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COPD稳定期老年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好转(P<0.05);与对照组治疗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的降低,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COPD稳定期老年患者,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气道炎症反应,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的意义。

  • 标签: 小剂量 阿奇霉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的清除及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抽签模式将于本院收治的54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炎症因子、肾脏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TNF-α(肿瘤坏死因子)、Scr(血肌酐)、IL-6(血清白介素)、BUN(血尿素氮)及A-PACHEⅡ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对应值,得出组间数据差异值为P<0.05。结论针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一定的患者肾脏保护作用,故此方法值得广泛运用于治疗急性重症脑血管病临床中。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低分子肝素 严重脓毒症 炎症因子 肾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清肺化痰汤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88例老年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肺化痰汤。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FEV1/预计值以及FEV1/FVC均较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FEV1/预计值以及FEV1/FVC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TNF-α、hs-CRP以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NF-α、hs-CRP以及IL-6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清肺化痰汤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广泛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清肺化痰汤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肺功能 炎症因子
  • 简介:提起夏天,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冰镇西瓜、冷饮,还是空调?无论哪个,都和“炎热”脱不开关系。我们常说“夏日炎炎”,大家往往只注意到了第一个“炎”——炎热,却忽视了另一个“炎”——炎症

  • 标签: 炎热 夏天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护理经验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86例我院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观察组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5.34%,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4.41%,并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予以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 护理经验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影响全球人口的一种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不可或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炎症反应相关基因与脑卒中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脑卒中 炎症反应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SPF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n=10)、B组(假手术组,n=10)、C组(脓毒症组,n=10),D组(乌司他丁治疗组)。其中,B组在给予水合氯醛麻醉成功后,从正中线剪开大鼠腹部,然后缝合伤口。C组和D组在麻醉成功后,使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模型将大鼠制成脓毒症动物模型,并且D组在术后立即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所有大鼠在术后24h处死,收集外周血、肺组织制备标本。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与脓毒症组相比较,外周血IL-1β水平明显降低,肺组织炎症浸润明显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减轻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究因急性咽喉炎所引发的颈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这一年期间我院收治的因急性咽喉炎所引发颈部间隙感染的2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20例病患的病例采取回顾性分析,其中因急性扁桃体炎而引发咽旁脓肿7例,因急性扁桃体炎而引发颈部颊咽间隙感染5例,因异物擦伤而引发颈深部多间隙感染5例,因急性会厌炎而引发颈深部多间隙感染2例,还有1例为不明原因而引发的甲状软骨旁感染。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15例病患痊愈,4例病患基本康复,还有1例病患虽经过了积极治疗,但已让病情加重,最后死亡。结论在对因急性咽喉炎所引发的颈部间隙感染的病患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尽快对病患的感染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才能够在降低病患身体痛苦的同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咽喉炎 颈部间隙感染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得到射波刀(CyberKnife)各准直器的输出因子,对比分析各方法的结果,从而得到准确的输出因子。方法: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半导体探测器测量(PTW60017、PTW60016)、电离室探测器测量(PTW31010)和热释光探测器测量(?1.5mm、离散度1%)等方法,在相同的参考条件下,源轴距800mm以及深度15mm(SAD=800mm,Depth=15mm),得到相应的输出因子。结果:在射野较大(≥25mm)时,各种方法的输出因子差异不大,但是在射野较小(≤20mm)时,各方法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在最小射野(5mm)的情况下,热释光探测器测量以及蒙特卡罗模拟结果略低于半导体探测器测量,最大误差分别为13%和7%,而电离室探测器测量误差高达37%。结论:输出因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而半导体探测器相对于其他探测器,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便于在临床应用中展开,因此可采用半导体探测器测量和热释光探测器测量的方式测量射波刀系统的射野输出因子

  • 标签: 射波刀 输出因子 蒙特卡罗 小射野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来我院咳嗽门诊进行就诊的36例感冒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此作为基础探讨临床上感冒后咳嗽敏感性及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改变机制,并就其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以印证临床上关于感冒患者咳嗽阈值降低、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物质伴随临床症状明显升高的结论。我们将这36例患者及同一时间来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群36例进行分析,通过辣椒素咳嗽激发试验测定这两组研究对象的气道敏感性,并就其诱导痰细胞总数、痰上清液的指标物质及细胞分类比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咳嗽患者的咳嗽阈值明显要低、其诱导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的比例与正常人差异不大;咳嗽患者诱导痰上清液的SP含量、CGRP浓度、痰细胞的SP、NK-1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显著高于正常人,但其NKA、NKB浓度与正常人差异不大。综上,临床上感冒后的患者其咳嗽敏感性非常高,同时会伴随有一定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并经证实与感冒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感冒 咳嗽敏感性 气道 神经源性炎症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药流女性的妇科炎症探究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药流且患有妇科炎症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把其分成两组,一组是观察组,另一组是对照组,观察组中的50例患者采取常规的妇科护理方法,通常是一些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照组中的50例患者则采取综合护理方法,主要包含心理护理方法、用药护理、流产后的护理以及一些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然后对比两组患者对妇科卫生知识的了解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对妇科卫生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远远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最终得出结论对药流女性且患有妇科炎症的患者来说,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妇科卫生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护理效果较好。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女性 药物流产 妇科炎症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对革兰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及真菌所致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医院389例血培养阳性患者的检测结果,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G^+球菌、G^-杆菌和真菌血流感染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炎症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经MannWhitneyU检验显示,G^-杆菌感染组患者血PCT高于G^+球菌、真菌感染组(G^-杆菌感染组与G+球菌感染组比较:Z=-2.68,P<0.01;G^-杆菌感染组与真菌感染组比较:Z=-2.46,P<0.05)。若以PCT≥0.5ng/mL、CRP≥5.0mg/L、NEU%≥70%及WBC≥10×109/L作为阳性的截点,统计分析显示,G^-杆菌感染组患者血PCT阳性率较G^+球菌、真菌感染组高(G^-杆菌感染组与G^+球菌感染组比较:χ^2=5.94,P<0.05;G^-杆菌感染组与真菌感染组比较:χ^2=7.721,P<0.01);G^-杆菌感染组患者血CRP阳性率较G+球菌感染组高(χ2=5.03,P<0.05)。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四项指标在鉴别G^+球菌、G^-杆菌和真菌血流感染的作用大小比较分析,仅PCT对鉴别G^-杆菌、G^+球菌和真菌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CT在区分血培养G^-杆菌、G^+球菌和真菌时有较高的准确度,若能动态监测PCT,同时结合CRP、WBC、NEU%的结果综合判断,可以在血流感染早期指导临床医生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合理用药,从而降低血流感染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血流感染 降钙素原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革兰阳性球菌 G^+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微生物检验方法用于妇科炎症感染检验效果,判断出哪种检验方法更合适被应用在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的检验,为相关医疗结构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妇科炎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阴道侧壁1/3处的分泌物,分别采用培养法、凝集法、胺试验以及镜检法对患者的引导分泌物真菌进行检验,对比检验结果。结果培养法、凝集法、胺试验以及镜检法对妇科炎症感染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养法、凝集法、胺试验以及镜检法对妇科炎症感染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符合临床检验标准,因而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医院的条件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 标签: 妇科炎症 微生物检验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方法在妇科炎症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妇科炎症患者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两者均采用培养法和凝聚法检测两组生殖道分泌物,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和两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同时统计分析观察组病原菌分布。结果两组培养法检测阳性率相比凝聚法都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原菌分布中革兰氏阴性菌31株,占比52.9%,革兰氏阳性菌29株,占比35.7%,其中多重感染3例,双重感染23例,单纯感染20例。结论不同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准确率有一定差异,临床诊断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法,妇科炎症感染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且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会显著增高。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妇科炎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乳腺慢性化脓性炎症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乳腺慢性化脓性炎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随机盲选的方法进行分组,其中试验A组25例采取乳腺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B组25例采取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试验B组明显短于试验A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试验B组少于试验A组,但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试验A组短于试验B组,但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率方面,试验A组为4.00%,明显低于试验B组的16.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慢性化脓性炎症患者,在临床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有必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肿块大小等要素,进而选取合理、科学的手术方法,本次提到的乳腺区段切除术与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具备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因此需遵循合理、科学选择手术方式的原则,进一步确保患者手术疗效得到有效提高。

  • 标签: 乳腺慢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效果 乳腺区段切除术 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
  • 简介: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波动较大,开始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至24~25天。进入围绝经期后,规则的周期性排卵渐渐被无排卵的月经周期取代,可出现各种类型的月经失调,直至完全绝经。这个阶段多会持续1~3年,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月经周期延长,两次月经的间隔时间由原来的30天变为2~3个月,并逐渐延长到4~6月以上,直至完全绝经;月经紊乱,从原来规则的月经周期变为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月经周期可为15~60天不等,有时经期延长,持续性少量阴道出血,可淋漓不尽达一个月以上。部分女性可发生长期大量阴道出血,严重者会出现贫血现象,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的女性突然绝经,少数人仅有几次月经量减少,月经便突然停止。

  • 标签: 月经紊乱 月经周期延长 更年期 病因子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绝经期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尿毒症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各项炎症指标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改善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的状态,有效清除炎性因子,效果显著。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慢性肾衰 微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耳后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的方法对老年性聋患者进行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4月~2016年02月收治的老年性聋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安排老年性聋患者抽签完成随机分组;观察组耳后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葛根素氯化钠;对比两组老年性聋患者的情绪状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情绪状况方面,两组老年性聋患者之间凸显差异(P<0.05);在并发症情况方面,两组老年性聋患者之间凸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性聋患者合理选择耳后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听力恢复情况进行有效促进,可以将老年性聋患者情绪状况成功改善,值得老年性聋疾病治疗过程中广泛普及。

  • 标签: 耳后注射神经生长因子 老年性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9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盐酸氟桂利嗪,而观察组则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脑出血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不同的方法治疗后,患者的脑血肿体积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但是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的治疗中,采取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抑制患者脑出血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盐酸氟桂利嗪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宫颈炎症及宫颈癌与HPV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意义。方法随机将在我院接受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炎症、宫颈癌患者共82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再选取50例同时间段宫颈无病变患者进行比较检查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病理活检、TCT检查,观察经检查后的高危型HVP阳性率的发生效果情况。结果宫颈无病变患者经检查后高危型HPV阳性率为1.00%,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炎症、宫颈癌患者经检查后高危型HPV阳性率为59.75%,随着病情的加重,高危型HPV的检出率则会随着增高,与宫颈无病变患者的高危HVP阳性率相比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HPV检测方式对宫颈炎症、宫颈癌患者进行检查的效果明显,并且在发现病情的时间是较早,有利于疾病后的诊断、治疗。

  • 标签: BPV病毒感染 宫颈癌 宫颈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