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梳理了九十年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师承与操作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学术史定位在于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话语,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树立起了职业立场。文章最后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本土性、人民记忆与诗人立场等重要观点进行了理论辨析。

  • 标签: 后现代 异域渊源 学术定位 问题质疑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把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统称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随后渐渐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本文主要通过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定义作以梳理总结,分析当代较为经典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作品,从而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设计方法,明确其对于当代设计的影响,并就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与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设计 人性化 复杂性
  • 简介:三年前一桩浮尸案因警方找不到嫌疑人被搁悬起来。杰克警官对这起积案一直念念不忘却苦于无从下手。一次偶然的机会,畅销小说《杀人狂》给了他破案的灵感。原来,小说中的杀人过程与本案案情如出一辙。后现代主义谋杀案,聪明的读者自然不难看出其中端倪,而小说真正的魅力或许只有后现代派的拥趸们才能心领神会。

  • 标签: 后现代主义谋杀案
  • 简介:一般来说,在西方建筑界,格罗皮乌斯、米斯、柯布西埃和莱特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年龄比他们较年轻的建筑师被认为是第二代,第三代则是从20世纪50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的青年建筑师。首先是第三代反对第一代建筑理论,后来第二代也起来反对了。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建筑艺术 建筑理论 悉尼歌剧院 约思·伍德
  • 简介:当中国社会自1979年进入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语境时,人们不断地渴望从国外寻求新的文化理论资源、同时也需要新的阐释话语和文化策略,“南巡讲话”后出现经济暴热的“商品话语与大众媒体的狂欢时期”,①使话语空间拓展和学术自由度变宽,学术界讨论后现代主义成为现实可能。在8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经常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混淆”,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中国 文化理论 文化研究
  • 简介: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陆肇明编译编译者按: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故意误读”。亚历山大·格尼斯在俄罗斯《外国文学》杂志1994年第10期发表的《三角(先锋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一文,则论述了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作者通过大...

  • 标签: 西方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先锋主义 后现代派 小说 苏联文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2
  • 简介:一只斑点狗趾高气昂地走在前面,牵着一个人,卑躬屈膝地跟在后面,周身也染上了斑点。这一“本末倒置”的雕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张皓铭的作品似乎在告诉我们,人被艺术牵制,还是牵制艺术品:同样,阅读是被读者牵制,还是牵制读者。这是一个问题。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阅读 山寨 艺术品 读者
  • 简介:弗·杰姆逊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分期,认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属资本主义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逻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应的文化形式是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表达的是危机、焦虑、个性风格和对深度模式的追求;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对应形式是后现代主义,体现的是文化与商品、消费结合的文化表征。根据这一思路来考察中国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我们发现,90年代的中国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元并置杂糅的社会历史形态,出现了时间、空间和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文化形式 历史意识 叙述模式 中国 文化精神
  • 简介:<正>全球化的今天,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后现代主义观念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它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对于国门大开的中国,亦是如此。这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生发的思潮,是生活在"物化"时代人类必然的应对策略,是对传统的哲学、美学、伦理学、道德、政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诗歌形式 文化政治 汉语诗歌 中国新诗 现代派诗歌
  • 简介:后现代主义小说放在广义的新时代技术的范畴内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的操作已经体现了麦当劳化的几个基本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简单、快速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大量化原则;以能指技术的不及物性为保障的可预测性原则;以能指技术的无主体性为标志的控制原则。这四个原则既囊括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快餐化特征。又体现了因写作技术意志的放纵所导致的、与非文本的社会技术相通的消灭主客体的异化本质,同时也表明了后现代主义小说追求自由和反叛的相对性和有限性。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文本 不及物 反叛 追求 能指
  • 简介:对网络文学的定义大概有三种。一说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功能,在作品内部或外部运用超链接方式创作,以网络语言表现网络生活和情感并首先发表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作品就是网络文学。二说表现网络生活的作品和虽不表现网络生活但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都叫做网络文学。三说以计算机写作并首先发表于网上,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文学作品叫做网络文学。

  • 标签: 网络文学 后现代主义 文学作品 道路 现代网络技术 网络生活
  • 简介:关于谁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的问题,是西方学术界长期的后现代论争所遗留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伊哈布·哈桑和戴维·洛奇等学者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始于乔伊斯或贝克特的观点是欠缺说服力的。文章通过对博尔赫斯代表作的发表时间、理论贡献、整体创作实绩和对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指出只有博尔赫斯才是名副其实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

  • 标签: 哈桑 博尔赫斯 后现代主义小说 影响 模仿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01
  • 简介:因此女性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福科的权力话语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关键词】女性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 

  • 标签: 后现代主义时代 女性主义发展 时代女性主义
  • 简介:是一部融合了多种元素的情景喜剧,其中以后现代主义为主要特色.突出表现在形式和语言的颠覆传统、反理性秩序等方面.本文就此入手,解构的后现代主义语境,探讨其文学内涵及影响.

  • 标签: 《武林外传》 后现代主义 狂欢
  • 简介:物化的概念和根源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社会历史学的解释,也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解释。而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物化或拜物既有19世纪末盛行的唯美主义背景,更有20世纪初滥觞的现代主义背景。本文主要借用物化的概念,并以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经典作品为个案展开分析,来讨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较为普遍的物化景观,指出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所遵循的独特的物化——反物化模式。

  • 标签: 物化 反物化 拜物 后现代主义小说
  • 简介:<正>由于历史步履的懒散蹒跚,中国人的“人格神”比西方的“上帝”苟延残喘多活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似乎决定了悟性迟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只能重步人家的后尘。当国外的后现代主义已呈秋风萧瑟、灯火阑珊的时候,我们却才开始伺弄现代主义的习作。至于后现代主义,遍览新时期文坛,大抵从事者唯马原一人。若不以时间的先后定“真伪”,并承认国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众多流派大都是横向借鉴与本土特色的杂烩这一事实,则不仅目前中国的现代主义不是“伪”的,而且

  • 标签: 马原 后现代主义 克洛德·西蒙 文学 理性传统 后结构主义
  • 简介:文学创作经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作者和读者的位置与关系也随着文本的变化而变化。现实主义作品主“说”(telling),话语的权力由作者控制;现代主义作品主“示”(showing),作者隐退到幕后;后现代主义主“思”(反思,self-reflective),作者由突前而隐退而消亡,读者则由受控而介入而积极参与。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读者 文本
  • 简介:里尔克的诗歌是现代主义象征派的代表,它以自身语言上的特色、思想上的深远、诗学上的贡献,在诗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在对里尔克的诗歌文本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他的诗歌中一些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得到了呈现:在诗歌语言上,“沉默”是他描绘难以言说之物的方式,“言不尽意”是他对语言的体会,也是对人这一主体的消逝感的体悟,而在他的诗歌文本中能指与所指的分裂又促使了他的诗歌在语言上表现出了不连贯性、反传统的特点;而在诗人对主体性的探索中,他的诗歌在结构上表现出了主客体的颠倒,同时表现了主体性在诗歌之中是如何地被消解,同时在诗人对主体生存环境的质疑中,他的诗歌又在文本的结构上、内容上表现出了主体在那个时代的客观的背景之下所表现出来的荒诞的内涵。

  • 标签: 里尔克 后现代主义 深层结构 荒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