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结社是宋明以来士子研习科举的重要方式,发展到清代则更为盛行。特别是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增加诗赋内容,以及朝廷禁令的逐渐松弛,诗社、文社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社团及参与人数的增多,结社就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又被小说家借用,成为清代某些小说中的重要题材。

  • 标签: 清代小说 科举考试 结社 乾隆年间 社会现象 参与人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于1902年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到1927年底“革命文学”大众化论争为止。第二个阶段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针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对象和途径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第三个阶段从1938年开始,文学大众化转向救亡文学,开始关注文学的民族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历史性超越 延安文艺 革命性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史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勃然兴起的实验水墨,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水墨语言的现代化探索中,其陈述方式不断更新,其视觉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强。黑和白作为水墨语言体系中重要的元素,在实验水墨中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面目,在水墨时空转换的同时,诠释着中国社会的当下文化语境和现代人的真实心灵。

  • 标签: 水墨语言 时空转换 中国社会 实验性 20世纪80年代 陈述方式
  • 简介:冯妮:今天,任何人要想认知“社会阴暗面”,上上网就够了,但电视剧要是自甘为黑幕教科书,就只能从暴露走向嗜丑。如果生活本身需要被看作是“战场”,那么仅仅用自然主义的眼光去呈现它就是不够的,更值得期待的是当代影视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战略”。

  • 标签: 质性 自然主义 教科书 电视剧 影视
  • 简介:恐惧的表现及程度与图像的阐释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意义上的恐惧感,如博克所言,与生命、肉体遭受威胁有关。然而,极度恐惧感的生成则有赖于环境以及人的本质的质疑。影片《荒岛余生》通过图像的矛盾对比阐释了这种极度恐惧,同时,又因为两种不同社会关系的冲突使恐惧转变为一种美感。本文通过对影片的分析来阐述恐惧感与图像的关联

  • 标签: 恐惧 图像 美感
  • 简介:被誉为“山西花鸟画新八强”之一的画家王俊,是我省代县人,现任民盟太原市委副秘书长、山西当代花鸟画研究院副院长、并州书画院副院长、太原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 标签: 大写意花鸟画 赏析 洒脱 厚重 副秘书长 副院长
  • 简介:巴塞尔姆在《玻璃山》中通过对传统童话的戏仿,利用碎片拼贴的叙述模式荒唐诙谐地再现了漫游于后现代城市的作家在探索创作之路时所面临的困境:作为后现代生存状态的观察者,作家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担当书写当代都市经验的重任以及后现代城市生活的反童话本质。这些思考在他们城市意象的描摹中展现出来。在作家玩世不恭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是对人性、传统的人文价值、后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严肃思考。

  • 标签: 《玻璃山》 后现代 作家 城市 漫游者
  • 简介:1938年,毛泽东提出要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求将“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结合。1940年春,毛泽东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后来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该刊第二期发表洛甫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两篇文章都提出了“民族形式”问题。由此,引发了从延安到国统区甚至蔓延到香港知识界的热烈争论。

  • 标签: 民族形式 延安文艺 “民族性”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文化》 民性
  • 简介:小说《百年孤独》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曲折,将魔幻与现实完美结合,但其结构的完整和连续曾是作者马尔克斯迟迟难以下笔的原因。本文将从小说的主题、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叙述方式及小说人物设置等方面讨论《百年孤独》的完美连续

  • 标签: 连续性 主题 叙事方式 人物设置
  • 简介: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都铎系列"小说《狼厅》和《提堂》摒弃了传统作品中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固有形象,颠覆了其边缘化、反派角色的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真实生动的"完美政治家"形象。本文重点解析克伦威尔身上凝聚的多面性格特征,深刻剖析他"狼"与"人性"交织的复杂个性。

  • 标签: 托马斯·克伦威尔 多面性 狼性 人性
  • 简介:2013年12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三十一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左翼文艺研究:热点与前沿”,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李云雷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卢燕娟、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张慧瑜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近40名青年学人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期论坛对左翼文艺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对1980年代“纯文学”遮蔽左翼文艺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对1990年代对左翼文艺进行“再解读”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我们应在一种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新思考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等经典命题,重新探讨文艺接近人民的方法和途径。本刊特刊发其主要内容,希望引起关注。

  • 标签: 文艺研究 左翼文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研究所 中国政法大学
  • 简介: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崇高的小说作家之一,小说《红字》就是他的代表作。霍桑生活于美国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不仅对当时新生的合众国充满了期望,而且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原因产生了质疑。浪漫主义强调大自然对人性发展的核心作用,主张回归自然、回归中世纪和个性主义。因此,《红字》的主题可以归为浪漫主义,将实现自我价值做为拼搏的目标。本文着重探讨《红字》的浪漫主义主题的特征。

  • 标签: 《红字》 浪漫主义 清教主义 自我救赎 回归自然
  • 简介:梳理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众多的文学史研究者总是选择一种历时的宏观社会历史框架作为文学研究的总体性原则和依据,将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文学表象和文学隐喻进行线性的时间阐释,并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横亘在文学研究的肌体中.

  • 标签: 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 重构 重释 社会历史 总体性原则
  • 简介:在日本“汉学”这个名称,是进入明治时期以后才产生的,此前则被称作儒学。明治以后,日本受到西洋学的影响和冲击,为了同西洋学抗衡,才把儒学改称为汉学,如此在日本最终形成了国学,汉学,西洋学的三足鼎立。日本学者的汉学研究大多在选题上注重实际,研究方法上注重讲求实证,多以材料取胜,善于从细微的细节中以小见大,阐发哲理,这也体现了他们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和风格。金谷治作为上述汉学研究者当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其巨著《秦汉思想史研究》,集中展现了其日本学者的汉学研究学风,以及其浓郁的中国情结。

  • 标签: 日本学者 思想史研究 汉学家 秦汉 汉学研究 明治时期
  • 简介:美国色域画派的代表画家马克·罗斯科是近十年再次被西方艺术届广泛关注的独特画家之一,其作品凭借单纯的绘画语言承载着深邃的宗教感和永恒。本文通过剖析马克·罗斯科绘画独特的形式语言,认为光是画家作品的真正主题,在分析其作品光色系统的同时,揭示出画家个人化的以物载道的创作方法。

  • 标签: 马克·罗斯科 色域
  • 简介:李健吾在《莫里哀喜剧》序言的开篇这样定位莫里哀:“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伟大创始人。”①但在法国的各种文学史著作中,都承认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

  • 标签: 古典主义 莫里哀 李健吾 喜剧 现实主义 代表作家
  • 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遭受的鄙夷和敌视,源自它的试图改变.西方本土的汉学家曾深深地向他的人民致歉,因为他所提供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这些文学已不复再向他们提供浓郁的异国情调,唯一还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是中国的“政治美德”.施耐德那首著名的诗可援以为证: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反思 阅读 海外 重写 异国情调
  • 简介:201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指中国学者在该年度内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包括译介。以下分别论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学者 中国化 译介
  • 简介:2014年7月5日,“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第11届会员大会暨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第10届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炳辉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 标签: 文学研究会 学术年会 上海市 学术研讨会 纪要 世界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