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近二十年的批评实践中,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性别视角的独特存在、情感性的文本呈现、文本解读的繁荣与理论建设的低迷。这些特征的存在既确认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存在的合法性,又揭示了它作为一种性别话语存在的局限性。

  • 标签: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当代 文本解读 权力话语 批评实践 性别视角
  • 简介:论文尝试对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简单轮廓;并力图把关于当前女性文学批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落实为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论文首先讨论了8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范畴的提出,及其历史内涵的界定与新启蒙思潮的关联;进而分析80年代后期对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视野,以及这一理论资源的引入对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继而对90年代的女性文学热潮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这一热潮中出现的重要现象“个人化写作”,展开了讨论。这一历史清理工作关注的核心,乃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体的重构方式,其与特定历史语境的关联,及所借重的理论资源,特别探讨了那种在单一性别纬度上凸显性别差异的理论视野可能造成的问题。

  • 标签: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主体 性别差异 新启蒙 女性主义 父权制
  • 简介:在时下的外国文学研究中,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总是关注的对象,潮起潮落的先锋文学思潮也总能引起此起彼伏的赶海效应,相比之下,对于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则显得有点冷落。但现代乃至未来都是从历史发展而来,历史蕴涵着大量可资开发的信息源,历史研究永远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可喜的是仍有学者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执著于历史研究,43万字的《西方文学批评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就是杨冬教授孜孜矻

  • 标签: 文学批评史 历史研究 批评家 西方 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恐怕只要稍微敏感一些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下的文学批评已经越来越丧失了它最初的激情,越来越无法提出让人兴奋的话题。尽管当前批评家出版、发表论文的数量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但就其在整个思想界和社会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及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却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参与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构成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的话,

  • 标签: 文学批评 现实维度 发表论文 社会生活 精神面貌 80年代
  • 简介:本文主要着眼于广义的制度、新电子媒介和亚文化的深刻影响,认为当下的中国进入了一种社会整体性的转换时代,也开始了原本具有统一性或中心化特征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时代的终结趋势,文学批评因之有可能以泛化的形态进入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和社会正义或道德律法的形成与担当,应属当下文学批评的自觉责任。

  • 标签: 文学批评 社会正义 公共空间 社会整体性 电子媒介 公共理性
  • 简介:我们的文学批评从哪里或者应该从哪里开始?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所谓起源或开端的追问,而是一个在某种前提下如何思考文学批评的概念建构及其行为实践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可能已经牵扯到了文学及其理论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但就一般界定的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而言,如果不和其它文学接受的概念混用的话,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学阅读 诗性 行为实践 文学接受 性问题
  • 简介:“新媒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上至政府工作报告,下至网友之间的交流,该词成为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日常用语。移动数据盛行以来,文学批评日益彰显自由、提倡创新。媒介技术的图—文—声融合、媒介信息的迅即多维度辐射、批评方式的开放动态等特征改组和分化了原有的文学批评行为和组织机构,使其遵循的文学经典规定性、评判标准和话语秩序遭遇新媒体时代的冲击。

  • 标签: 文学批评 新媒体时代 媒介技术 媒介信息 商业计划书 移动数据
  • 简介:借助当代传播媒介的广泛变化,当代大众文化价值陈述过程呈现出"不确定化"、"时尚化"、"精致化"和"视觉娱乐化"等新征象,其所谓"选择"可能性主要是一种自我身份的主动确认过程,并指向了非历史化的日常情绪与生活感受的当下"释放".就在这个大众传媒权力日趋制度化且肆意泛滥的时代,文学文学批评真正成了一种"仪式化的写作".

  • 标签: 传播媒介 大众文化 文学批评 “仪式化写作”
  • 简介:中国话剧的研究与批评中,“实验戏剧”也许是出现频率最高、最有争议性的名词之_。对于实验戏剧的定义与功能,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验戏剧的得与失,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评价,而实践者的看法也不尽一致。面对当下,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实验戏剧走向低潮,是因为“已基本完成历史使命”,“二十年以前的试验,今天已经为主流戏剧或商业戏剧所吸收”;比这种“寿终正寝”论更乐观的是“实验戏剧在中国的国情下会转变成为商业戏剧”的“转世”论;但也有人抱着悲观和无奈的心情,把实验戏剧的衰退原因归结为“1990年代戏剧探索整体退潮,戏剧中所包含的启蒙和人学精神已经全面消解”;

  • 标签: 实验戏剧 中国当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商业戏剧 中国话剧 出现频率
  • 简介: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两方一个多世纪前的问题:即艺术的资本化、产业化和产品化。它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诸多弊端——价值观上的资本化.美学上的平面化、时尚化、媚俗化,运作上的江湖化,而且危害甚深,凡是有责任感的人都在为此担忧。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现状 21世纪 资本化 产品化 产业化
  • 简介:<正>在对台湾地区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人们对其所呈现的“中国情结”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但同时,一般人着意的,往往停留在“血浓于水”之类的情感与文词上,而忽略对其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及其在台湾的本土新质的探讨。这种“原型”与“新质”的关联,在文学层面上,若以知识命题论之,即

  • 标签: 当代文学 文学母题 中国传统文化 台湾地区 原型 中国情结
  • 简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广泛应用,并出现标签化的趋向。当代设计运用中国元素应结合当代生活,融合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 标签: 中国元素 当代设计 民族精神
  • 简介:作为中国当代颇有才气的、为数不多的女批评家之一,季红真在文学批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但得到了学术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也赢得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信赖与尊重。推动季红真在文学批评上大展身手的是盛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论的变革热潮。在这场热潮中,季红真一直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姿态执著于对批评出路问题的探求,用变革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为文学批评的革新而探索,呼唤。

  • 标签: 文学批评 心理 文化 审美 中国当代 批评观念
  • 简介: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几乎都是从艺术批评家中产生出来的,而艺术批评家作为艺术策展人这个转变过程缘于80年代艺术批评的运作体制。当时,艺术批评家们基本上都有一个艺术刊物作为自己的批评平台,他们利用艺术期刊进行艺术评论,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策展人 画廊 批评家 运作体制 艺术批评
  • 简介:  以短短数千字的一篇短文,概括地讲述中国当代艺术近三十年的历程,显然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我个人能力而言.它涉及到众多的艺术家、艺术事件,以及官方的文化政策、媒体传播、赞助收藏等不同的领域.环节之错综复杂,材料之纷乱繁多,毫无疑问均需再沉淀,需要充分个案基础上的再研究.……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 简介:文论失语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曾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热点论题之一。何谓“失语”?如果说“失语”指的是“同一指涉领域中语言共同体的瓦解局面”,那么失语失去的只是集体话语的独占性,凸视的是个人主义的缤纷视野,这并不是一个坏的“失语”局面;如果说“失语”指的是“异域新说”导致的“眩惑与迷失”,那也只是一种知识更新过程中必然导致的短暂的心理不适,并不具有文化深度的探讨价值。显然,当“失语”已然变成一个文化讨论热点时,“失语”就不仅仅指向这样一些表象的文化冲突,“失语”显然包含更深度的文化背景,并由这个文化背景决定失语的文化所指意涵。陈洪等人这样阐释“失语”。

  • 标签: 文学批评 多维视野 领导权 “失语” 文化背景 90年代
  • 简介: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互相激荡的时代情境中,语言学转向后的中国当代戏剧批评,已然摆脱单一本质主义论述的话语宰制,既突破庸俗社会学批评的言说桎梏,亦超越审美本质主义批评的言语迷思,呈现为多重话语相互对话的复调文本,而对此戏剧批评景观进行二度话语分析,可以见出当下学人如何以之作为路径,积极介入日常生活,重新建立与公共空间的关联。

  • 标签: 话语分析 研究范式 戏剧生活化
  • 简介:现今的当代艺术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程度:艺术行为已经变成了政治行为,也就是说,艺术中的政治性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主导方向。其实,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代艺术的政治性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对艺术性的取代。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20世纪90年代末 路径 评价 政治行为 艺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