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3 个结果
  • 简介:在时下的外国文学研究中,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总是关注的对象,潮起潮落的先锋文学思潮也总能引起此起彼伏的赶海效应,相比之下,对于文学批评的研究则显得有点冷落。但现代乃至未来都是从历史发展而来,历史蕴涵着大量可资开发的信息源,历史研究永远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可喜的是仍有学者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执著于历史研究,43万字的《西方文学批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就是杨冬教授孜孜矻

  • 标签: 文学批评史 历史研究 批评家 西方 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恐怕只要稍微敏感一些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下的文学批评已经越来越丧失了它最初的激情,越来越无法提出让人兴奋的话题。尽管当前批评家出版、发表论文的数量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但就其在整个思想界和社会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及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却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参与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构成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的话,

  • 标签: 文学批评 现实维度 发表论文 社会生活 精神面貌 80年代
  • 简介:本文主要着眼于广义的制度、新电子媒介和亚文化的深刻影响,认为当下的中国进入了一种社会整体性的转换时代,也开始了原本具有统一性或中心化特征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时代的终结趋势,文学批评因之有可能以泛化的形态进入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和社会正义或道德律法的形成与担当,应属当下文学批评的自觉责任。

  • 标签: 文学批评 社会正义 公共空间 社会整体性 电子媒介 公共理性
  • 简介:我们的文学批评从哪里或者应该从哪里开始?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所谓起源或开端的追问,而是一个在某种前提下如何思考文学批评的概念建构及其行为实践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可能已经牵扯到了文学及其理论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但就一般界定的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而言,如果不和其它文学接受的概念混用的话,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学阅读 诗性 行为实践 文学接受 性问题
  • 简介:“新媒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上至政府工作报告,下至网友之间的交流,该词成为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日常用语。移动数据盛行以来,文学批评日益彰显自由、提倡创新。媒介技术的图—文—声融合、媒介信息的迅即多维度辐射、批评方式的开放动态等特征改组和分化了原有的文学批评行为和组织机构,使其遵循的文学经典规定性、评判标准和话语秩序遭遇新媒体时代的冲击。

  • 标签: 文学批评 新媒体时代 媒介技术 媒介信息 商业计划书 移动数据
  • 简介:借助当代传播媒介的广泛变化,当代大众文化价值陈述过程呈现出"不确定化"、"时尚化"、"精致化"和"视觉娱乐化"等新征象,其所谓"选择"可能性主要是一种自我身份的主动确认过程,并指向了非历史化的日常情绪与生活感受的当下"释放".就在这个大众传媒权力日趋制度化且肆意泛滥的时代,文学文学批评真正成了一种"仪式化的写作".

  • 标签: 传播媒介 大众文化 文学批评 “仪式化写作”
  • 简介:作为中国当代颇有才气的、为数不多的女批评家之一,季红真在文学批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但得到了学术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也赢得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信赖与尊重。推动季红真在文学批评上大展身手的是盛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论的变革热潮。在这场热潮中,季红真一直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姿态执著于对批评出路问题的探求,用变革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为文学批评的革新而探索,呼唤。

  • 标签: 文学批评 心理 文化 审美 中国当代 批评观念
  • 简介:论文尝试对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简单轮廓;并力图把关于当前女性文学批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落实为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论文首先讨论了8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范畴的提出,及其历史内涵的界定与新启蒙思潮的关联;进而分析80年代后期对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视野,以及这一理论资源的引入对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继而对90年代的女性文学热潮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这一热潮中出现的重要现象“个人化写作”,展开了讨论。这一历史清理工作关注的核心,乃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体的重构方式,其与特定历史语境的关联,及所借重的理论资源,特别探讨了那种在单一性别纬度上凸显性别差异的理论视野可能造成的问题。

  • 标签: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主体 性别差异 新启蒙 女性主义 父权制
  • 简介:文论失语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曾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热点论题之一。何谓“失语”?如果说“失语”指的是“同一指涉领域中语言共同体的瓦解局面”,那么失语失去的只是集体话语的独占性,凸视的是个人主义的缤纷视野,这并不是一个坏的“失语”局面;如果说“失语”指的是“异域新说”导致的“眩惑与迷失”,那也只是一种知识更新过程中必然导致的短暂的心理不适,并不具有文化深度的探讨价值。显然,当“失语”已然变成一个文化讨论热点时,“失语”就不仅仅指向这样一些表象的文化冲突,“失语”显然包含更深度的文化背景,并由这个文化背景决定失语的文化所指意涵。陈洪等人这样阐释“失语”。

  • 标签: 文学批评 多维视野 领导权 “失语” 文化背景 90年代
  • 简介:在近二十年的批评实践中,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性别视角的独特存在、情感性的文本呈现、文本解读的繁荣与理论建设的低迷。这些特征的存在既确认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存在的合法性,又揭示了它作为一种性别话语存在的局限性。

  • 标签: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当代 文本解读 权力话语 批评实践 性别视角
  • 简介:文学批评的话语伦理,包括客观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中国现代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批判,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对通俗文学的批判有失偏颇。其中的原因在于新文学建设者急于建构出全新的话语系统,并肩负起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在中国近代以来趋新思潮中获取了过多的话语权力。因此,现代批评的任务,在于重建文学批评的话语伦理。

  • 标签: 通俗文学 文学批评 话语伦理
  • 简介:受德里达影响,一批研究者将解构主义与政治一意识形态分析相联系,对种种根深蒂固的圣经观念予以深度质疑和剖析;另一批学者则致力于研讨德里达的宗教理念。德里达解构理论的首要术语“异延”与圣经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然而他却认为,就人们普遍向往的稳定性而言,圣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这一点尤其通过“亚伯拉罕祭献以撒”和“巴别塔”叙事表现出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益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建构,但其语言风r格诘曲聱牙晦涩艰深,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读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 标签: 德里达 圣经文学 解构
  • 简介:本文尝试对赵树理文学的评价做一种理论性反思。论文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赵树理文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其中的核心范畴,即19401960年代的“社会主义”与“现代主义”、1980年代的“现代”与“个体”、1990年代以来的“民间”与“地域文化”;进而具体分析这些评价方式在何种意义上受限于特定的现代一i~-话语框架,由是造就了赵树理文学形象的暧昧性。论文的基本观点认为,在评价赵树理这样的与现代文学体制保持着一种张力关系的作家时,需要意识到现代性评价视野的限度,并探寻一种将现代、传统及当代话语置于同一平台加以讨论的可能性。

  • 标签: 赵树理文学 现代性 文学体制 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 个体
  • 简介:从1949年之前编纂的某些家谱中,我们可以对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底层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获得一定认识,从而还原出更为全面、立体的古代文学生态系统。底层文人对待文学写作和批评,既有和精英文人一致的地方,即写作态度很认真,写作精神很投入,对作家和作品的批评内容也非常接近;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区别:底层文人写作在粗粝和稚嫩中表现出更多的自然和真诚,他们更惯于从现实生活、现实经验出发去理解作品的情趣和意旨。这虽然不是文学创作及批评的最佳状态,但对促进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启示。尤其对于纠正文学创作中的矫揉造作和文学批评中的故弄玄虚,无异于一剂苦口良药。底层文人崇尚经典又偏好通俗的阅读行为,对于我们认识并构建当前的大众阅读亦有启示意义。

  • 标签: 文学创作 文学写作 大众阅读 古代文学 张氏宗谱 文学评论
  • 简介:批评家们已经意识到权力的弱化,但这仍然无法抵御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最初艺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受益于艺术批评批评家群体的努力,但资本的侵入无疑逐步地削减了批评的权力。十年前,从"批评的失语"作为一种现象和一个问题被艺术界广泛关注开始,就不断地引发批评家们的讨论,甚至焦虑和恐慌。然而,这种最初的焦虑和恐慌并非来源于批评自身的理论危机,而是更多地源自权力的丧失。

  • 标签: 批评家 艺术思潮 艺术批评 八十年代 批评史 艺术家
  • 简介:新时期战争小说中军人创伤者形象主要分两类:一是'挟带型'战士形象;一是命运多舛失意者形象.这是战争小说创作的新质.军人创伤者形象的涌现带动了战争小说题材、审美基调、艺术构思、人物视点、人物情态以及主题立意等多方面的新变,促动了战争小说新的美学风貌的建构,他们所体现出的价值和他们所预示的创作前景,值得认真总结和予以关注.

  • 标签: 战争小说 军人创伤者形象 文学史 “挟带型”战士形象 创作题材 艺术构思
  • 简介:相对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从西方理论吸取能量获得生机和活力而言,上世纪90年代直至今天的文学批评,越来越被各类理论和知识所裹挟,油彩满面但却日渐远离批评的真意。当通过学院体制传播、附着于强大的现代研究生培养制度之上的各种理论,在客观上为批评批评家提供一条绿色通道时,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尽管如上的优势保障了批评批评家的存在,但畸形的评价机制已使得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及其批评实践变成一种纯粹知识的复制和生产行为,因而,在现代发达的传媒机制下,从文学批评中产生辐射社会的精神能量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面对当下的批评实践,知识已无法像上世纪80年代给批评注入生机活力,批评和利益的合谋已严重侵蚀到批评生产并显示深重的危机,“批评的动力来自哪里”已变成批评者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

  • 标签: 文学批评 80年代 批评实践 批评家 西方理论 90年代
  • 简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处在一个虚假的结构性误区之中。那就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共同繁荣的虚幻性假象之中。无可否认,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仅长篇小说一项1997和1998两年就超过了千部,这还不包括非正规出版物),批评文章就更是不可计数。但另一方面来自读者和研究者的声音却是:能够对读者和研究者产生意义的批评文章越来越少。这一方面标志着,文学批评越来越学术化、专业化和个人化;另一方面,似乎也掩盖了批评家的另一种倾向。

  • 标签: 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 理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