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书法艺术充满着哲学内涵,哲学意义在书法艺术中得到最简洁明了而又充分的展示。书法是哲学的艺术,哲学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与其说书法是艺术,不如说书法是艺术哲学更深刻。书法就是哲学,书法命题也是令人永远玩味无穷的哲学命题。

  • 标签: 法哲学 连载 长篇 书法艺术 哲学内涵 哲学意义
  • 简介:所谓性质.似乎是隐藏在事物深处的看不见又摸不着的虚幻和神秘。然而其又极其重要.因为不了解事物的性质就无法了解事物本身.既然性质是如此的神秘,其又是如何隐含在书法艺术之中的呢?

  • 标签: 书法艺术 哲学思想 思维方式 创作手法 艺术风格
  • 简介:第六节个性化规范与书法性质共性化规范是篆、隶和楷的正体规范,或者说主要是文字的规范,因此其趋于统一。个性化规范主要是行书和草书的草体规范,因为其主要产生于书法艺术的成熟期,因此也可以说成是艺术化规范。艺术是反映个性的,个性化规范必然是个体书法家的艺术规范,故其必然趋于多样化。

  • 标签: 书法艺术 个性化 艺术规范 共性化 成熟期 艺术化
  • 简介:风格的分类似乎是一件困难之事,风格的特点是多样化,风格的魅力在于个性化,此二者都繁杂而似乎缺乏规律性。然而,正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繁杂,意味着寻找规律性的分类的必要,问题是分类的着眼点和切入点是什么?从书法艺术产生发展至今,书法艺术史上无数的书法家。每一位书家不是一种风格的体现,着实有浩浩渺渺。茫然无绪之感。

  • 标签: 法哲学 书法艺术史 连载 长篇 多样化 个性化
  • 简介:个性对时代特征诸因素之选择魏晋帖学肇始,初兴的行书以其相似的风格特征反映出时代与历史的特征,时代与历史以一种共性因素融会与渗透到书法艺术之中。如果以这种观点来分析宋代的行书,显然就不合适了。宋代行书以苏、黄、米、蔡四家为代表,他们的行书风格迥异、相去甚远,没有风格的相似性如何共同反映时代的特征呢?

  • 标签: 风格特征 书法艺术 相似性 历史发展 书法哲学
  • 简介:前文经常提到的有关个性化的词有两个,即个性化表现与个性化规范。所谓个性化规范是充满随意性的个性化表现的重复展示的共性和规律性的总结,是充满随意性的个性化表现这变量,通过统计和归纳研究这变量的特点,使之具有常量的含义。书法艺术必须而且至少包含三个层次,即法度、师承和个性化表现。其中,个性化表现是最高层次和最终目的。在个性化表现基础之上总结的个性化规范化是某一位个体书家的艺术特征和标志,也就是该书家的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当然,所谓艺术风格的含义并不仅限于此,然而,个性化在书法艺术中重要的核心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任何艺术的价值最重要的都在于个性化表现,那么,究竟什么是个性化呢?迄今为止,个性化依旧在书法艺术的研究中是一个相当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概念,因此,完全有必要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确切的探讨。

  • 标签: 法哲学 书法艺术 连载 长篇 个性化 艺术风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对中国文人艺术朴素美的哲学渊源进行探讨.指出它们主要来自儒家的“文质彬彬”、墨家和法家的“去饰致用”、道家的“寂寞无为”以及《周易》中的“白贵无咎”等思想。

  • 标签: 文人艺术 朴素美 哲学
  • 简介:一曲音乐流动着、行走着,对我耐心地解释着.我不想多言,愿让它敲打、疏理,领我经历旋律和情感的起伏,它似乎理解我的远近。音乐对我虽不是万能,但它算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它教我超越,给我清新。如自然中的瀑布,让小小的空间气象万千,和它在一起,心和眼里的一切都有了活力。对它我总也感受不尽。

  • 标签: 感受音乐 音乐流 旋律 万能 情感 自然
  • 简介:美是规定──关于艺术的几点哲学思考吴厚斌美学王国的哥德巴赫猜想在现实生活中,要任何一个普通人指出某一事物是美是丑几乎毫不费力,但如果顺便问一句"美是什么",问题可就复杂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对这一命题给予圆满的答案。因此,柏拉图那古老的感叹仍然适用─...

  • 标签: 似与不似之间 塞尚 美的本质 哥德巴赫猜想 有效性 艺术家
  • 简介:中国画是一古老的画种,其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大师都有所突破,有所变化,追溯其源流,从画理到技法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寻求自我80年代初,长期闭塞的中国改革

  • 标签: 中国绘画 传统哲学 中国画 "天人合一" 艺术观 意象
  • 简介:作为哲学研究,本文的考察必须以心灵机能为入路。首先论述书画艺术所需的心灵机能,即知性、想像力、审美判断力和品鉴判断力。由于书画造型、色彩元素各异,对这几种内心能力的需求程度随之不同。这样,从哲学角度透视出的中国书画差异,就是书画对某种心灵机能需求强度的差异。

  • 标签: 心灵机能 书法 绘画 审美判断力 品鉴判断力
  • 简介:阿瑟·丹多曾被美国《艺术新闻》杂志描述为“我们当代最具思想深度和挑战性的艺术史论家之一。”在1984年,阿瑟·丹多写了两篇极具煽动性的论文。一篇是《艺术哲学的终结》,这篇论述了哲学历来对艺术的侵占和控制,呼唤重新还给艺术自身的权力。第二篇为《艺术的终结》,该篇借用黑格尔哲学的模式,认为艺术在获得了自我意识后必然走向终结。《艺术的终结》在发表后的15年期间在各种会议上,刊物和书籍中受到艺术史论界权威们一致的批评,而《艺术哲学的终结》一文却几乎未受到置疑。

  • 标签: 艺术哲学 哲学的终结 艺术史 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哲学 艺术理论
  • 简介:本文从关于色彩辞语描述的哲学思考以及名实对应的难题开始,结合西方美术一些重要环节,对色彩概念.色彩感觉、色彩逻辑等方面及其与光、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以表现力为主要的分析和阐述,同时,也涉及到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一些内容,论说的意义指向在于通过色彩名实关系的质疑消解色彩主观主义与色彩客观主义的表面界线,揭示色彩是在关系中建立逻辑和理念取向的本质。

  • 标签: 色彩实证论 色彩语言 哲学 色彩概念 色彩感觉
  • 简介:  如果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绘画一直是决定性的开拓与主导力量,那么随着绘画中抽象表现主义狂潮的退却和雕塑中极少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崛起,雕塑在整个现代主义艺术的历史中,第一次取代绘画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 标签: 主义雕塑 哲学诗性 形而上绝唱
  • 简介:  听音乐练钢笔字,一向是我的习惯.这会使我放松,忘却一切烦恼,而每当听到动听歌曲时,我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歌词在纸上任情书写,随意发挥,特有一种舒畅的感觉.写完还可以自我陶醉一番,然后就把纸扔到一边,不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练习用的废纸堆积成山.某天,我在听邓丽君的歌曲时,甚为感动,然后又动笔乱涂乱画一通.发泄完后,我终于决定把现成的废纸连同那堆废纸一起扔掉.就在收拾期间,突然眼前一亮,废纸中一些有趣味的字吸引了我,刚好有不少是里面的歌词.脑子跟着冒了个想法:不如将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字集成一幅作品,这不又是一种创作吗?于是,我根据李熠的词,在废纸堆里精心挑选,最后就集成了现在所看到的钢笔书法作品.……

  • 标签: 动情字 字成 音乐动情
  • 简介:第一部分Ⅰ方案一、往昔重现在论及一件卓越的艺术品时,我们几乎是被迫去谈论一般艺术,因为艺术的总体皆包含其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样一座丰碑,尽其所能地发展出与一般艺术有关的一切.

  • 标签: 康德 施奈瑟尔 德国 哲学 艺术史 艺术形式
  • 简介:就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活动应该是一个系列化的过程,它是“概念设计—设计表现—设计实施—市场反馈—再设计……”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设计的过程化或叫系列化在设计的计算机时代显得尤为突出.设计的系列化过程是从概念设计开始的,这种概念设计或者叫设计构思.张道一教授在《设计解诂》一文中从“设计”一词的字面上把设计过程的这个阶段解释为“‘设’,设想;‘计’,计划,策划.’”可谓非常简单明了地道破了设计构思的内涵.我认为张教授这样解释,正是指设计的创意构思的过程.设计的创意和设计的构思离不开思维.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设计思维在思维的层次上必然包含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两种思维的特点,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所谓科学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一种锁链式的、环环相扣的递进式思维方式,中国思维学界的权威钱学森在《开展思维

  • 标签: 设计思维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模拟 智能计算机 艺术与技术 当代艺术
  • 简介:独自出差成都,夏日的傍晚,酷热难耐。一个人在房间,百无聊赖时,突然有一股嘹亮悠扬的二胡声从窗外流进来,令疲惫慵倦的精神为之一振。脑际掠过白居易的诗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于是穿衣下楼走出招待所。远远的,十字路口人行道的宽阔处已围了一圈人,在那蹲着、站着的各色人中间,有一位50岁左右的盲人在演奏。他的背后停着一辆十分破旧的三轮车,上面放着一台老式的扩大器。他面前是一个自制的“合成器”,上面装有木鱼、碰铃、铁三角,还有几只电子鼓效果器,固定这些的是一些细铁丝和麻绳,看上去有几分滑稽。他用双脚准确地踩着那些踏板,五步开外,两只不大的音箱把他的琴声和伴奏声传出很远。夏日的黄昏,都市的街头,人声、车声喧嚣一片。盲人音乐家旁若无人地在拉着琴,独自沉浸在他音乐声中。嘹亮的二胡声时而抑扬顿挫,像一股山涧清泉淙淙流淌,时而如泣如歌,倾诉着几分缠绵几分幽婉。他两脚不停地踩动踏板,好像有一支小乐队在为他伴奏。各种音质、不同节奏的伴奏声与他的琴声水乳般和谐交融,音乐中时时洋溢出一种对光明的祈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叫你很难想像一个一生都在黑暗里的人还能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怀来向别人说生活的美好。一曲终了,无人喝彩,...

  • 标签: 出闹市 成都街头 清泉出
  • 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曾一再听到西方学者关于“艺术的死亡”和“艺术史的终结”的惊呼。这些令人不安的辞令既有来自当代哲学家(阿瑟·丹托)的思辩性的结论,也有来自当代先锋派艺术家(莱因哈特、D·贾德、H·菲舍尔)具体艺术实践所产生的经验之谈。当纯观念艺术出现后,当代艺术确实宣称艺术的历史已不再向前发展了;同样,艺术史学科也不再能提出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德国当代艺术史家慕尼黑大学教授汉斯·贝尔廷考察了自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瓦萨利以来所提出的不断进步的艺术史观及其发展模式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艺术史发展观。瓦萨利根据高地文艺复兴发展的不同阶段总结出艺术向着某种预先假定的古典理想美的规范的不断趋进,因而艺术史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进步的历程。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观只是将艺术看作人类精神进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艺术的发展从象征型到古典型,再到浪漫型,并最终向纯精神状态演化,于是乎,艺术的死亡和艺术史的终结就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逻辑。正是根据这种先验的历史决定论的理念和艺术进化论的发展模式,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艺术家开创了一条在观念和形式上不断求新的现代艺术发展之路。艺术中...

  • 标签: 再认识 哲学文选 学科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