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壮族民间造物观念可以分为实用为本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因材施技观念、因人设计观念以及融入传统文化的观念。壮族民间造物观念对现代设计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壮族 民间造物 设计观念
  • 简介: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崩,在向太后的主持下,哲宗的弟弟端王赵佶继承了皇位,北宋的历史从此进入以奢侈荒唐着称的徽宗朝。坐上皇位的徽宗写了五首诗来悼念哲宗,其中有云:

  • 标签: 造物 考辨 事迹 晚年 苏辙 宋哲宗
  • 简介: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中东地区萌发的一神宗教,在历史上有同根。它们的经典,即《圣经》和《古兰经》,描述的"造物主"是同一位,虽然在理论上有些差异。在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生活当中,这唯一的"造物主"值得他们付出一切。深入地认识他是信徒的目标,因此他的名称,和其所代表的品格,也非常重要。此论文通过不同的民族语言词汇来分析中国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对其"造物主"的认识。

  • 标签: 中文版《圣经》和《古兰经》 造物主 宗教词汇 基督教 伊斯兰教
  • 简介:审丑是美学研究中一大问题,对其作解答关系到能否对整个审美及艺术发展作出深入、彻底的把握.中国传统艺术中“审丑”问题表现普遍.中国艺术家的审丑意识充分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园林等众多的艺术领域;同时,古人的看法极富“东方”色彩.一、绘画:“宁丑毋媚,当使天趣淋漓”传统艺术表现“审丑”可谓多矣,绘画领域尤为明显.且不说种馗、丑石、药叉、大滩仪等源远流长的绘画“母题”;瞩目于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贯注的较为强烈的审丑意识,就会发现,由“贯休派”(五代贯休、宋初石恪、南宋梁楷、元代颜辉),而南唐陆晃、元初龚开、北宋高益、李雄、吴怀,到明清之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再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有一很深传统,对于“审丑”研究是一笔珍贵财富.在实践方面,“得得和尚”贯休所绘罗汉,开人物画“古怪”流派先河.其后石恪,“所作形象或丑怪奇倔以示变”,招致“诡形殊状,近乎谲怪”的指责.“梁风(疯)子”梁楷以“遗貌取神”法画布袋和尚等,以及龚开自题《中山出游图》戏称“阿妹韶容见靓装,五色胭脂最宜黑”,传达了审美意识的演进的信息.到扬州人怪,审丑意识更鲜明.蒋士铨题罗聘《鬼趣图》曰:“长头偻背老复丑,形容疑是承蜩叟”.郑板桥则空前全面、集中、明确、自

  • 标签: 中国艺术 审丑意识 “丑” 遗貌取神 吴昌硕 郑板桥
  • 简介:出生于嘉庆年间、活跃在道咸两朝政治舞台上的清代名臣杜受田的传统身份决定了他的传统经历、思想和眼光,但终因其所处的特殊时代却是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现在发掘的史料看,他的为政并没有任何突破传统官僚的建树,在其所处的时代他也未曾扮演像他身后短短十数年即涌现出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类的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色;但不容忽视的是,杜毕竟是处于时代即将变动的前夜,他以及与他密切相关的人将在极大程度上左右中国未来的走向。事实也确实如此。于是,两则十分有趣的逸闻出现了,这两则史料影响极其深远;它的出现并不是小说家漫无目的地偶然为之,而是代表了清末民初的一股反思与回顾思潮。不幸的是,杜受田作为与核心人物关系最为亲密的传统官僚,成了被层累构造过程中的核心人物。

  • 标签: 杜受田 南苑围猎 皇储之争 层累构造 反思思潮
  • 简介:清代湖广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土兵被裁撇,来自省内外的绿营兵进驻到湖广土家族地区,先后成立永顺协、施南协和永绥协,并在基层社会中设置汛塘.绿营兵的进驻,巩固了湖广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成果,有利于民族经贸往来;推动了汉、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维护了社会稳定.到19世纪初,绿营兵的战斗力衰退,土家族地区组织乡勇,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从土司时期的土兵,到改土归流后的绿营兵,再到团练乡勇,反映了清代湖广土家族地区基层社会防务的变迁.

  • 标签: 改土归流 绿营兵 民族经贸 民族融合
  • 简介:中国近世谱形成于宋元时期,以族谱为其主要形式,文章以徽州程氏族谱为例,对宋元时期宗族谱系的构造进行分析.徽州程氏族谱可分为本宗谱和氏族谱两部分,两种谱系是建立在族与氏族区别的基础上,以名族为本位结合在一起.本宗谱系的构造特点是宋元时期族亲属关系的反映.氏族谱系则是追溯姓氏来源,通过神祖祖先的历史化和世系化,确立氏族的名族地位.

  • 标签: 徽州程氏 宋元谱系 亲属关系
  • 简介:唐代长安城裹有三大内,即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分别为不同时期帝王政治活动的中心,其中大明宫为唐代中後期主要的政治核心(图1)。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就对大明宫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与之相关的历史研究也陆续展开。这些勘察与发掘,

  • 标签: 唐朝 大明宫 构造形式 中央决策部门 职能变迁 中国
  • 简介:本文介绍日本学者前田直典关于日本历史是以中国、朝鲜的历史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观点,以及另一日本学者西嵨定生所提出,以中国为中心的古代东亚世界的运转,系以册封体制(指中国王朝与其周边各国间结成君臣关系的体制或秩序)为轴心的构想。按照西嵨的构想,中国先进的文物制度正是通过这一册封体制向周边传播和得到理解的;而日本,虽没有与中国结成册封关系,但仍以朝贡国的地位,吸收中国文物制度。本文还介绍不同意上述构想,或与之有差异的种种看法。并希望今后中日两国学者进一步加强合作,探讨、研究这一类问题。

  • 标签: 朝贡国 君臣关系 研究动向 句丽 律令制 隋唐时代
  • 简介:历史想象是当代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尝试以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作为切入点,探讨他关于历史想象的观点。在《历史的想象》一文中,柯林武德区分出三种形态的历史学:(1)常识的历史学,对应于记.忆和权威;(2)批判的历史学,对应于推论和批判;(3)构造的历史学,对应于想象和构造。这不仅是他对近代西方历史学发展过程的总结,而且是他整个历史哲学的构成素。所以,柯林武德在讨论历史想象的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与诗性想象等同起来,既看到它们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又认识到它们在内容上的差异性。他对历史学自律性的辩护,,不是将其看作是自然科学,同样也不是艺术,而是从历史思维的高度来论证历史学作为一门理性探究活动的正当性和普遍性。

  • 标签: 历史记忆 历史推论 历史想象 历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