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古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论著《法则》阐述了数理基础上人体比例的和谐美。《法则》中的理论在其《持矛者》等作品均有体现,凸显了视觉的真实与理想的完美统一。

  • 标签: 波利克里托斯 《法则》 人体比例
  • 简介:"样板戏"的意识形态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文革"时期和新时期。其中,"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意识形态研究主要集中于阶级斗争方面,其方法存在简单化、机械性与庸俗化、政教化与工具化等问题。新时期以来的"样板戏"意识形态研究主要集中于"样板戏"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化的后果等方面。与"文革"时期的研究相比,新时期以来的"样板戏"研究立场开始从政治走向学术,其视野则从封闭走向开放。

  • 标签: 意识形态 样板戏 研究述评
  • 简介:随着布依族社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布依戏艺术形态发生了重要变迁,其艺术气质、艺术风格也经历着嬗变。面对布依戏艺术个性的削弱,需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布依戏在城镇化背景下依然发挥重要的文化功用,同时应着力增强布依族民众的文化自信,充分认知布依戏自身的艺术价值。

  • 标签: 布依戏 艺术形态 变迁 保护
  • 简介:传统街巷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所普遍具有的城市肌理,对其保护应在充分挖掘街巷空间形态,把握街道形态特征以及街区空间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本文以南京荷花塘为例,分别从街巷的街道韵律、街巷的平面形态以及街巷的空间尺度三个方面深度挖掘其特有的空间形态,旨在城市更新中为保护传统街巷提供参考。

  • 标签: 传统街巷 南京荷花塘 空间形态
  • 简介:建筑设计的空间形态塑造与设计师主观认识关系紧密,即可以设计得奖建筑与环境融合,也可以形成对立面,产生形式美。在本文中,海洋之星以自然形态为基础进行设计,完美地与自然环境融合,水上、水中、水下三层展示出不同的空间形态。笔者从形体设计、结构设计、环境融合、建筑机能几个方面论述了海洋之星的空间形态塑造。

  • 标签: 建筑设计 空间形态 海洋 自然环境 认识关系 自然形态
  • 简介:后溪英歌舞历史悠久,舞姿豪放、节奏明快,且多表现传说及历史中的英雄形象,在潮汕地区备受民众的喜爱。在舞蹈艺术上,其表现形态发生的变化多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现代的后溪英歌舞中,能够看到共时性的潮汕地区民间的生活形态、"艺人创生"的过渡形态、"院团派"创作的作品形态。非常明了的是,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后溪英歌舞的表现内容、展演方式都呈现出了不断地叠加、整合。而这些发明、生产、创造、叠加、整合又与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割裂不开的联系,因而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

  • 标签: 后溪英歌舞 中快板英歌 传统的发明
  • 简介: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的诗赋家、书法家和绘画家。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两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在我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虽然顾恺之在绘画艺术上将中国以线造型的方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他最主要的贡献却是在绘画艺术理论方面的创新。他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等著名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 标签: 顾恺之 绘画艺术 迁想妙得 传神写照
  • 简介:《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参照文学观照绘画史,不仅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与叙述性图像的关系史,而且对当前"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研究表明,无论图像媒介怎样丰富、绘图技巧如何演进,作为对文学的"图说",图像基本的文学功能是图像修辞、图像阐释以及图像表彰。图像的文学功能,也就成为了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标签: 图像 文学功能 修辞 阐释 表彰
  • 简介:潘天寿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画家之一,后世有学者称他为"最临近现代却始终未跨入"的画家,对这一说法争议颇多。但无可辩驳的是,潘天寿在中国画的教育中,始终坚守着传统文化的脉络,他提出的"中西方艺术是世界上的两座高峰"、"中西艺术应该拉开距离"等观点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至深。他对如何在新时代看待传统、创新发展中国画提出了独有的见解。

  • 标签: 潘天寿 摹古 距离说 文人画
  • 简介:近年来,抗日题材的电视电影作品数量颇丰,不少作品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艺术成就,《诡计1940》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该片去意识形态的主题表达、去英雄化的人物塑造和类型化的悬念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抗日题材影片艺术创作上的全新突破。

  • 标签: 《诡计1940》 抗日题材影片 意识形态 去英雄化 类型化
  • 简介:艺术学理论研究中的意境问题是各艺术门类之间共通的,处于最高层次的艺术问题,并和审美认知息息相关。艺术意境理论问题研究为艺术学理论学科中分析艺术原理、归纳艺术规律和解释艺术现象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中国的艺术学理论需要用这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质、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又超越各门类艺术形式之上的理论构架,并以此来打通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形式壁垒。当前,着力于研究艺术意境理论问题,可以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束缚,真正实现用中国自己的艺术话语体系来阐释中国艺术问题,分析艺术现象、解决文化问题,并深入探索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 标签: 艺术史 艺术学理论 意境理论 艺术创作 现实意义
  • 简介:2014年中国艺术学理论从焦点问题、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交流活动四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欠缺,主要是学科方向和定位依然不够清晰,认同度仍有待于提高,而且从学科内在的构成上,存在共识不足的问题。一些学者在推动关键性的艺术史学科的建立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不过尽管存在以上问题,学界普遍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前景十分看好,也寄予厚望,该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研讨活动也日趋活跃和频繁。

  • 标签: 2014年 艺术学理论 热点述评 年度报告 学科建设
  • 简介:宗教信仰影响人们的概念认知形成。中国回族是一个几乎全体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洁净"是其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汉族是非穆斯林民族,他们对于"洁净"的理解不受伊斯兰信仰的影响,因此两个民族之间对于"洁净"概念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文章主要依托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设计量性实验研究,结合访谈和观察法,揭示出回汉两族的"洁净"概念内隐结构和具体的认知内容,并对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所提出的"分类秩序"理论加以探讨。

  • 标签: 回族 汉族 洁净 分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