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摘要:《月亮湾的笑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拍摄的作品。作为“文革”后的“反思”作品,影片展示了当时农村多变的政策和农民多变的社会生活。不仅如此,影片还在多变展示了一颗不变的农民心。这颗心善良、真诚、宽容;这颗心迷茫,渴望受到尊重,渴望得到保护;这颗心向上,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生活。

  • 标签: 《月亮湾的笑声》农民 心像 心结 心愿
  • 简介:《萧萧》是沈从文小说中令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痴迷的作品,通常都认为作品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如果不能全面认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便无法深入把握《萧萧》的“人事”表现。《萧萧》之好,就好在它是沈从文“自然生命”“自然人事”表现得最出类拔萃的作品。

  • 标签: 《萧萧》 童养媳 启蒙 自然人事 人事自理
  • 简介:《金瓶梅》作为第一部以家庭、社会为背景的世情小说,描写了广阔的生活场景,婚嫁礼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金瓶梅》婚嫁场面的分析,还原当时山东民间婚嫁的礼俗场景,展现时代社会风貌的一隅。

  • 标签: 《金瓶梅》 婚嫁礼俗 社会风貌
  • 简介: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转型使英国的文化共同体面临巨大冲击,导致了种种社会和文化问题。艾略特曾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对英国文化共同体缺失现象的话语讨论,其代表性诗歌《荒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英国文化共同体缺失现象的焦虑。《荒原》对于社会转型的焦虑主要包括对传统秩序和伦理道德破坏的焦虑以及对工业化与科技滥用造成的环境恶化的焦虑。研究《荒原》的焦虑主题,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艾略特在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化共同体建构的贡献,探讨诗歌所承载的深层次文化含义。

  • 标签: 社会转型焦虑 《荒原》 共同体 艾略特研究
  • 简介:拉伊奥斯被杀事件是《奥狄浦斯王》“晦暗的中心”,而文本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足够晦暗。伊奥卡斯特和奥狄浦斯分别提供了关于此事的两个版本,令人疑心他们所说的并非同一回事;伊奥卡斯特的叙述还出现了两个不能兼容的时间顺序,使得《奥狄浦斯王》几乎成了荒诞剧。但可以认为,索福克勒斯在这段文本中有意安排了一个时间的“分岔口”,以与地点的“分岔口”构成互涉关系。这个“时间分岔口”也暗合了传说中的第二个斯芬克斯之谜,即时间的“白天”与“黑夜”。从“黑夜时间”角度来理解,奥狄浦斯“杀父娶母”就具有了更切身的意义。

  • 标签: 索福克勒斯 《奥狄浦斯王》 时空分岔口 斯芬克斯之谜
  • 简介:永和九年三月三,兰亭禊事千年传。一场兰亭修禊,累世所慕者,有"遒媚劲健,绝代更无"(赵构《翰墨志》评语)之墨宝,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盛举,有曲水流觞、一觞一咏之雅兴。通过这场禊事与文事,又让后人领略到江左禊风之浓郁、会稽山水之秀丽、两晋玄言之高妙、少长文士之欢娱。在这场集体的狂欢当中,秀丽的山水与丰富有趣的节俗项目让这些高士名流"足以畅叙幽情",而有人却在集体狂欢之中选择了冷峻与孤独,纵使春光那么明媚,任凭岁月如何流逝,江南的柔风依旧抚不平中原故土沦丧之痛。如此"不合时宜"者是谁呢?魏滂是也。

  • 标签: 《兰亭诗》 狂欢 孤独 不合时宜 三月三 山水
  • 简介:一布罗茨基在谈话里讲道:“每一首诗都是重构的时间。一个诗人在技艺上越是多样,他与时间、与节奏源泉的接触就越亲密。”智慧之力从我们身上流过时,它也已激发过我们的先辈。有人提前发现规律,并以举重若轻的方式进行归纳,等这条规律轮到被我们的时空接纳,我们的任务不得不变得更加艰巨:被它证实,同时又要借助当代的工具开辟出新的意义。

  • 标签: 喜悦 布罗茨基 时间 诗人 规律
  • 简介:《盗梦空间》是精神分析理论在艺术领域的成功演绎。影片对人类的无意识进行大胆的开掘和想象。从精神分析角度入手,我们不仅可以从内容方面发现影片的无意识症候,勘透主人公柯布的人格冲突,诠释费雪的"俄狄浦斯情结";而且可以从形式方面探索影片是如何体现这种无意识症候的,即运用"梦的生产"理论阐释影片中的象征和隐喻。

  • 标签: 人格冲突 俄狄浦斯情结 象征
  • 简介:在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作者用文学的想象和叙事阐释了权力的无孔不入,权力政治的运作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主体都被它俘获。小说中身体被呈现为书写的对象,也是权力、意识形态、宗教等因素的作用对象。对身体的书写体现为对制服的符号语义学应用,通过服装将社会等级进行可视化分类与限定,使得基于视觉的对身体的驯服得到强有力执行。小说还呼应了福柯的身体权力力学机制,权力对身体的控制需要符合严格的物理学和力学原则,最终服务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功用目的。小说中最为极端的权力形式方式就是对人口的控制、淘汰、管理和社会等级分层。本文结合福柯有关权力的理论探讨了阿特伍德小说的权力描写,以此阐释作者的权力观。

  • 标签: 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政治权力 凝视身体
  • 简介:艺术终结论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论题之一。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即是围绕“破框”概念阐释艺术史的发展与终结。“破框”不仅仅是“突破框架”,更体现着图像与框架、艺术与艺术史、艺术与非艺术的复杂交叠。通过“破框”,贝尔廷从艺术史家的角度给予“艺术终结”独到的解释,也实现了对黑格尔、丹托等艺术终结理论的突破。

  • 标签: 贝尔廷 艺术终结 艺术史 破框 黑格尔 丹托
  • 简介:荷马史诗《奥德赛》以人的智谋及入神关系为主题,同时是以大海为辽阔背景的返乡作品。如对奥德修斯返乡之旅的环境性进行考察,“故乡”与“归途”是环境之眼。主人公对故乡伊塔卡岛的土地依附、岛上亲人对家园的持续守护凸显了故乡环境在想象、记忆和生存现实的意义。归返途中“群岛”地理构成的欲诱、博物学知识对成功返乡的帮助表明了归途环境与人类的自我约束力及自然智识的关系。本文对《奥德赛》做生态批评解读,指出奥德修斯的返乡是水球环境中人类家园情怀的隐喻。

  • 标签: 奥德修斯 返乡 环境性 生态批评
  • 简介: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解读小说《西北》,重点关注故事相互并置的人物菲利克斯和安妮。深受后帝国时期忧郁症影响的安妮生活状况困顿,同时陷入自恋情结的怪圈无法自拔,对有色移民的他者极度排斥,而作为她前男友的菲利克斯却是欢快文化的代表,他在日常生活践行着共栖和互动的原则。安妮象征着身患后帝国时期忧郁症的英格兰,病态地沉浸在过去的辉煌;菲利克斯则象征着从社会底层涌起的改变力量。因此以菲利克斯为代表的有色移民就是英国后帝国时期忧郁症的处方。

  • 标签: 《西北》 后殖民 忧郁症 欢快文化
  •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的“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恋诗人里奇的观点,从毕晓普的《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的表现。该类作品主人公的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的,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的“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的形而上思考。

  • 标签: 伊丽莎白·毕晓普 同性恋情 中介性 情感与伦理
  • 简介:如果我们真能穿越,到初唐的长安去参加一次那里举办的'成语大会',或许会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词。例如,如果选手口里说出这样的成语,请不要当作奇葩:狐假武威兽眄龙骧豹略龙韬不要以为你听错了,也不是因为长安官话与今天的普通话发音不同,而是唐代的文人,由于避唐高祖李虎讳,是不能随口'虎'来'虎'去的。狐假虎威、虎眄

  • 标签: 中的隐身 例话 写本例
  • 简介:《动物园的故事》是爱德华·阿尔比的首部独幕剧,剧中的“动物园”是美国社会的一个全景式写照。该剧通过塑造两个阶级身份和性属身份对立的男性气质形象,将主流文化所称颂的理想男性形象置于“他者”的审视与质询之中,揭露了中产阶级的自鸣得意和因循守旧,同时映射出纽约大都市的牢笼形象以及消费社会对人的囚禁和异化,亦揭示了支配性男性气质在后工业社会消费文化的规范、侵蚀下所处的困境和危机,表达了阿尔比对二战后美国社会的性别政治和个体身份的关注和思考。

  • 标签: 爱德华·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男性气质 他者
  • 简介: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原则对古典诗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理解、意象空白的留舍以及意象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 标签: 格式塔心理学 意象 整体性 闭合性 异质同构
  • 简介:“博物馆”这个时空交错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英美诗人的目光。然而就“博物馆”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而言,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部诗集和此后以该意象为中心创作的诗歌,“博物馆”以特有的文化承载量,转化成为她阐释历史观、种族观和美学观的文化隐喻。

  • 标签: 丽塔·达夫 博物馆 文本隐喻 叙事隐喻 文化隐喻
  • 简介: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一位重要女作家,她对经历社会变革群体以及人们对变革做出的反应格外关注,忧思共同体文化的未来。论文以菲茨杰拉德的早年经历、成年后的《世界评论》办刊经历与撰写的评论、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为研究素材,阐释她早期文学思想的共同体意识,认为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培育小而意义重要的精神共同体;重建和复兴战后英国共同体;憧憬建构一个深度共同体。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共同体 早期文学思想
  • 简介:王昌龄七绝使用月亮意象的比例是唐朝诗人之最,所以解读好王昌龄七绝的月亮意象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孙绍振先生文学文本解读学的解读理论来解读王昌龄七绝月亮的唯一性与特殊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王昌龄诗歌的特质。

  • 标签: 王昌龄 七绝 月亮 文学文本解读 唯一性与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