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超声医学技术是现今诊断和治疗都很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发展十分迅速,频率能够达到2000Hz,通过获取热学和非热学效应,对组织的水肿和疼痛进行缓解,还能有效促进关节活动和愈合情况。其对人体没有危害,通过动态、持续的实时监测,能够更好的进行保留、传输和交换,其形式有视频、图片、电脑存储等;在心脏、眼科和妇科的诊断及治疗有很大的优势。有相关研究表明,超声能够在相应程度上确保针灸的安全性,在超声的监测之下,能够直接观察到进针处的组织结构和进针深度。但是,针灸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因此,本文对超声医学在针灸临床和实验中的研究、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 标签: 超声医学 针灸 临床 实验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的影响,主要包括实验材料、醋酸纤维薄膜的质量与浸泡方式、电极缓冲液、染色液、室内温度、点样方法,进行文献综述。并结合现有文献和多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实验教学的优化。

  • 标签: 醋酸纤维薄电泳 血清蛋白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网络虚拟实验室是通过整合终端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提供网络实验环境的全新教学模式。网络虚拟实验室具备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采用3dsMax和Unity3D技术建设医学检验专业虚拟临床教学实验室,涵盖检验专业常用自动化检验仪器,建设内容包括质量控制、校准定标、维护保养和报警处理等,有效解决实验室检验仪器设备落后缺乏、试剂耗材浪费、生物安全隐患等问题,同时也带动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革新。

  • 标签: 研究医学检验专业 虚拟临床教学 实验室
  • 简介:摘要目的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在眼视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分析。方法研究组在眼视光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应用,对照组予以常规教学。结果研究组学生对本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平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眼视光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效果显著。

  • 标签: 创新性 设计性 眼视光学 实验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晚期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替吉奥化疗方案,观察组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0%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继发性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等,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安全性能高,可以显著提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甲磺酸阿帕替尼 替吉奥 晚期胃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独活寄生汤对模型兔腰椎间盘退变髓核中胶原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探究该药对腰间盘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其中随机抽选40只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研究组,每组20只;另20只为假手术组。研究组按照9.5g·kg-1独活寄生汤进行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按照等剂量标准进行生理盐水灌胃,早晚各一次,连续灌胃给药8周后处死,通过PT-PCR检测胶原蛋白(COL-1a、COL-2a)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药物干预后,三组兔子椎间盘组织Ⅰ、Ⅱ型胶原(COL-1a、COL-2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模型组COL-1a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和研究组,而COL-2a呈相反趋势;研究组和假手术组的椎间盘组织COL-1a表达水平比较,及两组的COL-2a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独活寄生汤可以降低腰椎间盘退行性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同时增加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对腰间盘退变的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独活寄生汤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原蛋白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为了保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要重视提高教学改革水平,要积极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总结,提出了相关的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 标签: 基础医学 实验教学 实践研究
  • 简介:摘要:为了保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要重视提高教学改革水平,要积极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总结,提出了相关的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 标签: 基础医学 实验教学 实践研究
  • 作者: 赵学智1狄向阳2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1期
  • 机构:      (1.临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临朐 262600;2.青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青州 262500)  【摘 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由熟悉检验检测目的、程序、方法和结果评价的人员,组成覆盖其检验检测能力范围的监督员,对检验检测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在实际质量监督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对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 简介:目的建立减毒结核分枝杆菌H37Ra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探讨H37Ra感染对小鼠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尾静脉注射H37Ra菌液106CFU/0.2m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4周及8周分别取小鼠的肝脏、肺脏及肾脏组织,切片HE染色,组织匀浆液接种罗氏培养基培养;取小鼠骨髓细胞和脾脏细胞经荧光抗体染色,采用FACSCalibur分析感染早期及晚期小鼠的B淋巴细胞表型。结果感染组小鼠肝脏、肺脏及肾脏肿大,培养后均有H37Ra菌株生长。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骨髓总B淋巴细胞、脾脏总B淋巴细胞、未成熟B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骨髓成熟B淋巴细胞、脾脏成熟B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8周骨髓成熟B淋巴细胞、脾脏成熟B淋巴细胞较感染组4周时增多(均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H37Ra感染BALB/c鼠模型;小鼠被H37Ra感染后影响了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促使B淋巴细胞向成熟阶段分化,为机体抵御H37Ra感染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结核 分枝杆菌 小鼠模型 B淋巴细胞 发育分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 分析探讨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中表面抗原 (HBsAg)与表面抗体 (抗 -HBs)同时阳性的模式。 方法:选取

  • 标签: 两对半定量 HBsAg 抗 -HBs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中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模式。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患者血清样本,测定其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ɤ-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有694例患者的HBsAg呈阳性,其中有24例患者为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在HBsAg阳性样本中占比为3.46%;24例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患者中,肝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有13例,相应占比为54.2%,且主要是以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及GGT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结论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应结合实际情况向临床进行合理的解释。

  • 标签: 两对半定量 HBsAg 抗-HB
  • 作者: 刘航1 2田红梅1 2邓力1 2刘畅2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1期
  • 机构:      (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四川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摘 要】目的:探讨学生标准化病人在 《健康评估》问诊实验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7级护理学本科学生共122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60人,对照组62人,实验组在问诊实验教学中引入SSP,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问诊技能和首次入院健康评估表书写成绩,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学生的问诊技能和首次入院健康评估表写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授课教学组,绝大多数学生满意教学模式。结论:引入SSP有利于提高 《健康评估》问诊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  【
  • 作者: 王赓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沈阳医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在目前的教学环境当中,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普遍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在各种教学实验当中也有着很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微课结合翻转课堂在临床专业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以下观点。  【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输血患者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效果。方法择选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血型实验室中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样品情况,包括出现假阳性、青霉素实验阳性以及DAT阳性情况;分别对比比两组输血患者出现安全事故情况,包括不良反应问题、血型问题以及交叉配血问题。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样品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中以3例(占全部的5.00%)不合格的例数(包括假阳性、青霉素实验阳性以及DAT阳性)较对照组总不合格例数(13例,占全部的21.67%)显著较少,对比差异显著(χ2=6.39,P<0.05);通过对比两组输血患者出现安全事故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安全事故(不良反应问题、血型问题以及交叉配血问题)的总发生率为2例(占全部的3.33%)显著少于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9例(占全部的15.00%),对比差异显著(χ2=6.51,P<0.05)。结论对于输血患者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输血治疗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生物安全是病原生物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健全生物安全制度、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实验操、加强对教师培训等方面就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借此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 标签: 病原生物学 实验教学 生物安全
  • 简介:摘要病原生物学实验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 标签: 以学生为主体 病原生物学实验 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式及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方式,分析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进行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以是否实施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为依据展开分组,61例未实施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控制前),59例实施了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控制后),统计、观察其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凝血因子的指标差异。结果控制后,有1例写错血型,4例输血未核对,而控制前有8例写错血型,13例输血未核对,5例未实施二人查对,1例采错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后,有6例严重过敏,而控制前有9例血液污染,4例急性溶血反应,18例严重过敏及1例急性肺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后,患者凝血酶原(12.10±1.30)s,纤维蛋白原(2.67±0.78)g/L,控制前,凝血酶原(10.08±0.34)s,纤维蛋白原(1.88±1.0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及输血安全进行控制能有效控制输血质量及输血安全,减少输血及检验过程中由于检验不到位及控制力度不够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

  • 标签: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 凝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