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十八世纪:英国人发现了罗马将近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人发现了罗马。此时,国王乔治二世正一心试图把英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商业国家。小型家庭手工业正被工厂所取代,商业正期待到海外和殖民地开阔自己的眼界。数以百计的商人、实业家、知识分子、艺术家和贵族频繁往来于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那时旅行是件时髦的事情。那是"欧洲大陆旅

  • 标签: 水彩画艺术 十九世纪 艺术家 十八世纪 英国人 风景画
  • 简介: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早期印象派到一战前的现代法国油画的隐秘收藏,这些作品大部分来自莫斯科两个鉴赏家丰富的收藏.这两位鉴赏家叫伊·亚伯拉摩维奇·莫罗佐夫和塞加·伊万诺维奇·沙胡金.对他们所获得的成果无论怎样评价都是不过分的,而且他们的工作也确定早已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当新的法国油画名声在法国本国还处于初创阶段时,在如此遥远的莫斯科,就出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油画经典大师的法国

  • 标签: 伊万诺维奇 马蒂斯 印象派画家 十九世纪中期 佐夫 雷诺阿
  • 简介:在开始之前,我非常感谢中国美术学院、杭间教授和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以及郑巨欣教授可以让我有这个机会去分享这个美丽的新美术馆的开幕。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我一直致力于以美术馆的策展人和研究者的身份对纺织进行研究。我没有讲述这段经验虽然我的工作帮助我思考了很多法国工艺所关注的情境。

  • 标签: 21世纪 工艺 法国 中世纪 中国美术学院 人类学家
  • 简介:在艺术家那里,所谓的“缪斯”到底是谁,是妓女么?法国奥赛博物馆2015年开幕的展览——“盛衰记:1850-1910年间的妓女形象”(SplendorandMisery:ImagesofProstitution1850-1910,展览名称取自巴尔扎克19世纪中期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交际花盛衰记(TheSplendorsandMiseriesofCourtesans)》。

  • 标签: 交际花盛衰记 法国艺术 同类题材 马奈 劳特累克 性交易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后印象主义"画派,是法国美术运动经历了各种风起云涌的艺术浪潮之后,而出现的一次艺术革新。该画派从本质上而言,在艺术传统上并不是"印象派"的延续,而是对印象主义的否定和反叛。画派的主要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但都把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放在第一位。他们在作品中注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注重画面形式的表现力。后印象派画家拉大了艺术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更注重在创作中再现"主观化的现实",他们的绘画实践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绘画传统,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 标签: 19世纪80年代 后印象主义 艺术革新 画派 美术 法国
  • 简介:今天在中国国家画院讲课。下午有学生问“书法家有必要学画吗?”答曰:“学与不学,听凭自愿;但是,最好都能知道一些基本的画理,学会品画。”品者,观赏细味,进而评第优劣,论定高下,故又可以谓之品藻、品鉴、品第、品题等。品者水平程度不等,品鉴境界也不一。古人论画强调“才、学、法、悟”方面的要求,其实也很适合品者。品鉴不仅对研究者有意义,对从事创作的书画家来说,也至关重要。圈内常说的“眼高手

  • 标签: 紫竹斋艺 艺话
  • 简介:新年的钟声敲响了,世纪之交射出的银灰色临界线越来越清晰了。感受着那银灰色的光束,一种缱绻留恋的思絮似乎欲挽留住时间的脚步——回首、反思、展望,构成了世纪末所特有的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97年美术界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推出了一系列大型的回顾性展览。4月9日,《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该展由中国油

  • 标签: 世纪回眸 中国油画 中国美术 中国画人物画 中国艺术 银灰色
  • 简介: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Mailol,1861—1944)是法国雕塑家、画家,20世纪雕塑先驱者之一。生于法国南方小镇巴纽尔斯。1887年入巴黎美术学校,但不久对学院派绘画失去兴趣,而迷恋于织锦画设计。后来由于织锦画使他的视力衰退,而改行搞雕塑。1895年在巴纽尔斯开始从事雕塑创作,其作品几乎全部表现单独的女裸体,姿态有立、坐、倚,通常是静态

  • 标签: 雕塑家 马约 作品 象征性 象征意义 雕像
  • 简介:二十世纪的中国书法较之以往,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内,经历了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书家们也进行着前所未有广泛而多样的探索。无论是二十世纪初清末民初诸家多方面的传承融合,还是八十年代起,当代书家们在新制度下的努力创造,二十世纪的中国书法在书法史上注定是丰富且大放异彩的。

  • 标签: 八十年代 论书 征要 法真 简书 李柏文书
  • 简介:朱镕基总理1999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教育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个提法意味着在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央已经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美育,简单的说就是审美教育.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经我国现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翻译成中文,定为“美育”,进而在中国广泛流行起来.它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属于美学的范畴,又体现在教育之中.美育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关于其性

  • 标签: 以美育代宗教说 审美教育 蔡元培 审美意识 新世纪 美育与德育
  • 简介:"画蓝色的天空,哪怕红色的天空,对我都已毫无意义,我要画红色,但那即是天空。"这段摘自19世纪末艺术运动纳比派成员维亚尔(Vuillard)写给另一位成员莫里斯·丹尼斯(MauriceDenis)信中的话完美概括了伴随着19世纪末现代化崛起对法国乃至世界艺术造成颠覆性冲击的审美革命,这一革命直至今天仍在影响着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画家及艺术家。如果不回顾现代史,我们就无从谈论法国艺术,也就无从谈论本次展览。何谓法国艺术?或许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世界性艺术。法国前卫艺术的历史与世界艺术史交织

  • 标签: 印象主义 维亚尔 纳比派 塞尚 圣维克多山 中国画家
  • 简介:张大千,乃世纪大画家。出生于四川,因临摹敦煌壁画而闻名,曾活跃在北京、香港,以及阿旃陀、巴西、美国等地,于一九八三年逝于台北,享年八十三岁。张大千于战后将许多中国书画的名品带去日本,其中代表之一如黄山谷的《经伏波神祠诗卷》。

  • 标签: 张大千 经伏波神祠诗 阿旃陀 敦煌壁画 黄山谷 书品
  • 简介:拥抱艺术,倾听世纪的回声(米罗艺术展)国内独家协办大连龙马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毅随着市场经济的起步,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已不再忸怩,很多文化人也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开潮作浪,显示自己的智慧。然而,人们在经过了一段利欲的满足和撕扯之后会发现这种追求...

  • 标签: 艺术家 艺术市场 艺术作品 艺术发展 中国艺术 学术性
  • 简介:在日益全球化、相互连接、技术进步不断加速的未来,艺术可能是任何事物,收藏将变得更加容易,博物馆会提供一个“缓慢的新形式”的场所。

  • 标签: 艺术 技术进步 全球化 博物馆
  • 简介:批评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与省察.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动向。《美术观察》1999年第6期上,有几篇文章涉及此一主题。黄丹麾《关于建构美术批评学的几点思考》一文,从美术批评学存在的理由,它的特殊个性、实现标准,及其价值与意义等方面提出了他的见解。认为,美术批评学应关注中外美术批评的自身走向,美术创作的最新流变,进行跨学科研究,坚守批评的自为底线,对作品进行立论有理、分析有据的学术批评。题为"思考",因此难免粗糙和不成熟。至于他提出的西方美术批评四阶段和中国当代美术批评四阶段,也属一家之见,可以争议。我更感兴趣的是文章开头对美术学外延的一个界定:"美术学是关于美术史学、美术理论学(包括技法理论)、美术批评学、美术鉴定学、美术市场学、美术收藏学、美术法律学等诸种学科的总称。"

  • 标签: 美术批评学 美术学 美术史学 四阶段 价值与意义 几点思考
  • 简介:一曾得林乾良先生之约,评点二十世纪篆刻大师。几经考虑,未能如约。成为某一方面之大师者,除具有开拓性之外,还应具有传承性,二者缺一不可。据此观点,篆刻史上能称大师的不多。

  • 标签: 篆刻 大师 传承性 开拓性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