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至宋元时期最为鼎盛。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则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本文试图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产生与流变做一梳理,厘清其发展脉络。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 交通
  • 简介:戴震的“以理杀人”说共有三层意蕴,分别为“以理灭欲”“以意见为理”及“以势杀人”。与“以理杀人”的前述三层意蕴相应,戴震又分别提出了肃清“以理杀人”现象的三套方案,即阐明“理欲统一”、标举“理在事中”及践行“以情挈情”。然而,依照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有关分析,戴震的解决方案并不彻底,“杀人”之祸仍未从根本上免除。当代儒者在传播儒学时,不仅应当从戴震对“以理杀人”的批判中领受教益,而且也要吸取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有关启示。

  • 标签: 以理杀人 列维纳斯 戴震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更好地实现农民工向城市市民转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农民工摒弃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与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以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至善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塑造农民工的现代道德人格为目标价值取向。

  • 标签: 农民工 市民化 道德建设 价值取向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高度重视人格完善和道德养成,把至高目标与现实路径相结合,标准教化与自律慎独相结合,环境熏陶与虚心涵泳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德养成路径。这种路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方法借鉴意义。

  • 标签: 传统文化 道德养成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道德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道德的态度往往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流派文化观的重要考察层面.五四前后的文化调和论者提倡道德进化,主张斟酌新旧,调和中西,因革损益,熔铸新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其道德调和论以是否适用于现实需要为取舍原则,不固守体用之别,观念较为开放,不能与传统守旧者等同视之.

  • 标签: 五四前后 道德改革 调和 因革损益
  • 简介:“启释录”拉开新年大幕英菲尼迪在2014年1月11日,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启释录”——英菲尼迪万人盛典、正式推出“敢·爱”品牌传播概念的同时,

  • 标签: 品牌概念 刚柔并济 国家体育馆 品牌传播
  • 简介:人类学的传统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些前工业社会,因此乡村社会经常成为人类学者选择研究的理想场合。乡村社会之所以会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传统对象,主要是由于小型的乡村社区更容易进行人类学式的整体性描述和分析,

  • 标签: 乡村社会 道德话语 一个中国 客家研究 饮水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