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如果一个物体由许多以至无穷多个具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实体堆积而成,这些小的物质实体便可称为颗粒,如砂岩中的砂粒,岩石中的矿物颗粒,粮堆中的粮食籽粒等。从微观上看,原子、分子、原子团等也可视为颗粒,由它们进行堆积可得到具有一定大小并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物质体。所以颗粒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随着科学的发展,颗粒的性质和行为越来

  • 标签: 物质体 颗粒堆积 物质实体 粮堆 堆积密度 橙玄玻璃
  • 简介:  矿物中氢同位素的分析,传统的U/Zn转化分析需要大量的样品,尤其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的分析,需要300mg以上的样品,因此对于样品量比较少的矿物无法分析.……

  • 标签: 氢同位素 水含量 含水矿物 无水矿物
  • 简介:针对现有页岩气储集层总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存在的模型泛化能力弱、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预测储集层总有机碳含量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地球物理测井提供的密度、铀含量、钍含量、自然伽马及光电吸收截面吸收指数等测井响应值作为输入,岩芯实验总有机碳含量作为输出,通过学习输入曲线与总有机碳含量的函数关系,动态预测整口井的总有机碳含量曲线。通过对焦石坝地区两口页岩气探井建模及预测可知,当随机森林中树的数量达到500时,建立的模型即可对训练样本中输入与输出的函数关系进行完全学习。通过训练结果及预测结果可知,随机森林回归方法不易发生过拟合现象,泛化能力极强,同时预测得到的曲线更为平滑,预测总有机碳含量较其他方法更为准确,有效地提高测井信息预测总有机碳含量模型的精度,页岩气储集层评价提供帮助。

  • 标签: 页岩气 总有机碳含量 随机森林回归 机器学习
  • 简介:长久以来,地球历史时期大气^14C含量的异常变化都被单一归结为宇宙射线强度的变化,如太阳耀斑^[1]和超新星爆发^[2]等引起的^14C含量增加。2012年日本科学家在日本的雪松树轮中发现在公元774年^14C含量一年之内突然增加1.5%^[3]。导致如此幅度的变化需要的射线强度需要正常射线变化10~20倍,无法用传统的太阳质子事件(alargesolarprotoneventSPE)或者γ射线流来解释。

  • 标签: ^14C 地球大气 地球历史 日本科学家 成因 量变
  • 简介:定量地测量成矿流体中成矿元素的含量对于解决矿床成因和探讨成矿流体的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单个包裹体激光显微探针拉曼光谱、包裹体显微光谱分析和包裹体群的化学成份分析。前两种方法可以对包裹体(或单个包裹体)中的气体、液体和固体进行定量分析,在国外发展比较迅速,我国还几乎是空白,个别学者作过尝试,但由于分析标准和仪器水平等

  • 标签: 真空爆裂法 成矿元素 矿物包裹体
  • 简介: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岩心样品连续取样的优势,苏鲁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片麻岩过渡带进行了石榴石和绿辉石的氢同位素、全水含量和羟基含量的联合研究,结果为研究深俯冲大陆板块折返过程中变质流体的来源和可获得性提供了重要的制约.……

  • 标签: 榴辉岩 片麻岩 折返过程 氢同位素 羟基
  • 简介:  近地表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与有机碳的含量关系密切.有研究者指出,腐殖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和螯合容量很大,来源于大气的重金属元素总是最终以腐殖质结合态回落土壤[1].腐殖质对重金属具有远较粘土矿物更高的吸附容量,即使很低的腐殖质含量也可吸附相当大量的重金属[2].……

  • 标签: 土壤腐殖质 重金属元素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 简介:2005年1月到12月,在贵阳市区采集TSP样品,分析了其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性质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TSP浓度年均值为106.60μg/m^3;各离子摩尔浓度的大小顺序为:SO4^2->NH4^+>Ca^2+>NO3^->K^+>Na^+>C^->Mg^2+>F^-。TSP及其组分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TSP、Cl^-、SO4^2-、NO3^-、NH4^+、K^+、Na^+、Ca^+和Mg^2+浓度的冬/夏比值分别为1.29、5.23、1.35、2.37、1.73、1.22、1.84、1.23和1.02。影响TSP、Ca^2+、Mg^2+和F^+的气象参数主要是相对湿度和风速,影响SO4^2-、NO3^-、NH4^+,和Cl^-的是温度。TSP大多呈微酸性,可能是高含量的SO4^2-所致。NH4^+与SO4^2-的相关性最好(R为0.85),NH^+与SO4^2-的摩尔比值为0.8,说明NH4^+主要以(NH4)2SO4的形式存在。

  • 标签: TSP 水溶无机离子 季节性变化 气象参数 贵阳
  • 简介:深部热流体是一种由多元组分构成的超临界流体,其上升活动可使地球内部的物质与能量发生调整或再分配。油气而言,深部热流体携带的高热能可使沉积盆地的古地温升高,加快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增加有效烃源岩的体积,促进烃类的生成;在上升过程中,因其具很强的溶解和扩散能力,故可萃取、富集沉积物中的分散有机质,同时又对生烃产生显著的加氢作用,从而为油气的形成补充物源。此外,热流体与围岩储层发生化学反应,可改善储层的孔渗条件,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而且因其具有较高的压力和含水量,可抑制烃类的热裂解而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 标签: 深部热流体 物质 能量 油气成藏 加氢作用
  • 简介:本文利用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mucilaginosus)和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处理铜-苯酚(简称铜-)和镉-苯酚(简称镉-)这类有机-无机复合污染模拟废水,采用胶质芽孢杆菌和黑曲霉分别单独、联合或先后处理等5种方式,探讨了这两类菌体复合污染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及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微生物铜-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镉-废水。对于铜-废水的处理表明,当废水中苯酚浓度为50~200mg/L时,去除率可达80%以上,最高可达94.65%,其中铜的去除率较苯酚低;当模拟废水中铜浓度为30mg/L时,可达最高去除率(60.02%)。微生物镉-废水的处理表明,当废水中镉离子浓度为4mg/L时,最高去除率为58.44%,苯酚的去除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

  • 标签: 胶质芽孢杆菌 黑曲霉 苯酚
  • 简介:页岩气成藏、开采过程中,裂缝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裂缝页岩气藏产量的影响,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充分调研和切实总结的基础上,依据成因将页岩储集层裂缝分为力学成因和地质成因两大类和10个亚类,不同类型裂缝其形成机理、发育特征及压裂响应存在差异,并影响页岩气成藏过程中资源量大小、压力。分析了压裂诱导裂缝的半长、导流能力、间距等因素页岩气井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压裂方法的最优化设计流程和方法。

  • 标签: 页岩气 天然裂缝 异常高压 诱导裂缝 天然气产量 裂缝干扰
  • 简介:  0引言  世界上第一个Ar-Ar实验室于1965年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年代学实验室建成[1].我国最早的Ar-Ar实验室于1982年分别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建成.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用于K-Ar和Ar-Ar法定年的标准物质约30个左右,绝大部分年龄为第三纪至寒武纪.大于6亿a的K-Ar年龄标准物质只有英国标准Hb3gr角闪石(年龄1072Ma)和中国标准BSP-1角闪石(年龄2060Ma),这两个老年龄标准也是国际标准物质.  ……

  • 标签: 白云母 标准物质 K-Ar和Ar-Ar定年
  • 简介:通过测定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含钾矿粉的解钾量、黑曲霉作用含钾矿粉后的代谢产物(多糖、蛋白质、小分子分泌物)以及微环境中的pH值等,比较静置培养和震荡培养条件下黑曲霉含钾矿粉的作用效果,并分析震荡培养下黑曲霉含钾矿粉的风化作用机理。结果显示,震荡培养下黑曲霉含钾矿粉的转化作用显著大于静置培养,震荡培养下黑曲霉作用含钾矿粉与否导致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以及真菌-矿物聚集体微环境中pH值有显著改变。分析表明,黑曲霉生长形成的真菌-矿物聚集体、黑曲霉菌丝生长及其代谢产物、酸性微环境在含钾矿粉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黑曲霉含钾矿粉的解钾作用应该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导致的综合效果。研究结果完善真菌风化含钾矿物的作用机理,有效利用微生物转化低品位矿物钾技术提供了参考。

  • 标签: 黑曲霉 含钾矿物 真菌-矿物聚集体 代谢产物 微环境
  • 简介:70~80年代初,通过前寒武纪铁矿的大量研究,肯定了自中元古代(约1800Ma)以来地球大气圈和水圈逐渐变为富氧环境。基于沉积(热水沉积、水成沉积,下同)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水圈演化的同步关系,认为水圈富氧是沉积硫化物矿床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然而费解的是为什么会在氧化水圈中形成沉积硫化物矿床?笔者曾提出氧化水圈局部还原环境成矿的认识,本文着重其控矿的机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中元古代以来地球水圈的富氧特征地球水圈的氧化—还原性质主要是由游离氧含量决定的。地球历史中水圈游离氧含量很难定量描述,但其含量约从1800Ma开始增多,可以从下列事实得到证实:(1)太古代—早元古代铁矿的形成主要与火山作用、构造及元素的早期富集有关,进入中元古代以后,大量水成沉积成因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开始形成;(2)地球上代表氧化环境的红层最早出现于中元古代;(3)中元古代首次出现膏盐层,同时碳酸盐岩开始沉积;(4)中元古代是原核生物开始繁盛时期,生物的光合作用是

  • 标签: 富氧水圈 沉积硫化物矿床 还原环境
  • 简介:矿山废石堆体内部酸碱性变化对治理矿山废石堆体引起的污染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磷矿废石和煤矸石为例,开展XRD和中和能力(ANC/BNC)测定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推算出100年后磷矿废石堆体和煤矸石堆体内的酸碱性。结果表明,1kg磷矿废石需0.206molHNO_3使之中和,磷矿废石酸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100年内酸雨(pH≈4.5)提供的H+不足以中和磷矿废石中碱性物质,堆体内部水分的pH值将长期维持在自然pH条件(pH≈8.6);煤矸石堆体内部呈酸性(pH≈6.6),1kg煤矸石需0.053molNaOH使之中和,在酸雨的作用下,废水的酸性会逐渐增强,采用投加碱性中和剂方法能够处理煤矸石产生的酸性废水。

  • 标签: 酸雨 磷矿废石 煤矸石 中和能力
  • 简介:  平流层臭氧浓度的降低直接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紫外UV-B辐射增强,为探明UV-B辐射强度改变土壤-冬小麦系统碳氮转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实验的方法.……

  • 标签: UV-B 冬小麦 碳氮代谢 呼吸系数
  • 简介:  为了定量预测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壤质量未来变化,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影响,建立了基于人类活动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未来变化预测模型.工业、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等影响因子的数据输入模型后,即可获得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级所占比例,达到定量预测由于人类活动的变化土壤质量产生的影响.……

  • 标签: 土壤质量 预测 支持向量机
  • 简介:碳酸盐岩是个巨大的碳源和钙源,在地球表面分布极广。随着近年来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对地表碳酸盐岩的溶蚀产生重大影响。为研究污水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pH计、酸滴定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扩散X射线谱仪和X-射线粉晶衍射等,分别测定反应体系中的金属离子浓度、pH值、HCO3-浓度、碳酸盐岩被溶蚀前后表面形态和组分变化等指标。研究发现,模拟污水(含有几种重金属离子、H2PO4-、NH4+、脲和土壤微生物等)碳酸盐岩的溶蚀结果有显著差异,如模拟污水碳酸盐岩有强烈的溶蚀作用,使其释放更多的Ca和C;低浓度Pb(NO3)2溶液碳酸盐岩溶蚀表现为吸收CO2;高浓度的Pb(NO3)2、CuCl2、CuSO4和土壤微生物扩增溶液碳酸盐岩溶蚀表现为释放CO2;重金属盐溶液和复合污水碳酸盐岩溶蚀后有次生矿物生成等。

  • 标签: 碳酸盐岩溶蚀 模拟污水 CO2源/汇 钙源
  • 简介:  高水平放射性放废物(简称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不仅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需要,而且关系到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 标签: 黄铁矿 高放废物 放射性核素 阻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