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小说之一。不同时美国学者从不同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叙述者。既然不同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人们之间相互称呼是最常见维系人际关系必要方式,是言语交际中重要组成部分。说话人往往通过使用称呼向受话人发出信息,对自己和受话人定位,而受话人对自己称呼中了解说话人意图和目的,从而做好交际准备。近年来,称呼问题已经引起众多学者关注,许多有关称呼现象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角度也从句法层次逐渐过渡到语用层次。而语用学研究是某一个语句一个具体场合发挥何种功能,即如何使用语言学问,语用学中中心话题是言语行为理论。根据Остин观点,人类交际最小单位不是词汇或者句子,而是通过词汇和句子完成行为,人类使用语言目的不是为说话而说话,而是通过所说的话来达到某种目的,完成某种行为即以言行事,因此,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客观世界工具,而且是一种言语行为。舍尔《言语行为理论》一书中也指出,所有的人类言语交际活动都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基本单位。实际上,言语行为概念并不神秘,我们日常交际中称呼、问候等都是言语行为,这一点已经是不争事实。俄罗斯著名学者Формановская认为称呼不仅反映受话人有关概念,而且是说话人在一定言语环境对...

  • 标签: 俄语称呼 称呼语 角度谈
  • 简介:依据鲍里斯·安德烈维奇·乌斯宾斯基提出艺术文本结构中视点理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长篇小说《金色笔记》通过不同层面的叙述“视点”,“内”“外”视点融合中,由“黑”、“红”、“黄”、“蓝”四本不同笔记“自由女性”叙事交织,随着时间进程演变,在意识形态、话语、心理等不同视点中呈现出不同意义,构成了小说复杂而又有序独特叙述形式,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文本结构,形成了小说对话机制。

  • 标签: 视点理论 乌斯宾斯基 《金色笔记》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各以其自身演剧风格形成了并行于世三大演剧体系。既往研究侧重对三大演剧体系艺术特色和风格进行分析。本文则从符号学角度对三大演剧体系进行尝试性解读;三大演剧体系主要特征入手,结合符号能指、所指关系,分析三大演剧体系舞台符号能指、所指离合不同特征,并进而结合文化符号学视角,分析三大演剧体系交流融通。

  • 标签: 三大演剧体系 符号学 能指所指关系 文化符号学
  • 简介:果戈理小说创作经历了乌克兰“乡村夜话”到俄罗斯“都市神话”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示了他本人生活轨迹变化,也表现了资本主义文明俄罗斯乡村城市急徐悬殊发展过程,暗示或明示出了俄罗斯国家现代性进程中欠发达性。最后,果戈理基督教救赎中找到了对俄国现代问题解决途经。本文将通过对果戈理主要小说梳理,追踪其创作上述特质。

  • 标签: 果戈理 现代性叙事 乡村 城市 救赎
  • 简介:古语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就个人而言,其实就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如此。不同民族由于不同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本民族特有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等,形成了风格各异民族文化特点。这种民族文化特点世代相传,深植于该民族意识层中,反映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通过一定语言、艺术创作、传统风俗、社会习惯等不断发展创建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文化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镜子,具有鲜明文化特点,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起来社会、历史、政治、生活经验概括,是一个民族文化载体。同时,语言又反映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特点、价值观念必定会反映到该民族语言中来。而在语言中最能生动反映民族特点就是该语言中词汇,包括成语性固定词组、成语、谚语在内语言称名单位。不同语言中有一些指称意义相同词汇,但是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可能会附带一些独特感情评价意义和文化历史联想。苏联语言学家Е.М.Верщагин,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他们著作《语言文化》(ЯзыкиКультура)中把这些词汇定义为伴随意义词汇,即能引起感情、...

  • 标签: 俄罗斯眼中 俄语成语 动物世界
  • 简介:解冻语境下,西方概念主义思想传至苏联地下艺术圈,催生出了莫斯科概念主义流派,后者发展出独具俄苏文化特色美学内涵同时,还提出了针对苏联文化中乌托邦神话解构策略。笔者通过梳理该流派形成过程,总结其文化意义,旨在将其定位为一种针对乌托邦神话解构艺术。

  • 标签: 莫斯科概念主义 解冻 解构 乌托邦神话
  • 简介:马尔措夫是2016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城堡》主要主人公,他是一个热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考古事业无限忠诚,最终为捍卫他心中神圣城堡而殒命。小说标题具有鲜明象征意义,“城堡”不仅仅指已经成为古迹和废墟形而下实际城堡,更重要是指人形而上精神、意志和信仰“城堡”。马尔措夫这一形象塑造体现出作家阿列什科夫斯基对俄罗斯民族命运和前途深切关注忧虑。作家希望人们通过理解历史,反省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直面现实中困境,从而不断地趋近真理。

  • 标签: 现实 历史《城堡》马尔措夫的形象
  • 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经典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爱情》具有独特六弦吉他般艺术结构。作者通过使用多相性创作语言以及构造多指向性空间关系等艺术手法拨动琴弦,弹奏出一组组优美的和弦,构成一曲关于爱情和死亡的哥伦比亚民间歌舞曲班布科。本文基于塔尔图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文本信息生成功能、创造性功能以及空间模拟功能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文本分析,阐释小说文本意义再生和空间模拟机制。

  • 标签: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洛特曼 文化符号学
  • 简介:文学“意义”往往是被赋予,就像一个作品之成为“经典”,当然有作品本身价值因素,但同时也可能是文化权力或意识形态化结果,“红色经典”命名流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此,与其讨论什么作品可以成为经典,经典非经典关系,经典标准是什么等等,不如去看看经典是如何成为经典,这背后有着什么样机制。就像福柯说真理,不一定要追究真理错、是非,更重要看看真理是如何成为真理,某种东西一旦成为“真理”,它又是如何把人置于它控制之下

  • 标签: “经典” “真理” “红色经典” 意识形态化 “意义” 文化权力
  • 简介:哲学是一门极度抽象学科。它一方面科学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宗教有密切关联。但哲学既区别于科学,也区别于宗教。内容上说,哲学既涉及理论研究(比如思维规范),又涉及实践问题(比如伦理规范),因此哲学特点在于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古希腊哲学家把自己学说等同于生活规范,因此,他们处在自己精神状态一致之中。中世纪哲学家以有学问经院哲学家身份出现,哲学为神学服务。近代哲学科学紧密相连,甚至把自己道德和精神解放使命也交给了科学。当代哲学依然面临如何处理科学和宗教关系问题。哲学始终应该保持自己独立地位,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哲学就是哲学。

  • 标签: 哲学 科学 宗教
  • 简介:<正>五、六十年代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倾向。这类作品作者描绘客观事物和刻划人物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抒情色彩。别尔戈利茨《白天星星》和索洛乌欣《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正>据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苏《文学报》报道,苏作协理事会书记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五日召开会议讨论《文艺学习》杂志工作。《文艺学习》是根据苏共中央“关于培养创作青年”决议而复刊。该杂志是在三十年代由高尔基倡议而创刊。《文艺学习》开辟了“古典作品借鉴”,“当代文学:经验,问题,理论”,“推荐青年作家”,“文学字典”,“《文艺学习》探讨”等栏目。会议肯定了各栏发表大多数文章内容是丰富多采,广泛反映了现代文学过程思想和艺术方面的问题,井竭力把文艺批评提高到美学高度。同时

  • 标签: 三十年代 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文艺批评 古典作品 高尔基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作品对乱伦现象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浓厚兴趣深刻揭示。前者“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1916年5月6日,回答初登文坛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词来表述。”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自己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笔下,生命意义存在于生命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人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自然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思想内容,奠定作品基本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个性,而且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蕴涵:它们引发不仅仅是美好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颤抖和对永恒死亡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发明,甚至社会科学领域也有自己发明。但是,人们很少谈论人文科学领域发明。本文通过语言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发明案例,尤其是通过文学理论领域宣言及其对文学发展贡献,表明人文科学里不但需要开辟自己实践领域,从事人文发明,而且人文发明还可以改造人文学科所研究对象。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领域发明家一样,人文科学领域发明家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科研体系里,高校和科研机构里,应该有人文发明位置。

  • 标签: 人文发明 人文工艺 经营学 文艺学 宣言
  • 简介: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阈看,作为文化符号集合和符号系统载体,《西游记》英译本英美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简本文化符号缺失到全本文化符号专注发展过程,并描绘出了一幅文学文本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动态发展图景。可见,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视角,也有助于探索“符号相通”和“文本相通”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西游记》英译本 跨文化传播 文化符号学
  • 简介:在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万比洛夫得到多样化、本土化和实验性改编剧演,在剧目选择、导演理念、表演队伍、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值得总结反思。整体说来,《长子》经历了青年成长到人性挖掘演剧转变,《外省轶事》经历了道德批判到金钱人性演剧嬗变,《打野鸭》经历了俄国视角到中国立场演剧转换,《去年夏天丘里木斯克》经历了环境冲突到内心矛盾演剧转型。这既说明万比洛夫戏剧永恒艺术魅力,也推动着万比洛夫戏剧中国化进程和传播接受范围。万比洛夫在当代中国舞台诠释,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态势、中俄文化交流关系、文学总体态势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不同因素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一个遮蔽到发现到认同发展历程。这与当代俄罗斯戏剧中国译介、接受和传播可谓遥相呼应。由此,万比洛夫中国舞台诠释和接受态势,成为诠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华演出和当代中俄文学关系一个生机勃勃象征性符码。

  • 标签: 万比洛夫 舞台诠释 当代俄罗斯戏剧 跨语际实践 诠释符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