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开展眼科大规模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全面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本院开展的眼科白内障复明手术638例(638眼)。手术方式均为小切口的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首日的针孔视力≥0.05的有586例,≥0.3的有561例,≥0.6的有70例。脱盲率达91.3%,脱残率达89.2%。术中并发症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导致未植入人工晶体等。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短暂性高眼压、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技术上较为成熟,且疗效显著,适合应用于大规模防盲手术。

  • 标签: 眼科 白内障 防盲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对白内障患者使用手术治疗的特点和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根据我院2010年至2011年接收的639例白内障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其使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治疗方式,进行人工晶体植入。结果经针孔视力治疗后,有71例患者的视力第一天就超过了0.6,562例患者超过了0.3,587例超过了0.05,有89.3%的患者不再残疾,91.4%的患者恢复了一定的视力能力。手术中无一例并发症患者出现,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也比较少,一般都是眼压过高、眼内炎、视网膜脱落等。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植入人工晶体的治疗方式,其效果比较好,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治疗,临床中推介广泛使用。

  • 标签: 眼科 白内障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对患者植入人工晶体并回访1—2年,并对患者进行术后视力改善培训,定期检查其治疗后视力是否有所提高。结果对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疾病,尽早手术会使视轴保持清晰能最大限度提高视力。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先天性白内障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眼科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眼科接诊的104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2例,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常规组,且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帮助患者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比较高,值得在白内障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白内障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眼科临床中环孢霉素A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全部给予滤过术进行治疗,按照术中使用药物的不同分组使用氟尿嘧啶的3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使用环孢霉素A的3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组间对比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的疗效(96.67%)高于对照组(76.67%),功能性过滤泡占比(90%)高于对照组(53.33%),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环孢霉素A更适合眼科临床应用,其疗效明显高于氟尿嘧啶。

  • 标签: 眼科临床 环孢霉素A 青光眼滤过术 氟尿嘧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科白内障手术中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置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期间来我院眼科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患者42例,采用的手术方式为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结果在手术当日,42例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中有6例针孔视力<0.05,其余36例均≥0.05;具体如下8例针孔视力≥0.05且<0.3,22例≥0.3且<0.6,6例≥0.6,达85.7%的脱残率,术中出现的并发症状有溢出玻璃体,同时发生后囊膜破裂,最终造成人工晶体没有植入。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有眼内炎症、视网膜脱离、短暂性高眼压,同时前房出现积血。结论白内障的发生可能与眼部并发症、伤后开盲时机有关,及时行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缩短病程,促进创伤愈合、视力恢复。

  • 标签: 白内障 眼科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前房穿刺技术在我院临床眼科中的适应效果,分析其价值、适用与禁忌取向。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1月来我院接受眼科治疗的132例患者,患者年龄均在13到82岁,在这些患者中,有124例患者接受了治疗性穿刺,6例患者接受了诊断性穿刺,对穿刺前后的眼压、适应性等状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精确操作,充分掌握适应性等情况,在患者接受前方穿刺技术后,眼压明显降低,并且并发症较少,且这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接受眼科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加入前房穿刺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对视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与此同时,这种技术较为安全,接受治疗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前房穿刺 眼科临床 应用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眼科门诊老年人干眼症诊疗要点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从2020年4月-2023年4月眼科门诊收治老年干眼症患者中随机选择120例进行观察,对所有老年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干眼症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为干性角膜炎,其次是沙眼患者、眼干燥综合征患者,常见症状包括丝状分泌物、眼睛干涩、眼氧、刺痛感等症状。结论:老年干眼症患者需要尽早接受临床检查和诊断,结合疾病史、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快缓解病情。

  • 标签: 老年人 干眼症 眼科 典型症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患者的临床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择取2008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79例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统计对比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79例患者中,中枢性疾病症状主要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约占69.62%(55/79);眼科病症主要是视力下降,约占73.42%(58/79);病变累及主要是传入系统病变,约占72.15%(57/79),各症状类型间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9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6.20%(76/79)。结论针对患者进行全面性的眼科影像学以及神经传入/传出系统等临床检查,能够准确、有效的对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从而及早进行治疗干预,极大的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 标签: 中枢性疾病 神经眼科病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干眼在眼科门诊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我院眼科于2022年1~2023年1月份收治的儿童干眼症患者45名,按照不同的病情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将45名儿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45名儿童在用药后总有效率达91.11%,泪膜破断时间,泪液分泌测试中试纸条浸润长度,泪河高度等指标较用药前有所提高,而眼睑扁平腺体功能测试(MGD)分数较用药前有所降低(P<0.05)。结论:根据儿童干眼病的病情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疗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有助于儿童眼睛的功能恢复。

  • 标签: 泪膜破裂时间 儿童干眼 眼科门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异丙酚以及咪唑地西泮在治疗小儿眼科手术在不同年龄段的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患有眼科疾病的患儿,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1个月~9岁,体重5~30kg,所有患者都没有先天性的疾病。按照年龄把患者氛围三组,1个月~3岁的患儿一共有62例,分为A组,所用的药物为氯胺酮和利多卡因两种;6~9岁的患儿一共有71例,分为B组,所用的药物为氯胺酮和咪唑地西泮两种;6~9岁的患儿一共有67例,分为C组,所用药物为氯胺酮和异丙酚两种,在治疗过程当中要观察患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果三组治疗当中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在与其他药物结合起来治疗小儿眼科麻醉是有效的,而且是安全的

  • 标签: 氯胺酮 全身麻醉 小儿眼科 手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眼科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研究与预后。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进行临床研究。结论眼睑鳞癌在病程早期可侵犯眼轮匝肌,其后可侵犯眼眶内组织或转移至颌下淋巴结或腮腺淋巴结。但是,眼睑鳞癌出现转移的时间比其他部位鳞癌晚些,预后相对较好。早期眼睑鳞状细胞癌罕有转移,有较好的预后。如侵犯眶内组织,并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转移,预后差。

  • 标签: 眼科鳞状细胞癌 治疗
  • 简介:摘要清代医家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为其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书中首载之银翘散方为疏风清热解毒之经方,广泛应用于当今的临床治疗,且其疗效显著。本文总结了银翘散在眼科的辨证选方,以说明其在眼科治疗学上有一定的治疗特色。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科护理临床带教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来眼科护理临床带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通过对眼科护理临床带教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有效提高了护理实习质量。结论加强带教人员的培训,制定周密的带教计划,强化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加强护生沟通交流能力及双向考核体系,确保眼科实习护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 标签: 眼科 护理 临床带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眼科手术表面与球后麻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1月来我院进行眼科手术的患者600例,将300例眼科手术采取表面麻醉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300例眼科手术采取球后麻醉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并无明显差异,但是表面麻醉可以比较大的限度降低由于麻醉带来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眼科手术实行表面麻醉是安全可行的,且相较于球后麻醉,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表面麻醉 球后麻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间的529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按照一定选取条件选出132例进行研究。将具有神经眼科临床特征的患者的病例记录完整,探索其病因,对神经眼科的主要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方法依据一定的选择方法在我院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全部529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的132名具有神经眼科病症的患者进行研究,并详细记录其有关资料,然后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治疗。最后将所有者进行为期四个月治疗之前和之后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结果对529名患者经过为期四个月的治疗之后,身体都有所恢复,其中发生神经眼科病症的有25.0%,其平均年龄为55,视力有所恢复的为37例,持续下降的有35例,最多的体征是眼球运动障碍36例,眼球震颤32例。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神经眼科临床特征表现的有25.0%。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最多的神经眼科临床特征为视力恢复、眼球运动障碍或震颤、视力持续下降。

  • 标签: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神经眼科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