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正>韩树站在《杜弗莱纳的现象美学》(《光明日报》1985年3月14日)一文中指出:现象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波兰籍的美学家罗曼·茵加登(代表作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另一个是法国美学家米凯尔·杜弗莱纳(代表作是《审美经验现象》)。杜弗莱纳认为,审美经验包括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历来各派美学都是建立在创作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这些美学有陷入心理主义的危险。他继承现象派的创始人胡塞尔对心理学

  • 标签: 现象学美学 西方美学 法国美学 美学家 心理学方法 审美知觉
  • 简介:<正>现象基本原理现象是当代西方最主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运动。现象于本世纪初在德国兴起。到了六十年代,现象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国际性哲学思潮,它不仅在哲学方面对后来的存在主

  • 标签: 现象学 文学批评 哲学思潮 创始人 胡塞尔 哲学运动
  • 简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属于90年代中期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现已形成了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重建论,希图重新理清、还原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并将此应用到古今文学的批评中;一种是转换论,通过中西文论比较、阐发,发掘古代文论有价值的东西,古为今用。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即建立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以抵制西方文论的话语霸权。其中重建论在当下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那就是余虹教授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年8月)。它被评价为:“此书另辟一路,试以现象还原方法探究两者(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在入思前提与意识空间上的突出差异和不可通约性,并对‘中西比较诗学’的命题研究提出质疑。”其结果究竟是怎样呢?

  • 标签: 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文论话语 东西 中西文论
  • 简介:<正>一切事物的特性,只有在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中,才能较为全面地显露出来。文学也是这样,只有把它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本质而不致被某些固定的模式所局囿。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联系中,它与宗教的关系尤为悠久和密切。文学和宗教的关系最主要最深刻的是它们的基本性质相象,对人生的影响作用,思维方法等方面更为接近,至于题材、体裁、语言、结构、方法的影响倒在其次。探讨文学和宗教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学

  • 标签: 中国文学 文化背景 曹雪芹 象征 最高境界 红楼梦
  • 简介:也就在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或米开朗基罗时代,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躯体内部也在孕育着划时代的变化,长篇小说《金瓶梅》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它不同于李卓吾的标榜“童心”和汤显祖的张扬“情”,它以标榜箴诫“酒、色、财、气”的形式露骨地宣扬市井众生对于“酒、色、财、气”的向往、艳羡和追求。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从艺术上看,在中国小说史上,《金瓶梅》所标志的转变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市井人物为主人公,以他们的群体为表现对象,淋漓尽致地描写他们的生活,渲染他们的情趣,这在中国小说史上还是第一部。在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在以西门庆为中心的那一社会环境中,新的人物群体、新的社会关系、新的追求、新的观念、新的道德准则在潜滋暗长,在迅速崛起,传统的生活模式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现象在长篇小说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一现象我把它称之为“金瓶梅现象”。这里,拟以书中几个人物为标志,试加以陈述。

  • 标签: 《金瓶梅》 中国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古代小说 价值观念
  • 简介: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演过好久了,先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得了金狮,前不久又在南宁抱了金鸡,关于这部影片的宣传,似乎已达到了“把话说尽”的地步,再去评说,怕没什么人想听了。但我却觉得有话在喉,不能不吐。有一个现象我很奇怪,就是宣传、评说这部影片为时已经很长,有关文字不说是汗牛充栋,也绝对已经满盆满钵,但却基本上都集中在关于母亲的话题上:

  • 标签: 影片 电影节 《我的父亲母亲》 张艺谋 威尼斯 文字
  • 简介:“擦边球”是乒乓球运动的一个术语。其得分率极高,但命中率极低,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即使是世界一流运动员,也无人以“擦边球”作为比赛的战术而专门进行训练的。近年来,“擦边球”这个球类术语被文艺界引进,而且作为某些人的创作“战术”,它对中国文艺所产生的影响,比乒乓球运动更深更广,已

  • 标签: 乒乓球运动 得分率 中国文艺 文艺产品 艺术事业 社会文化氛围
  • 简介:<正>一、两次“否定”的启示著名作家柳青在近40年中所经受的褒贬毁誉,“在从解放区文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作家”中,是颇具代表性的.在当代文学史的第一个时期,即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中,柳青以他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和《创业史》,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创业史》,

  • 标签: 柳青 《创业史》 作家 社会主义文学 “十七年文学” 解放区文学
  • 简介:余秋雨"文革"中参加上海"石一歌"写作组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成为文艺的热点,传媒的卖点,这是传媒界一次成功的商业炒作.在热闹喧嚣的背后,掩盖和遮蔽了当今文坛某些一直存在着、比余秋雨的个人履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 标签: 余秋雨 为文 文艺 文坛 遮蔽 “文革”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90年代是迄今为止被言说最多的一个时代。这其中原因,我想,应该不仅仅与它的世纪末时段位置有关,事实是,在这个年代,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批评家意识亦获得了空前自觉。这一年代所承当的转折,急剧得几乎可以用“心惊肉跳”来形容,身处此种转折过程中的人们,自然无法细品其中的深长意味,只能留待事后再作反思回味了。尽管有相当多的人,在尚未完全走出这个时代之时,便开始企图回头观望,清理思绪了;但真正透彻的认识,还当属于远离这一年代的起点。人们对于这90年代的急切讲述,说明正是该年代难以拒绝的魅力。如果换个说法,那就是人们对于这个年代,着实怀有着太多的眷恋。无论是就90年代本身来说,还是就人们之于它的情感而言,都不能不承认90年代的确是一个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年代。在我看来,90年代是一个“精神事故”频发的年代。这里我之所以用“事故”而不是“事件”来指称精神现象的凸现,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于既有精神健康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出现的。格外需要指出的是,制造这些事故的“肇事者”,常常并...

  • 标签: 写作现象 年代长篇小说 现象分析
  • 简介:精神的围城与超越──作品角色蕴含着的宗教意义研究沉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只有道教是士生士长的宗教,儒学不算宗教。但是,对于人生根本意义投入了关注,指导甚至统摄的儒学,在实际上,早已被人们当作理想宗教信奉、崇拜并且践行。儒,便成了准宗教。汉以后,佛教传入...

  • 标签: 宗教意义 宗教观 庄之蝶 三教合一 宗教崇拜 悲剧性格
  • 简介:<正>刘心武在《近十年中国文学的若干特性》(《文学评论》88年1期)一文中指出:到1980年左右,绝大多数中国作家都彻底冲破了原有的以阶级斗争模式,以阶级分析手段,以群体意识结构作品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框框,而使中国文学汇入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学所遵循的探索人性、人情,不仅表现社会人生这“第一宇宙”并且楔

  • 标签: 中国文学 文学现象 文学评论 中国作家 阶级斗争 刘心武
  • 简介:<正>我在阅读当代小说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一种沉重的受难感,那种悲凉苍郁的氛围总是死死地缠绕着我的心灵。这也许是一种不可摆脱的时代的美感特征。这里不仅有着《人到中年》式的人生不幸,有着《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式的慷慨捐躯,有看《老井》式的对苦难的宿命感叹,同时还有着《棋王》式的对人生痛苦的颇具美学意味的自觉体验……。这不仅因为人在现实中所承受的种种痛苦和折

  • 标签: 当代小说 文化现象 人到中年 人生痛苦 美感特征 文化背景
  • 简介:2000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表面上看,不时有一些兴趣热点激起波澜,但艺术散化状态和文化潜流起伏构成的却是创作较为平淡的表现。随着世纪交替的到来,原本应当激动人心的影像世界平铺直叙,艺术话题被市场、进入WTO、降价风潮、评奖风波、贺岁片等所遮盖,电影的确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角色,但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传统却依旧潜流般绵延,探究世界末创作的走向和主题,应该会更好提示我们关注艺术的本质表现,并对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发展前景有启发意义。一、艺术表现探究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谷的

  • 标签: 中国电影 现实主义 贺岁片 《生死抉择》 影片 时代英雄
  • 简介:尽管新世纪来临之时我们没有陷入世纪末的忧虑和狂躁之中,尽管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期盼依旧殷切,但中国电影进入的2000年确是被困惑纠缠不休的一年,也是各种议论纷争而不休的一年,从创作到理论界,思考虽在,但疑惑丛生,电影艺术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前景何在?我们在世纪交替的转折口上难免喜忧参半,却还是放不下心怀高远的心思。因为2000又是中国电影潮流演变的关口,对它的回顾和对2000中国电影重要现象的探讨,也许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不无裨益。一、大势:谷底还是高潮随着创作产量的低落和票房陷入前所未有的减少境地,中国电影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但也许应当说,产量和票房不是绝对的价值评判标准,那么,从发

  • 标签: 中国电影 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现状 艺术个性 市场化 2000年
  • 简介:事物的发展都可以被概括为一定的范畴加以分析或言说,根据哲学的基本原理,事物的范畴一般都是在两两相对意义上得以呈现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曾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过范畴研究。不过我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范畴研究都是在一种逻辑对称的意义上展开的,其中不免包含着一些勉强和尴尬的成分,那就是,无法解释有些范畴并不符合这种逻辑对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逻辑范畴不对称现象

  • 标签: 不对称现象 逻辑范畴 中国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引论
  • 简介:清代是词中兴的时代,词的创作与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词学理论,以“比兴”——“寄托”说、“词心”——“词境”说,相对于传统的诗学理论有新的发展,不但使词在文体层面,而且在创作与接受理论层面,都获得与诗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张惠言、周济、况周颐、陈廷焯等著名词人、词学家的词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整体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 标签: 比兴 寄托 词心 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