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1967年,艺术评论家迈克尔·弗雷德(MichaeFried)在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论文《艺术与物性》中以罗伯特·莫里斯(RobertMorris)、唐纳德·贾德(DonaldJudd)和卡尔安德烈(CarlAndre)的作品为例,抨击极简主义艺术的“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尤其是极简主义对于观众在特定状况下与对象相遇的过分依赖。他还强调说,艺术媒介如果要纯化自身就必须剔除所有属于其他媒介的元素,这样才能区分出自身的独特性和先锋性。

  • 标签: 琼·乔纳斯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艺术评论
  • 简介:后结构主义互文戏剧是英国当代剧坛上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从它的代表作《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和《李尔》可以明显看到,它既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现实主义戏剧话语形式,也不同于由贝克特等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话语形式,它是一种有别于过去的各种话语形式的独特话语形式。它的具体陈述方式是:从重写经典话语文本入手,对之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将之转换成新的话语文本。简而言之,解构经典。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互文性 解构 现实主义戏剧 现代主义戏剧 后结构主义
  • 简介:受德里达影响,一批研究者将解构主义与政治一意识形态分析相联系,对种种根深蒂固的圣经观念予以深度质疑和剖析;另一批学者则致力于研讨德里达的宗教理念。德里达解构理论的首要术语“异延”与圣经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然而他却认为,就人们普遍向往的稳定性而言,圣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这一点尤其通过“亚伯拉罕祭献以撒”和“巴别塔”叙事表现出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益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建构,但其语言风r格诘曲聱牙晦涩艰深,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读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 标签: 德里达 圣经文学 解构
  • 简介:解构主义思潮拓宽了当代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固有模式,它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合理解构,将其与现代化流行音乐有机结合,不仅为传统音乐提供了创新渠道,更开拓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空间,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感。本文以歌曲《给你一点颜色》为例,以解构主义视角对该曲中华阴老腔的解构再创,及其为音乐创作、音乐演唱、传统文化传承等问题所带来的解构性意义进行分析与思考。

  • 标签: 《给你一点颜色》 解构主义 音乐创作 重构 演唱
  • 简介: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从来不缺少批判者,但众多批判者中最危险的也许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根本目标乃是颠覆以真理或本质等逻各斯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康德之所以成为德里达的批判目标,就是因为他的美学一丝不苟地服从了形而上学预设的内外区分,比如形式与实存、情感与感觉、表象与目的、配饰与作品等等。为了证明审美的自律性,康德使用了几个毫不起眼的例证与脚注。然而在德里达出人意料的剖析下,这些处于康德文本之边沿和末梢的例证与脚注最终竟颠覆了康德的美学大厦。正如德里达指出的那样,边框或配饰、纯粹切割之无以及崇高的无限,它们一直在秘密地解构着康德看似完整的美学。

  • 标签: 美学理论 审美判断 《判断力批判》 合目的性 解构主义 直观形式
  • 简介:李洪波是2010年中央美院实验艺术毕业的研究生。当时在毕业生展览之际,吕胜中老师遇到我说有个学生的纸雕塑非常酷,值得一看。在现场看过之后,确实这样。一是场面大,二是作品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睫,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 标签: 实验艺术 雕塑 纸质 装置 再生 解构
  • 简介:电影海报是影片上映前推出的一种招贴形式,作用于推广电影。国产电影海报从20世纪初期的手绘海报形式,发展到现代的电脑软件制图的形式,每一张海报的问世,都是中国百年电影史的最好见证。电影海报设计中所采用的设计手法,关乎电影海报风格和内涵表达的最终效果,也是塑造电影精神、体现电影文化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国产电影海报设计中解构与重构这一平面形态构成手法的分析,可以了解电影海报文化具备的独特内涵,加深观众对电影海报的理解,进而促进国产电影海报积极、快速发展。

  • 标签: 国产 电影海报 解构 重构
  • 简介:桃花源无疑是中国传统世代迄至当代重要的文化想象,历代文人或借桃花源表达对于理想邦国的文化比喻,或将桃花源主题引申颂扬纯真的爱情。台湾当代戏剧创作里也有关于桃花源的想象,以张晓风的《武陵人》和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最为有名。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文化语境之下,这两个关于桃花源的故事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体现了某种反叛。

  • 标签: 桃花源 台湾戏剧 颠覆 解构
  • 简介:《荒野猎人》一经上映好评如潮,横扫奥斯卡重量级奖项。影片通过主人公格拉斯复仇之路的讲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对于历史上白人对印第安人的仇恨和矛盾予以冷静的审视,出现了白人的丑化和印第安部落神圣化描写,颠覆和解构了经典西部片中浓厚的种族偏见和文化歧视。本文通过对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历史的解读、种族关系的演变,探究电影《荒野猎人》之于传统西部影片在种族观念上的进步书写。

  • 标签: 《荒野猎人》 西部电影 解构 种族歧视
  • 简介:一幅风景画,就是将室外的熟悉的图像装饰于室内的墙上。有些人居所中的窗子并不能提供远方乡间的景致,他们也就可以挂起绘画、印刷品或照片来作为对失去的事物的补偿;确实,我们越是居住在城市之中,就越是珍视这类人工复制的自然景色。因为我们再也不能从自己的窗前看到这一切了。

  • 标签: 风景画 自然景色 印刷品 装饰 绘画
  • 简介:“卧像”或“斜倚的人体”是亨利·摩尔雕塑创作的三大题材之一,在摩尔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它被不断地推陈出新,衍生出一系列变体。不论是1927年完成的第一件作品,还是1982年完成的同一主题的后期作品,都表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外在运动的有机体的酷肖的复制,而是一种将理性固结在厚重的材质之间,将隐喻的题材、精湛的处理、内在的张力融入到自然而又超越现实的形式之间,

  • 标签: “生命力” 雕塑创作 摩尔 人体 亨利 自然
  • 简介: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个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裕的时代。无孔不入的商业性渗透到了当时的美学文化,在经受高度单一化的国际风格营造出来的单一社会生活环境时,于是人们开始怀念和追忆起前工业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个矛盾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然而,后现代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服装设计 解构主义 社会生活方式 生活环境 科技与经济
  • 简介:建构主义的音乐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 标签: 建构主义思想 音乐教学
  • 简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当代视觉文化异军突起的关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社会转型催生了视觉文化,另一方面视觉文化反作用于社会转型。本文以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为视角,提出一种以视觉文化的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以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文化和城市空间为问题域,着重考察社会转型期中视觉性的四个层面:娱乐视觉性、激进视觉性、草根视觉性和表征视觉性。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核心问题是通过视觉实践,建构人们的现代视觉经验和及其公民性。

  • 标签: 视觉文化 公民性 当代 社会转型 现代化转型 草根文化
  • 简介:长期以来,中国油画的学术观念多被定义在创作实践的具体画面上,实践等同于学术的认知和以画面说话的方式导致中国油画的理论相对薄弱.本质上说,学术是对理论层面的论证和研究,而实践只是学术产生的母体,必须让其分娩并形成独立的建构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形态.在中国油画实践繁盛的今天,从艺术本体价值出发,建构中国油画的学术理论体系成为当前中国油画发展的重中之重.

  • 标签: 当代油画 学术理论 学术形态 理论建构
  • 简介:2006年2月,一位名叫胡戈的观众观看电影《无极》之后,制作、发布了视频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方便起见,以下均简称为《馒头》),引起轩然大波。该视频结构完整,材料主要依赖电影《无极》和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法治报道》节目,以及一些广告、音乐等等,通过画面剪贴和重新配音而成。视频讽刺影片“故事不近情理,故作高深,矫揉造作,内容空泛,人物概念化,某些艺术造型缺乏美感,令《馒头》观众感到荒诞却没有什么可感知的深刻意义;从总体上看来,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

  • 标签: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视频 文艺评论 “解构” 戏仿 《无极》
  • 简介:谈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首先要从艺术起源“劳动说”的经典命题谈起。考察人类舞蹈的发生,必然要考察其舞蹈活动中的“动力定型”。本文从人类舞蹈活动的动力定型与动作指向探索中国舞蹈的逻辑起点与形态意蕴,分析中国舞蹈的“引武入舞”与“制礼作乐”,以及中国舞蹈的阴阳互补与刚柔相济,从而论述中国舞蹈的正心修身与多元一体的格局,并以此希冀中国舞蹈在世界语境与当代建构中的发展前景。

  • 标签: 中国舞蹈 动力定型 原始发生 多元一体 历史建构
  • 简介:香港电影批评者通过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特刊,自觉建构出学理性专业电影批评的持续有效书写空间。1978—1989年的十二本专题特刊,形成香港电影历史回顾、作者电影研究、类型电影研究、电影文化研究四种主题模式,不断推进学理性电影批评的专业性程度。“香港电影历史回顾”特刊努力跳出印象式批评、说教式批评的窠臼:“作者电影研究”特刊鼓吹严肃的学术研究意识;“类型电影研究”特刊产生了关于香港电影类型问题的重要而丰富的专业性成果;“电影文化研究”特刊则呼应国际学界“文化转向”而具有前沿性学术意识。由此,香港电影批评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术性、理论性电影批评传统。

  • 标签: 香港电影批评 电影节特刊 作者电影 类型电影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