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一般理论问题是自在,俄罗斯也是自在,这是俄国一系列学科如地理学、人类、语言、历史学、文艺和艺术主要命题。在俄罗斯诸基本研究领域形成之后(若论研究工作强度和成果重要性),还出现了俄国东方

  • 标签: 俄国斯 当代 俄罗斯学 地理学 人类学 语言学
  • 简介:2017年6月30日-7月2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南京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俄罗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美国、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和匈牙利20位外国代表,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近一百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是迄今为止我国主办参加国最多、规模最大一次俄罗斯国际研讨会。本文对“俄罗斯学前沿理论”、“俄罗斯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构建与发展”、“俄罗斯文化关键词及国情研究”、“俄罗斯与高校俄语学科建设及俄语专业教学改革”等大会主要议题发言作了归纳与总结。

  • 标签: 俄罗斯学 前沿理论 观念研究 俄语专业教学改革
  • 简介:<正>由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谭得伶、潘桂珍、连铗同志主编《苏联当代文学作品选》出版后,得到了读者好评。这是受国家教委委托,列入国家“七五”规划教材编选项目。我阅读了这部教材之后,觉得有许多优点,很适合于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以及相应各类成人高校学生使用。以50年代初期为起点苏联当代文学,

  • 标签: 当代文学 作品选 苏联文学 文学思潮 文学作品 肖洛霍夫
  • 简介:<正>俄罗斯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1769——1844),为了阅读荷马作品和伊索寓言原著,在五十时候,决心学习古希腊语。要学会古希腊语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他朋友哥涅季奇曾多年从事古希腊语研究,并用二十多年时间翻译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以他一再劝阻克雷洛

  • 标签: 克雷洛夫 希腊语 朋友 寓言作家 俄罗斯 伊索寓言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各以其自身演剧风格形成了并行于世三大演剧体系。既往研究侧重对三大演剧体系艺术特色和风格进行分析。本文则从符号角度对三大演剧体系进行尝试性解读;从三大演剧体系主要特征入手,结合符号能指、所指关系,分析三大演剧体系舞台符号能指、所指离合不同特征,并进而结合文化符号视角,分析三大演剧体系交流融通。

  • 标签: 三大演剧体系 符号学 能指所指关系 文化符号学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与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伟大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之母”之称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尔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发展。维尔比与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从作为方法论范式视角来审视俄罗斯百年符号史,可凸显“历史事实”中所蕴含“历史意义”,从而为准确把握其学理内涵及其发展、演化些许规律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就作为科学体系世界符号发展史而言,俄罗斯符号对其所做出贡献是多方面的,文艺研究中形式主义范式、历史学研究中文化认知主义范式以及语言研究中结构-系统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等,或为俄罗斯所首创,或为俄罗斯所创新,它们所体现认知事物符号新方法,不仅有效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原有的思维定势,更为提升学术研究理论和实践价值提供了范型。本文结合俄罗斯符号百年发展阶段,着重从研究范式嬗变视角对其学说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梳理和缕析,以在理论上为后续研究提供批评依据。

  • 标签: 俄罗斯符号学 百年回溯 研究范式 历史意义
  • 简介:具有独立学科性质俄罗斯符号研究以20世纪10年代莫斯科语言小组和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成立为标志,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一百年来,俄罗斯文化符号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在世界符号版图中三分有其一。本期刊发三篇文章,

  • 标签: 文化符号学 文学解读 发端 概念 传统 符号学研究
  • 简介:符号域是文化符号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文化所依托背景和空间。本文尝试分析小说《狗心》中符号域空间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洛特曼所提出关于符号域边界观点,以形成对这一理论总体印象。

  • 标签: 符号域 中心 边缘 符号主体
  • 简介:俄苏文化符号以形式主义为其重要思想来源,后者对前者所产生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对此,本栏目曾刊文探讨。山岁月变迁,俄苏文化符号已经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对其它符号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期刊发三篇文章,分别对俄苏文化符号发展、嬗变及其对西比奥克符号学理论影响进行阐述。

  • 标签: 文化符号学 嬗变 符号学理论 渊源 重要思想 形式主义
  • 简介:论及俄苏符号学理论家,我们首先想到是巴赫金、洛特曼、乌斯宾斯基等等。然而,在俄罗斯思想史上,还有一位思想家,对俄苏符号及其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施佩特(GustavShpet,1879—1937)。本期刊发三篇文章,分别探讨施佩特与俄苏其它符号学家之间在思想上交融与碰撞,让我们从符号视角重新认识施佩特这样一位伟大思想家。

  • 标签: 符号学 编者按 学思 重新认识 思想家 理论家
  • 简介:苏联文化符号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渊源,都有共同语言观和符号观,谈及文化符号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开放性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发展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经典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爱情》具有独特六弦吉他般艺术结构。作者通过使用多相性创作语言以及构造多指向性空间关系等艺术手法拨动琴弦,弹奏出一优美的和弦,构成一曲关于爱情和死亡的哥伦比亚民间歌舞曲班布科。本文基于塔尔图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从文本信息生成功能、创造性功能以及空间模拟功能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文本分析,阐释小说文本意义再生和空间模拟机制。

  • 标签: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洛特曼 文化符号学
  • 简介:在俄罗斯语言哲学史上,巴赫金和施佩特是两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同为学术造诣登峰造板的人文学者,在多种学科领域卓有建树。两人在符号学上成就对后来代表俄罗斯符号最高成就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和其他学者符号观有着直接影响。而施佩特不少与巴赫金相似相通观点甚至旱于巴赫金许多年就已提出并且影响了巴赫金。但巴赫金亦超越了施佩特,把符号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施佩特 符号学 符号 意义
  • 简介: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和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入手,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短篇小说《坟》中采用时空体形式以及女性成长叙事。该小说描述是九米兰达和哥哥在家族坟地探宝埋兔一段童年往事,见证米兰达成长只有两段时间,两个场景。通过两个时间段、二十年时间跨度和时间向度“过去性”,叙事主体勾勒了人物符号自我建立过程;通过两个关联场景塑造和空间转换,叙事主体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体现成长空间性。作者通过独特时空体试图传达正是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存意义探寻和自我身份认知。

  • 标签: 波特《坟》女性成长叙事 符号自我 时空体 巴赫金
  • 简介:文化符号是以洛特曼为领军人物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核心理论;该理论研究呈现了洛特曼从符号走向符号域(semiosphere,又译为符号圈)逻辑思维线索:"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域"。该逻辑思维线索包含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符号是最基本因素,符号构成文本,文本构成文化,而文化构成符号域。[1](30-34)本期"符号"栏目刊出四篇文章,以洛特曼文化符号为理论基础,分别对关涉上述基本范畴语言意识、艺术本文、象征符号、符号情境等展开研究。

  • 标签: 情境文化 意识艺术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影子”。人由生命意识“虚空”转向精神状态“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文本世界中。以索罗金为代表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一般认为,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夕阳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与基督教正典《圣经》产生了鲜明互文性,而就魔王沃兰德随从们姓名来源,艺术形象及宗教根源却鲜有提及,而这些恰恰体现了自称为“神秘主义作家”布尔加科夫神秘主义创作倾向。本文即试图挖掘布尔加科夫如何站在比基督教更宽广角度,对伪经次、并教传说、东西方神秘主义哲学进行再演绎和再创作。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 魔王随从 神秘主义
  • 简介:看似平常和自然语言符号反映了人们思维认知方式,体现了社会事实被再现和构建模式。比如在文学作品隐喻中,女性常常被物品化或动(植)物化。本文运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结合批评一认知话语分析方法,从符号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方面,举例分析文学作品中性别隐喻。揭示看似习惯而规约性语言表达背后隐藏性别歧视意识形态。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性别隐喻 批评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