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周宪在《南方文坛)2001/1“笔谈一对话”一文中谈到:从比较的意义上说,现代性呈现为两种彼此相对的逻辑。一种可名之“启蒙的现代性”,另一种是“审美的现代性”。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冲突,都可从这矛盾中去探寻。如果把前者视为以数学或几何学为原型的社会规划,那后者则是对这种逻辑和

  • 标签: 现代性 探寻 文坛 启蒙 原型 呈现
  • 简介:美学现代化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文艺美学家们的一项重要使命。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继承与发展”的理论来整体性地审视中国美学现代化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我们有理由从两个方面去分而言之,即中国古代美学话语亟待完成的现代性转换和中西诗学文化传统在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然而,这两个方面并非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的。实际上,我们往往在论述前者的同时已经在言及着后者,而反之亦然,其差别只是在于实施这一现代化工程时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而已。在通过对中西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历史进行一番匆匆的巡礼之后,我们发

  • 标签: 艺术审美 意境 境界美 审美特征 掌握世界 美学思想体系
  • 简介:延安时期文艺上'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是民族主义话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上的一种显明表达或呈现.'民族形式'这种有待创造的新形式是一种既有民族性又含现代性的现代形式,民族-现代性乃是其特有的现代性内涵.置身于'民族形式'论争中的周扬、何其芳等人,在文艺实践上坚持了一种艺术形态的二元论观念,但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又分明指向了文学的民族-现代性.无论是地方形式、民间形式,还是传统的民族形式,只有在民族-现代性的统摄下才能显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转化为新的'民族形式'并成为其内在构成的有机部分.

  • 标签: 民族形式 现代性 文学观念 呈现 论争 民族主义
  • 简介:考察后“文革”期的视点本次考察,我想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作为一个日本研究者,怎样看“后(post)文革”期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作为“后文革”期关键词之一的“现代(modern)”或现代主义(modernism)、“后现代(post-modern)”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为中心来进行思考。最近流行一种说法:新时期(文学)已经结束了,现在是后新时期(文学)了。众所

  • 标签: 现代主义 “后现代” “误读” 文学观念 西方现代派 文革
  • 简介:现代传媒背景下的文学定位金岱今日文学好象该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了:“文学事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二十年前,我们中国人的普通家庭,要买一架收音机也是一件大事,而现在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很快,不少人家又都有电脑了。传媒科技的发展速度,在发达国家的人...

  • 标签: 现代传媒 文学艺术 文学定位 政治文化氛围 大众传媒 传播力
  • 简介:<正>一关心现代诗的出路问题的人可能不少,而且此问题已反复提起有年了,在中国如此,在不少的外国也如此。外国有种种关于“诗歌的死亡”的怀疑或假设,这里不必作详细介绍,因为我们对于自己新诗的发展情势将体会得更真切。许多作家,甚至一般读书识字的人,年青时热衷于写新诗,后来成熟一些便放弃了这种爱好;不独不屑为之,甚至不屑读之,也不是没有。当然,矢志不移,终生为繁荣现代诗歌而努力的仁人志士也存在。但不管怎样,在这一艺术领域中作出成绩者,远比其它领域少。举个熟悉的例子说吧,徐志摩大概可以称为中国现代的“诗仙’,他的诗写得很俊逸:不拘形式,却有形式感,本意不在于说教,却也不流于淫逸或狂野,从中是可以体味到一些诗的“自由”。他在二十四岁之后才有一个时期爆发“山洪’般的诗情。即使这样,他在那个短期内写出的很多东西,后来都

  • 标签: 现代诗 散文化倾向 现代主义者 旧体诗 中国新诗 “现代主义”
  • 简介:<正>吴福辉在《走向自讽和寓意》(《上海文学》1990年5期)一文中指出:“五四”以来的讽刺粗粗可分成三支。鲁迅一派是社会讽刺与悲笑的制造者,几乎一切当代讽刺家均能寻到这个源头。老舍与京派作家是风俗的轻喜剧品格。这一支还有抒情讽刺的变体,比如废名、师陀。何立伟被汪曾祺点醒他与废名的联系之后,近来忽然写起《天下的小事》这类佯装木讷、内含忧愤的讽刺小说,更接近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风格了。而钱钟书在老一代讽刺中是一个独特的例外。他的《围城》建立起整体的象征暗喻结构,超前与世界现代讽刺相联结。当代的具有先锋性质

  • 标签: 上海文学 社会讽刺 喜剧品格 京派作家 讽刺小说 汪曾祺
  • 简介:<正>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空间:多向的线条交叉成立体的构筑,以物质的状态显现又让思维自由穿插其间,能够感受到空气的流动、音律的敲击和色味的诱惑,听任心灵以最大的限度拓伸,又柔软地缩成一团,幸福的青绿枝条就摇动着创作的手臂,从枝到叶都播放着鲜润的语言。——这便是作家创作中完全投入的心境与情绪。

  • 标签: 现代抒情小说 情绪结构 形式情绪 情感 社会心态 抒情意境
  • 简介: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 序《美方雇员》彭荆风在贵州作家群中,余未人是位写作勤奋的女作家,近10年发表了众多的短篇、中篇、长篇和散文、报告文学;《美方雇员》这部中篇小说集中的7个中篇,曾散见于《中国作家》、《小说家》、《花溪》等刊物,得到读者的好评。中篇小...

  • 标签: 现代都市 中篇小说 艺术功力 短篇小说 作家 雇员
  • 简介:民族国家意识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一川先生指出:“中国形象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作家和诗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中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从乡土的角度来想象和构造中国形象,则是一种非常直接也比较普遍的现象。以人的自由自觉为核心的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的理性原则,贯穿在乡土中国形象的建构和想象中,在从乡土性出发对本民族的自我审视的具象表达中,形成了现代性新传统。

  • 标签: 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形象 乡土性 中国文学史 形态 国家意识
  • 简介:<正>袁可嘉在《光明日报》(88年6月26日)发表的《还是叫“中国式现代派”,好》中认为,把当前有别于我国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和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的、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和现代文论影响和启迪的作品称为“伪现代派”不妥,还是叫“中国式现代派”好。因为这一新品种的主要内容、精神和思想还是中国式的,现代中国人的,不是西方人的,更不是现代西方人的。他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中国式现代派将有所进展。人民在思维方式上必将有巨大变化,

  • 标签: 西方现代派文学 中国式 现实主义文学 西方人 现代中国人 思维方式
  • 简介:黄子平在分析丁玲《在医院中》的时候,引进了“现代性”这样一个概念。他设问说:“为什么是‘医院’,而不是可能更为偏狭保守的乡村(如鲁迅的‘未庄’)?……当然,描写一个本来即以治疗病患为己任的单位的‘病态’,可以讽刺性地使上述‘尖锐对立’显得更为鲜明触目。……但是,不容忽略的是,尽管有这样多的‘愚昧无知、偏狭保守、自私苟安’等‘小生产者的思想习气’,从结构上看,‘医院’这种社

  • 标签: 中国现代性 中国现代化 现代性问题 国家意识形态 中央集权 概念
  • 简介:对于小说叙述,我们首先应当从模式化的角度来看待它,它不具备一定的模式便不会区别于其他语言,也不会呈现出它的具有特征的世界。因此,小说叙述总要确立一定的语言模式。但是,千变万化的小说叙述现象不可能被纳入一个统一的轨道或单一的系统中,它必然有其非模式化的方面,即总是对自身的模式有解除倾向。这样,小说叙述是一个不断拆毁自身模式又重建自身模式的过程。每一部小说都是语言模式的某一肯定方面,也是另一否定方面。没有完全符合规范的虚构语言,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虚构语言的规范。模式可以用它的固定性来统一个别语言,也可以被个别语言的变化所摧毁而获得重建。

  • 标签: 语言模式 语言符号 小说叙述 现代小说 能指与所指 结构主义
  • 简介:<正>在围绕着西方现代派文艺的讨论中,就涉及到文艺作品的真实性问题。的确,没有一个西方现代派文艺家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不真实的,也没有一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不以真实相标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有多少这样的文艺流派,就有多少关于真实的主张;有多少这样的文艺家,大体上讲,也就相应有多少对真实的不同看法。英国现代著名作家阿·赫胥黎在《夜晚的音乐》一书里写道;“‘真实?’人们会问,‘是不是譬如说2+2=4,或者说维多丽亚女王在1837年登基,光是以每秒钟187000哩的速度行进这类真实?’当然不是,诸如此类的真实在文学作品中显然是不多的。”阿·赫胥黎是1963年下世的。他死后不久,即在六十年代后期,西方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人称“超级现实

  • 标签: 超现实主义 真实观 文艺流派 六十年代 西方现代主义 象征派
  • 简介:除了在比喻性的意义上加以对照,巨人与“蜗牛”是很难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存在。但历史形态与人生际遇之复杂,往往会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本世纪初,一位巨人与一个“蜗牛”式的人物,硬是碰到了一起。

  • 标签: 朱安 鲁迅精神 人生际遇 许广平 鲁迅研究 鲁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