽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继发癫痫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预见式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继发癫痫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中枢侵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生存情况。方法本研究共筛查1529例MM患者,其中18例伴中枢侵犯,分析其MM及中枢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MM中枢侵犯发生率1.2%,平均年龄(54.5±11.0)岁,平均Ki-67指数为50.9%±24.2%,荧光原位杂交(FISH)细胞遗传学高危占43.8%,8例患者(44.4%)中枢侵犯发生于MM初诊时,10例(55.6%)发生于MM进展时,自MM诊断至发生中枢侵犯的中位时间为23.5(14.3,36.0)个月。发生中枢侵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8.0(95%CI:7.3~28.7)个月,单因素分析,FISH遗传学高危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标危者更短(7.0个月vs24.0个月,P=0.007)、Ki-67指数>50%者生存时间更短(13.0个月vs29.5个月,P=0.042)。结论MM初诊及进展时应常规筛查中枢影像学,MM伴中枢侵犯具有侵袭生物学特点,预后差,FISH遗传学高危及Ki-67指数大于50%为其可能的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中枢侵犯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国家近些年一直提倡优生优育,所以,产前临床检查十分关键,此次就针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筛查,对产前超声筛查效果进行调研。方法:此次为保证研究数据真实,以超声科接收的孕妇进行了调研,其中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孕妇为一组,纳入观察组,病例是36例,同一阶段临床检查胎儿无异常的孕妇进行对比,将其命名是对照组,病例同上。对孕妇各个孕期阶段均实行产前超声筛查。对各个阶段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显示结果进行分析,对筛查结果做好详细统计。对孕妇引产、妊娠结局进行追踪调查,将病理、超声诊断结果作为临床疾病诊断依据,评估了此次孕妇不同阶段超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并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分布状况对比分析。结果:分别对孕早期,以及联合孕中期的诊断结果分析,前者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例数为34例,后者多1例,对引产、分娩后病例、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显示是36例。对各阶段超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孕早期联合孕中期筛查结果较佳(P<0.05)。结论:研究调查显示,通过超前超声诊断,能够更好的判定胎儿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现象,能够保证孕妇分娩质量。

  • 标签: 产前超声筛查 胎儿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讨论CT及MRI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在2019年2月至2022年10月间展开,共纳入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80例,分别采取CT检查及MRI检查,将病原学结果设为金标准,以此为根据,分析比较符合率。结果:经对比发现,MRI检查的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中,其临床诊断十分重要,而MRI诊断更具有较高的准确,符合率更高,能够及时为医生的下一步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CT MRI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和磁共振影像学技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时段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对象均为本院收治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合计80例。采用双色球法分组,对照组40例予以CT检查,观察组40例予以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检查异常率与相关疾病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检查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病毒性脑炎、化脓脑膜炎、新型隐球酵母菌脑膜炎、结核脑膜炎疾病的检出率都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过程中,CT和磁共振技术都可有效检出其疾病,但后者诊断异常率更高,能够更好的检出相关疾病,确保患者早期接受科学治疗。

  • 标签: CT 磁共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检查异常率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