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胸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发生,中老年人中尤为普遍。因胸痛发作而到医院看急诊的病人占急诊内科病人的20%~30%。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一旦发生胸部疼痛,很多人都会立即联想到心肌缺血,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但是,引起胸痛的病症是千变万化的,不仅心脏病变能引起胸痛,其他很多疾病也会引起胸部不适和疼痛。

  • 标签: 心肌缺血 胸痛 胸部疼痛 中老年人 内科病人 医学知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变化,从而指导患者合理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3月心内科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68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在心绞痛未发作时,心电图正常,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ST段改变或者T波改变,也可同时出现ST-T改变,占55.88%;23例患者在心绞痛未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ST段改变或者T波改变,也可同时出现ST-T改变,在心绞痛发作时ST段改变或T波改变加重或无变化;占33.82%;7例患者无论心绞痛发作与否,心电图正常,占10.29%。结论应重视心电图正常的心绞痛患者。

  • 标签: 心肌缺血 心电图 分析
  • 简介:摘要通过电镜观察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超微结构的变化,得出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性可以导致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和凋亡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缺血 大鼠 超微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ST—T改变,并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28例受检者有60例缺血性ST段改变,其中38例患者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63.33%,22例患者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占36.67%,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及心肌缺血阵次数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比较无显著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9岁年龄段的心肌缺血发病率为35.48%明显低于≥60年龄段的发病率56.90%(χ2=12.5313,P=0.0004)。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较高,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有利于其早诊断早治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诊断 心肌缺血
  • 作者: 周凤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资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资阳641300)【中图分类号】R4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3-01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节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保证各器官和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获得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心肌损伤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多由心脏缺血所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心绞痛和心肌炎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类型,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其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外,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指当心肌细胞损伤时,可大量释放到血液中的特异性物质,检测其在血中浓度的变化可反映心肌损伤及其程度,可以为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伴有心肌损伤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是目前临床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的灵敏指标。目前临床上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化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和心肌蛋白。1心肌酶谱1.1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叫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均含量丰富,红细胞内AST约为血清的10倍,溶血会使其测定结果偏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血清AST水平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大概持续5天到1周,随后会降低。由于其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敏感性也不高,其单纯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当今学术界已不主张将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1.2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极重要的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发生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LD和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小时出现在血中,48-72小时达峰值,LD的半衰期为57-170小时,7-12天恢复正常,如果连续测定LD,对于就诊较迟、CK已恢复正常的AMI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治疗心肌缺血方面的疗效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0例患者开展研究,将其分成观察组(三七治疗)与对照组(西医治疗),各40例,评估三七对心肌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为97.50%高于对照组85.0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间(11.78±1.45)min短、心肌缺血发作次数(35.97±4.12)次较少、ST段下移幅度(1.15±0.21)mm下降较低,两组相比,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在心肌缺血治疗中,应用三七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且能够缩短疾病发作时间和次数,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三七 心肌缺血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雄各半26周龄的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10,生理盐水2ml/d)、缺血再灌注组(MIR)(n=10,生理盐水2ml/d)、MIR+辛伐他汀组(n=10,阿托伐他汀2mg/kg/d)。制作大鼠在体心肌I/R模型后开始灌胃,持续8周。测定血流动力学,并测量心室重量反映心室重构的情况。结果辛伐他汀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结论应用辛伐他汀可以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室重构。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 辛伐他汀 心室重构
  • 简介:目的:建立具有不同白细胞水平的急性心肌缺血复合病理动物模型,研究白细胞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制作有关动物模型,并进行了血液白细胞计数、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检测及比较分析。结果:与经典法复制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相比,白细胞增多的急性心肌缺血复合病理模型血清中CK和IDH活性显著增高,而白细胞减少的急性心肌缺血复合病理模型的以上指标多为正常,提示白细胞增多与心肌缺血性损伤(MII)加重有关。结论:白细胞增多可能是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子;具有不同白细胞水平的复合病理模型比经典病理模型更直观、更清楚地反映了白细胞在MII是的作用,用于研究白细胞在MII中的作用机制更为合理、实用。

  • 标签: 急性心肌缺血 白细胞增多 动物模型 合病 CK 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参茎叶PTS苷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实验SD大鼠110只,将大鼠分为5组,每组22只,分别为PTS大剂量组、PTS小剂量组、生脉注射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大鼠缺血模型主要应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进行制备,术前1周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给药,缺血24h后检测大鼠各项指标,分析PTS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重构的影响。结果模型组的CK、LDH、AST水平比假手术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脉组、PTS大剂量组、PTS小剂量组比模型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大剂量组心肌细胞结构明显优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出现梗死,PTS小剂量组大鼠心肌肌丝排列齐整,肌结明暗带结构不清晰,线粒体排列较乱,嵴不清晰;生脉注射组大鼠心肌肌丝排列齐整,肌结明暗带结构清晰,线粒体排列齐整,嵴清晰。结论PTS可保护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肌结构。

  • 标签: 人参茎叶PTS苷 心肌缺血 心肌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疏导对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84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利用奇偶平分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2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加行心理疏导,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心理状态好转,满意度提升,检验后得知(P<0.05),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在其护理中给予心理疏导,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心肌缺血 心理疏导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对于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患者,如果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或者属于隐匿性冠心病,这种情况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建议结合口服药物治疗,还要建议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代表性药物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尽量选择长效制剂,因为每天服用一次就可以了,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建议患者可以结合降脂、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就是要服用他汀类药物,代表性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平日还要注意戒烟、戒酒,运动减肥,规律作息,低盐、低脂饮食,才可以更好的预防疾病进展。

  • 标签: 心肌缺血 无症状 临床诊治 护理观察
  • 简介:目的分析出入境中青年海员中心电图表现为"心肌供血不足"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预防措施.方法对2003.1-2004.7出入境海员15254人监测体检,发现异常者调查其诱因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出心电图异常1737例,检出率11.3%,其中中青年心肌缺血221例,检出率1.4%.主要相关因素为过度疲劳、饮酒、高血压、肥胖等.结论加强对出入境海员的疾病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咨询,对防治心血管疾病,降低航海作业意外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心电图 心肌缺血海员 诱因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详细探讨了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动态心电图的实际临床价值。 方法 使用动态心电图,直接的将进入到本医院内部治疗的共 100例冠心病患者 ST 段下移阵次数、诊断时是否出现明显症状以及发作时间规律和发作前后患者心率变化状况进行记录,而判断动态心电图的实际临床价值。 结果 患者一共有 336阵次 出现了缺血性 ST 段下移,而无症状患者发作次数一共为 246阵次,有症状患者发作为 90 阵次 ,其中无症状性患者心肌缺血维持时间为每分钟 5.8次,而有症状性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为每分钟 26.2次,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动态心电图指的就是在临床之上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之一,该方法良好的干预临床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无症状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SMI患者80例,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其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无典型胸痛的状态下出现ST段持续时间不等的水平或下斜型压低表现,持续时间在1min及以上,幅度在1mm及以上,均有反复发作的表现。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显著提高心肌缺血的阳性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心肌缺血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