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第九章类和宗中国各民族的民歌浩似烟海,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有记载民歌开始,至前几年完成并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数量之多,形式之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 标签: 中国民歌 形态 旋律 春秋战国时期 民间歌曲 第九章
  • 简介:三、结构的地域形态结构方面的地域形态比较模糊,很难说某种结构属于某种地域风格的“专利”。如“五句子”是湖北民歌中常用的结构,但是其他地区的民歌也采用“五句头”结构。但一定的旋律结构形态能表现出中国的民族风格,可以认为结构与大地域特色具有密切的联系。如“起承转合”结构是中国民歌中常见的结构形态,但是出现得最频繁、运用得最普遍的是上下旬对应结构。一起一落、一问一答,成为最能体现东方地域特色的结构形态。对应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结构形态 中国民歌 旋律 地域风格 地域特色 民族风格
  • 简介:第二节宗——同宗形态“宗”原指同一家族。在小调的传播过程中.由同一小调母体在不同地区流传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各种变体,有的拓宽了音区,有的扩大了结构,有的改变了旋法,有的更换了音阶,但可以看出“万变不离其宗”,都形影不离地和“母体”相似。有的是同名(题材),有的是同调(曲调),有的是同构(结构),这些同宗民歌是我国民歌中的特殊形态。如天南海北传唱的《孟姜女》、《茉莉花》、《绣荷包》、《对花》、《放风筝》等就各有多种同宗民歌。这些民歌在保持同宗的基础上,巧妙变形。现介绍一些主要的改变旋律的形态

  • 标签: 特殊形态 中国民歌 旋律 同宗民歌 《茉莉花》 《绣荷包》
  • 简介:高甲戏柯派女丑是高甲戏主要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当之一,在中国戏曲丑行中也是独树一帜,她以其独特的表演形态,自成一派。从舞蹈的视角看,本文对高甲戏柯派女丑表演的舞蹈形态之程式化特征、"手舞"之符号寓意、"足蹈"之形式意味、舞蹈语言形态之"动力定型"四个方面进行舞蹈形态的分析,一方面从理论上梳理和界定柯派女丑的动作语言体系,另一方面从实践上为中国戏曲"丑"行的表演提供借鉴和支持。

  • 标签: 高甲戏 柯派女丑 表演形态
  • 简介:评书与戏曲在表演上相互借鉴,在题材上相互借用,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评书是一门以口语讲说故事的表演艺术,而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前者是叙述体,后者为代言体,又似乎泾渭分明。评书隶属曲艺,与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 标签: 戏曲学 李家瑞 寇准背靴 《四郎探母》 潘杨讼 穆桂英
  • 简介:文章以音乐形态学的研究角度为出发点,以广东汉剧、汉剧、徽剧的皮黄腔为对象,从板式特点、腔式结构、行当唱法、上下句落音与伴奏乐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广东汉剧确认亲缘关系,寻根溯源。作者认为,广东汉剧的根在湖北,广东汉剧源于汉剧。

  • 标签: 广东汉剧 皮黄腔 汉剧 徽剧 渊源 比较
  • 简介:道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一颗独特的艺术明珠。然而,由于宗教相对封闭的特点,学界对于道教音乐的研究及认识不够丰富,对道教音乐资源的利用也不够充分。故而,本文拟通过对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及清河两县道教音乐的比较研究,来探究清河道教音乐中的创新元素及意义,进而为学界及主管部门有效发掘与保护道教音乐资源,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道教音乐 清河 巨鹿 比较 创新发展
  • 简介:还是40多年前我在天津曲艺团学艺,有一天,我拿着刚创作的一个段子请教李润杰先生,先生看了几眼,说了一句:“写东西要靠墙落地,空想不行”。当时我如坠云雾山中,不知什么意思。琢磨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怎么理解。当时还在“文革”期间,那个时期,文艺创作要遵循“样板戏三突出”的原则,大话空话满街走,英雄好汉气如虹,写东西自然离不开当时当地的环境氛围,我也不能免俗。当时我写过一些应时当令的作品,肯定少不了“时代色彩”。至于我的作品需要怎么“靠墙落地”?先生太忙,我又不忍心打扰,慢慢就被淡漠了。时隔将近半个世纪,今年的6月2日,我参加央视“向经典致敬——侯宝林”专题录制时,相声艺术家常宝华先生在评价侯宝林创作时一字一板地说:“侯宝林的创作是挨墙靠板儿,枝搭叶,叶搭枝,才成为大师的。”

  • 标签: 落地 “文革”期间 文艺创作 相声艺术家 侯宝林 环境氛围
  • 简介:学习任何一种乐器,不仅能陶冶孩子的素养,更能锻炼孩子的大脑。但是父母总能为孩子学习什么乐器而烦恼。而弦乐器散发出的魅力是无可阻挡的,学习弦乐的程度比较偏难,问题比较复杂,灵活性较大,成才的道路也各有千秋,个人悟性,学习程度上都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目的和所具备的才能不同,在要求上也应有所不同,各个突破,区别对待。

  • 标签: 弦乐 态度 方法
  • 简介:一、图像有关情况叙略2015年元旦前后,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从洛阳市文物市场收购来一份纪年为北宋宣和二年(1120)的杂剧做场图拓片(图1)。经我们查阅资料初步探研,判定该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不亚于两百余年后即纪年为元泰定元年(1324)的山西洪洞水神庙忠都秀杂剧做场图。第一,该图是迄今为止纪年最早,且唯一纪年精确

  • 标签: 场图 宣和 忠都秀 中国戏剧史 华夏文化 艺术博物馆
  • 简介:高师音乐专业一直以钢琴教学作为其基础性教学科目,然而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钢琴教学的快速发展与学生基础理论的逐渐弱化之间的矛盾成为高师钢琴教学当前面临的的重大难题。因此本文从该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探究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问题,从多角度提出培养高素质课业人才的具体方案。

  • 标签: 高师课程 钢琴基础 理论教学
  • 简介:调式分析是乐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除了大小调体系内部的调式种类划分、我国民族调式内部的调式种类划分之外,还存在着两种体系的理论区分问题,在理论界和教学中,存在着对某些特定时代、地域的音乐调式概念模糊甚至互相对立的观点和结论,也存在着无法界定的“新调式”。对这种争鸣在教学中的考试环节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

  • 标签: 调式 调式分析 大小调体系 中国民族调式 音乐风格 乐理教学
  • 简介:本文重点针对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含义与时代背景,阐述哲学观对音乐创造核心的价值意义,从而再此基础上推论"如何创造音乐"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应用在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当中,实现哲学观理论向现实意义的转变。

  • 标签: 音乐 创造 哲学
  • 简介:《季姆诺佩蒂》是法国作曲家萨蒂于1888年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其音乐风格新颖,和声音响独特,明显有别于当时的主流音乐。作品中,萨蒂大量使用大七和弦、小七和弦,频繁使用九和弦、十一和弦,着力表现和声的色彩功能;他常常使用同低音和弦手法,着力表现和弦之间的音响差异,凸显和声色彩的多样性;他以主音为基点,将大小调及中古调式合为一体,构建同名调群,使之成为音乐创作的"和声色彩库"。在此基础上,生成同级和弦群,与同名调群相辅相成,从而展现出类型多样、色彩丰富的和声形态

  • 标签: 萨蒂 季姆诺佩蒂 同级和弦群 同名调群
  • 简介: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南海区域具有鲜明"陆缘海"特征的文化写照,也是海南本土音乐与我国南海周边诸岛国民间音乐相互包容、互相渗透的一种文化缩影。2014海南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通过"非遗"保护、教育传承及南海文化三个方面的理论阐释和设计论证,不仅将相关民间音乐流布和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梳理和研讨,而且通过其地域特色鲜明的"本土音乐"与我国南海周边岛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渊源联系的探索,提出了构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泛区域化"南海文化圈"的学术概念。

  • 标签: 海南黎人 黎族音乐 非遗保护 南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