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典戏曲序跋,内容丰富,数量可观,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它对于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美学,中国戏曲作家、作品、创作、理论、表演、导演、演出、音乐等传统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弥足珍贵.而这类资料,长期以来散落于浩如烟海的戏曲古籍之中,不仅查找不易,加之由于古籍存藏、管理上的原因,漫患湮没,自不能免.长此下去,如此珍贵之资料,则有散佚不存的危险.事实上,遭受十年浩劫之后,以往我们知道的不在少数的戏曲资料,如今业已不明去向和下落,或许成为浩

  • 标签: 序跋 中国古典戏曲 汇编 作家 中国戏曲 作品
  • 简介:<正>1)诗学(Poetics)之称,在西方可谓历史悠久,其广义等同于文艺理论,其狭义则专指“关于诗的文学批评”.(哈里·肖《文学术语词典》,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72)在中国、“诗学”一名迄今未为理论批评家们广泛采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代文学理论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等工具书无“诗学”一词,《辞海》虽有“诗学”词条,却指的是西方的含义.但实际上,“诗学”之称,在中国却也是古已有之.元人范德机撰《诗学禁脔》,

  • 标签: 中国古典诗学 英美新批评 印象式批评 新批评派 以意逆志 反讽
  • 简介:本文从符号与其指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切入,认为作为体系的共同特点,即在于它作为对象的诸要素之间在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中,自足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鉴于作为文论物质载体的话语及文本乃是文论的外在表现,所以言及文论体系时,可以将文论自身的思维体系称为文论的内在体系,将其话语及文本的体系称为外在体系.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之间,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尽管言及文论的体系,可以并涉其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但既然文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客体,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论体系,当专指文论的内在体系;文论体系的有无问题,也应该是指其内在体系有无的问题.

  • 标签: 文论体系 为文 中国古代文论 文本 追问 话语
  • 简介:天赋论是中国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 标签: 中国 古代 文论 天赋论 文学理论 作家论
  • 简介:本文从符号与其指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切入,认为作为体系的共同特点,即在于它作为对象的诸要素之间在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中,自足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鉴于作为文论物质载体的话语及文本乃是文论的外在表现,所以言及文论体系时,可以将文论自身的思维体系称为文论的内在体系,将其话语及文本的体系称为外在体系。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之间,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尽管言及文论的体系,可以并涉其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但既然文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客体,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论体系,当专指文论的内在体系;文论体系的有无问题,也应该是指其内在体系有无的问题。

  • 标签: 中国 古代 文论体系 外在体系 内在体系 文学批评史
  • 简介:知音,作为音乐生活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很早就被各类文献典籍注意到,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字记载。虽然就其广义而论,涵盖一切音乐理解现象,但就中国代音乐文化及相关文论而言,却主要指文人高士之间由乐而心的交互、印契,乐者与听者以相知故,彼此引为知音。这就是说,知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是一种有着鲜明特征与特殊意义的高文化的以文人音乐家为主要参与者的交互主体性行为,这就是知音的专指范畴。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代士人群体审美价值观及文化生活方式有着较大的意义。

  • 标签: 古代音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士人群体 知音 现象研究 交互主体
  • 简介:<正>中国是诗歌传统极为悠久的诗的国度。三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不仅创作了数以千万计至今仍有美感魅力的诗篇,而且相应地撰写了数以百计的诗论著作。这宗诗论遗产,概括了中华民族在长达三千多年历史中所积累的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经验和认识成果,显示出了中华民族高度的审美教养和审美创造力,包括着有长远理论价值的美学理论内容,且对宋元以后兴起的小说、戏剧理论,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考察中国代文论的理论价值及其在当代的作用,当然应以中国代诗论为主要考察对象,并取其精,用其宏。

  • 标签: 理论价值 诗歌创作 古代诗论 审美中心论 诗论内容 审美创造
  • 简介: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忍耐力的民族,其他国家可以忍耐几十年,他们则可以忍耐几百年。中国是不会被毁灭的,因此它经得起忍耐。"揆诸史实,罗素先生所论洵然洞达。

  • 标签: 中国 文化 古代 智慧 美德 中华民族
  • 简介:<正>(一)中唐文艺的百花齐放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它以杨炎两税法(缴纳货币)的国家财政改革为标志,实物地租替代劳役地租,世俗地主取代门阀地主,日益占居主要地位。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政权明确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一系列上层建筑的变革。皇帝不再只是少数门阀贵

  • 标签: 美学 审美趣味 颜真卿 艺术作品 北宋 魏晋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中国典舞进行了较详细的概括,分别阐述了中国典舞基训和身韵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训练目的,更重要的是介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递进关系,如果只有身韵,做出的动作会过于的水,但只练习古典舞集训身体就会僵硬,使其内涵类似于芭蕾,因此古典舞是两者兼并的产物,缺一不可的。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古典基训 身韵 结合 整体
  • 简介:<正>《江海学刊》1990年1月号发表赵宪章《中国代文论:文艺学经验方法的历史型态》一文,指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一、审美的主体性。特别注重审美主体在实践中的意义,侧重从审美主体出发接受、认识文艺现象,侧重对文艺的本质和规律作出主体性的规定。而文艺现象对于审美主体的价值关系,往往是它最感兴趣的课题。二、浑整性。它并不舍弃关于艺术现象的直观材料,虽然是理论批评,仍保留着形象体系的具体可感性。它将对象作为一个浑然整一的有机体,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把握。三、表述方式的意会性。即用直观、直感去体验、领悟,而不是“以言相传”,即不是用明晰、确定的概念进行表述。主要表现在概念与范畴的非确定性、意会性;理论学说中的意会性主张,如严羽

  • 标签: 表述方式 理论批评 形象体系 可感性 审美主体 中国古代文论
  • 简介:<正>吴文治主编的《中国代文学理论名著题解》最近已由安徽黄山书社迅速出版。本书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146部,包括文论、诗话、词话、戏曲理论、小说理论等各类著作,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主要介绍名著的基本内容,并略加分析评论,对原著作者和版本,也作了必要的介绍。参加撰稿的都是国内古代文论各方面专门研究家,全书五十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小说理论 戏曲理论 题解 古代文论 分析评论
  • 简介:2000年4月底,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性学术会议“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出版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代表们就文艺理论与当代社会文化现状、中国代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及文艺理论自身的变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是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举办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将会对我国文艺理论的战略转变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会上,本刊约请了几位富有生气的学者对“文艺学与文化研究”进行研讨和反省,以致读者。

  • 标签: 世界 文学理论研究 发展形势 中国 古典文论
  • 简介: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典诗歌的英译成为影响美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美国现代诗人对中国典诗歌的模仿。在各种模仿形式中,化取现有中国诗译文的某些句子、词语或意象入诗颇引人注目。本文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点化说"运用到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模仿中,以卡洛琳·凯瑟和雷克思罗斯的作品为例进行文本分析,并讨论了"语际点化"的理论依据。"语际点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诗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方式,也能从文化交流角度加深理解中西诗歌的兼容性和互补性。

  • 标签: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美国现代诗歌 点化
  • 简介:唐代是我国封建文明的高峰,在唐代,政治环境、社会风气、文人思想和妇女地位相较于其他朝代都有着较大的不同,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性们产生了迥异于其他朝代的婚恋观念,有了不一样的婚恋生活。本文试从《太平广记》中有关爱情的篇章谈开,探究唐代女性的婚恋生活。

  • 标签: 古代小说 唐代女性 婚恋观 太平广记
  • 简介:如同E.R.库尔提乌斯所言,“过去的文学总是活跃在现在的文学之中”,①在中国当代流行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到同为歌词的中国典诗词的“身影”。近年来,已有人对这种“身影”表示了关注,如马树春的《流行歌词辞格的均衡美及其文化阐释》、宋秋敏的《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潘一禾的《流行歌词谁主沉浮》等文,分别从修辞、意境等方面探讨了当代流行歌词对古典诗词的艺术继承问题。但是,至今尚无人探讨当代流行歌词演绎古典诗词的模式,

  • 标签: 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词 中国当代 文化阐释 继承问题 唐宋词
  • 简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欧洲的一个文化危机时代.他们一方面陶醉于工业文明的巨大进步,一方面感受着神与人的相继失落.托尔斯泰以一个先知的姿态预言了欧洲文明的失范,同时也对基督教会的教义加以否定.因为,文明在带来火车和电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伦理的沦丧;而基督教在带给人们救赎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智性的寂灭.因此,托尔斯泰在晚年的时候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拯救欧洲,并在全世界实现乐园的新学说.他在70岁之后几乎放弃了文学创作,醉心于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寻找这种新学说的依据.

  • 标签: 托尔斯泰 救赎 拯救 误读 文学创作 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