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陆肇明编译编译者按: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故意误读”。亚历山大·格尼斯在俄罗斯《外国文学》杂志1994年第10期发表的《三角(先锋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一文,则论述了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作者通过大...

  • 标签: 西方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先锋主义 后现代派 小说 苏联文学
  • 简介:<正>《共产党人》1982年第2期发表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十M·鲁特凯维奇写给该杂志的一封信,批评文艺刊物中所表现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鲁特凯维奇在信中特别指出了《我们同时代人》杂志1981年第3期发表的B·索洛乌欣的文学小品《掌上珠矶》中

  • 标签: 科学院 苏联 神秘主义倾向 共产党人 宗教 批评
  • 简介:<正>作家坐在自己房间的写字台后面。突然一位批评家走进来看他。“怎么回事!”他高声叫喊道,“自从我写了那些反对你的东西以后,自从我在所有那些大块文章、短评和通信文字里,就象二二得四一样地证明了你不仅现在没有——而

  • 标签: 作家 文字 批评家 荷马史诗 写字台 五十年
  • 简介:是应该向读者公开秘密的时候了,这不是我——安德烈·彼托夫——在写这篇文章,是当我喝着咖啡、读着《星火》杂志的时候,厨房里的小录音机录下了我的话,从而形成了下面的文字。即使这篇文章是我亲手写的,也不能说明其中包含多少我自身的成份……

  • 标签: 内心独白 后现代小说 自身 文章 读者 文字
  • 简介: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当下的社会问题是布尔加科夫理论关注的两个焦点,这直接促成了他独特宗教哲学思想的形成。对索非亚学说的诠释是布尔加科夫宗教观的具体体现,为其文艺批评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对文艺的界定和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布尔加科夫确立了“宗教一美学文艺评价标准”,以此来挖掘文学作品与作家精神世界的联系,并认识到个体精神与民族集体性的宗教无意识特点。

  • 标签: 东正教 索非亚 文艺评价标准
  • 简介:理解和科学全面地阐释列夫·托尔斯泰,是20世纪最初十年、特别是1910年托尔斯泰去世之际俄国思想界和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在这一段时间里,有关托尔斯泰创作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话题,在俄罗斯思想文化界引发了一场大论战。马克思主义者、传统的民主主义者、...

  • 标签: 托尔斯泰 普列汉诺夫 意识形态 阶级意识 列宁 贵族阶级
  • 简介:<正>本文述介1977年在纽约再版的赫尔曼·叶尔莫拉耶夫教授所著《1917—1934年间的苏联文学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起源》一书的最后三章。此书是作者根据他195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通过的博士论文写成的。本书作者对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抱敌对态度,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实质上也是全盘否定的。他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斯大林文学政策的产物”,“是在党的直接控制下形成的”,它的创作原则是“日丹诺夫从党的政策和斯大林的词句中用教条主义方法直接演绎出来的”。书中的论点虽带有强烈的资产阶级偏见,但作者使用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体地阐述了三十年代初社会主义现实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方法 革命浪漫主义 作家 现实主义风格 创作原则
  • 简介:列昂尼德·列昂诺夫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联文学中最典型的作品。在这部哲理小说中,作家隐秘地与苏联国家意识形态教条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展开论战。考虑到政治环境.列昂诺夫巧妙地使用了“拟态”手法,将庸俗社会主义的理念引向“荒诞的板致”,借反讽之力从内部引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教条,而他本人却隐遁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正统艺术家的面具之下。列昂诺夫试图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学神话代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神话,虽然二者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这位浪漫主义者最终还是未能抛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范式。

  • 标签: 列昂尼德·列昂诺夫 《俄罗斯森林》“拟态”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批评之镜透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罗斯的生成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其经典生成之路十分曲折,而批评界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但远非友好的角色。由于创作的超前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更由于总是为穷人说话,作家生前很少得到批评界的理解和赞美,得到的更多是批判与不解。作家去世之后,评论界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仍是褒贬不一,但已经开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等大家相提并论。苏联官方评论对作家先抑后扬,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作家的地位。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作家之一。

  • 标签: 批评 经典生成 超前性 创新性 深刻性
  • 简介:看似平常和自然的语言符号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体现了社会事实被再现和构建的模式。比如在文学作品的隐喻中,女性常常被物品化或动(植)物化。本文运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结合批评一认知话语分析方法,从符号的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方面,举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隐喻。揭示看似习惯而规约性的语言表达背后隐藏的性别歧视意识形态。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性别隐喻 批评认知分析
  • 简介:果戈理历来被认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自然派”的开创者,但综观果戈理的全部创作便会发现,其美学特征实为古典主义,具体表现在其创作理念上的东方式的自然观、古罗马的艺术观,和中世纪的宗教观。

  • 标签: 美学特征 古典主义 果戈理 试析 批判现实主义 创作理念
  • 简介:<正>屠格涅夫在给福楼拜的一封信中说过,“在我们时代,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同时兼做批评家的。”作家本人就是一个兼做批评家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精辟的艺术见解。屠格涅夫不仅继承和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而且以来自创作实践的独特见解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他不愧为现实主义的大师,也称得上现实主义批评家。

  • 标签: 屠格涅夫 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创作 创作理论 俄国作家 创作实践
  • 简介:阿克梅主义诗歌一瞥郑体武1913年,古米廖夫和戈罗杰茨基分别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象征主义的遗产与阿克梅主义》和《当代俄国诗歌中的若干流派》,这两篇宣言性文章的问世,标志着阿克梅主义的诞生。阿克梅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最高级”,它脱胎...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象征主义 古米廖夫 阿赫玛托娃 现实主义 诗歌技巧
  • 简介:米哈伊尔·库兹明(1872-1936)是诗人,小说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在世纪初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与当时的俄国文化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即便是在俄国诗歌白银时代的众多名人中间,库兹明仍然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①。勃洛克说他是“一个高雅和优美的诗人”...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日常生活 俄国诗歌 葡萄酒 烤面包 歌手
  • 简介:本文认为,既不能简单地说“《伊》是爱国主义的”,也不能简单地说“《伊》是扩张主义的”。事实上,爱国主义与扩张主义作为团结的双重功能指向在作品中同时得到了体现;因而,我们认为《伊》的主题应该是“爱国主义与扩张主义的二重奏”。

  • 标签: 扩张主义 爱国主义 《伊戈尔远征记》 二重奏 主题
  • 简介:从范式视阈来审视俄罗斯形式主义的学理基础,与以往的纯文艺学或纯语言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其聚焦和凸显的是思想层面的方法论意义。研究表明,该范式的学理基础包括语言学基础和哲学基础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历史比较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后者所依据的主要是西方的普通美学思想。而由该两大基础所建构起来的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不仅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符号学发端的有力思想武器,也为尔后世界范围内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样式的文艺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 标签: 俄罗斯形式主义 研究范式 语言学基础 哲学基础
  • 简介:“斯拉夫主义”本为历史名词,它产生于19世纪中期,在19世纪末趋于沉寂。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急剧的社会转型,俄罗斯的斯拉夫主义开始复兴,并力求从传统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基础,成为当今俄罗斯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

  • 标签: 俄罗斯 斯拉夫主义 西方主义
  • 简介:学界在提及洛特曼及其塔尔图符号学派的渊源关系时,往往会涉及该学派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继承,即对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学术传统的延续。其实,洛特曼及其同事们几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全部核心观点都进行了批判,因此才能够在国际符号学界独树一帜。本文从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文化空间中的时间维度以及从封闭走向对话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洛特曼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同时也阐明了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在学术精神上的继承关系。

  • 标签: 洛特曼 俄国形式主义 塔尔图符号学派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普希金笔下的塔吉雅娜形象,在承认她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在俄罗斯女性文学画廊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经典地位的同时,也认为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存在,而是奥涅金形象的衬托和补充,是男性话语的产物和符号,是男性作家笔下一个“被异化的他者”。

  • 标签: 塔吉雅娜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