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柯愈春撰成《清人诗文集总目摘要》,著录存世的清人诗文别集约二万家,成绩远远超过前人,使人们得以探测清人诗文别集全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线索和丰富资料.

  • 标签: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序言 柯愈春 学术 研究
  • 简介:河西是承载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也是古代中国率先接受西方物质、精神文明的洗礼,融胡汉、东西文明为一体,日益开放、日益发展、日益繁荣的一个"特区"。多元性、开放性、过渡性、内聚性便是河西文化的鲜明品格。历代文人咏河西的诗词作品,便是河西历史生活、地域文化精神的生动记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篇章。《全唐诗》中边塞诗约有两千首,其中歌咏西北边塞的约占一千五百首,而涉及"河西"者分量最大。明清时期咏河西诗相对于唐边塞诗而言,又有其"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独特品格。地域文化研究是中华文化研究探原析微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工作。地域文化与文学或诗歌的关系,也是一个愈来愈受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朱瑜章老师编选《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是具有开拓精神和深远意义的工作。

  • 标签: 《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 序言
  • 简介:《商君书》,记述商鞅的思想及政治主张。商鞅本卫国公族,原名公孙鞅,亦称卫鞅。由于卫国弱小,卫鞅家道衰落便到魏国求发展,终不为用,而西入秦,为秦孝公所重用,在秦国推行变法,秦国由此强大起来。秦孝公封他商於之地,由是称为商鞅。《商君书》列为诸子法家一类,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近两千年,受到冷落,研究它的人极

  • 标签: 独尊儒术 政治主张 汉武帝 《商君书》 解诂 译本
  • 简介: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 标签: 林语堂 文化观 主体性 《浮生六记》
  • 简介:通过具体实例对《简·爱》两个不同时代的译本——李霁野与祝庆英的译本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简·爱》两个译本的语言特点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翻译作品具有不同时代的语言风格。

  • 标签: 《简·爱》 语言风格 翻译 小说 英国 文学
  • 简介:本文立足经卷译本,对多种关于央掘魔罗的佛经译本加以比较研究,寻找主人公立地成佛的思想根源,展示佛教宏阔的宇宙观、殊妙的世界观,及广大的慈悲力,突显佛教和谐和平对人类心灵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并从文献学角度对求那跋陀罗本的结局提出新的设想。

  • 标签: 指鬘 释迦牟尼 不同版本 因果 杀生 追悔
  • 简介:从直译,选词炼句和情感重铸三个角度对《简·爱》两个译本的翻译手法进行了评析。着重比较二者是如何理解原文,领悟妙处,重铸译文,再现原文风姿的,也是对钱钟书先生对“化境”的阐释的印证。

  • 标签: 语境 《简·爱》 直译 翻译手法 句子结构 译文
  • 简介:通过资中筠先生翻译的《哲学的慰藉》中的地道翻译原则与策略,分析地道翻译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资中筠先生翻译遵循的原则及风格进行尝试性分析和构建,以研究女性译者在文化关注及社会忧虑中所作出的翻译活动及其重要意义。

  • 标签: 资中筠 《哲学的慰藉》 地道翻译
  • 简介:目的论诞生于20世纪70到80年代,它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等值观。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与策略。文章以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为关照,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分析美国作家霍桑的成名作《红字》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译本的特色,从词汇、修辞和句子的翻译分析比较两位译者的决策,说明两位译者的译文都符合目的论的三原则。

  • 标签: 《红字》 目的论 译者决策
  • 简介:运用语料库方法,对济慈的颂诗《夜莺颂》的查良铮、朱维基、屠岸三个译本中的显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从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表明,由于译者的风格及其所关注的读者层次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不同,各个译本的显化处理各有侧重。整体而言,屠译本的显化程度最高。

  • 标签: 语料库 《夜莺颂》 汉译文本 显化 效果
  • 简介:翻译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却常被忽视的因素,即目标读者。接受美学理论启示译者必须认识到读者的重要作用及地位。在实现翻译目的与译文读者结合的过程中,要从读者角度出发考虑译文,并对翻译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 标签: 接受美学 读者 译者 翻译策略
  • 简介: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作及许渊冲、杨宪益、林语堂和BurtonWatson的四个英文译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一方面,利用AntConc和ICTCLAS对原作和四译本进行词汇使用分析,并从句法和语篇的角度综合考察分析原文和四译本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从语义对等、跨文化交际、美学等角度分析作者和四译者的音韵风格和意象风格。研究结果发现,从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契合的角度上看,林语堂译本的翻译质量最优。

  • 标签: 作者风格 译者风格 翻译
  • 简介: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在国内有两个比较常见的翻译版本。论文拟从俄汉对比角度,对这部小说具体语段的翻译风格、翻译方法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一种翻译会比另一个翻译更好的原因所在,可为翻译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卡拉玛佐夫兄弟》 翻译方法 翻译风格
  • 简介:密尔的《论自由》的两个中译本——马君武译《自由原理》和严复译《群己权界论》都出版于1903年,并且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但学界长期以来只关注严译本,而对马译本不够重视。本文考辨了密尔自由主义进入中国的"译前史",并讨论了这两个译本与密尔的原著的差别,进而结合清末的历史语境对"误译"进行了阐释;此外,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种刊物为例,讨论了密尔自由主义在译介之后的传播问题。这些讨论不仅梳理了《论自由》在中国的旅行轨迹,同时也在方法论上廓清了仅把"西学东渐"局限于理论演绎层面的误区,认为西方理论的译介与传播和中国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误读"正是历史对话的"症候"所在。

  • 标签: 《群己权界论》 《自由原理》 严复 马君武 自由
  • 简介: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阐释原作的过程中,势必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其翻译风格、翻译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译作。文章分别以《羊脂球》的赵少侯译本和汪阳译本为例,从词汇和句型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与发挥,以期为译者在一定限度内发挥主体性提供借鉴意义。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翻译活动 《羊脂球》
  • 简介: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 标签: 译者 主体性 《红楼梦》 文化翻译
  • 简介: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目的看作是翻译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具有读者意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目的、对译文的期待等各种因素。

  • 标签: 翻译目的论 读者意识 《呼啸山庄》
  • 简介:文章以《阿Q正传》的两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意识形态理论”、应用统计学方法从历时角度考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语境下的译者意识形态与其翻译转换策略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杨译本为异化本,拉译本为归化本,译者翻译策略受到各自民族、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译者在意识形态内容方面翻译策略与总体翻译策略相一致,但自身在分布上存在细微差异.

  • 标签: 《阿Q正传》 文化负载词 转换策略 意识形态
  • 简介: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译介状况来看,汉学家译者模式以及回归伦理的译介范式近年来在翻译界已形成共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的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以再现文化“他者”为宗旨,对翻译伦理诉求做出了相对合理的回应.现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研究个案,通过探讨译者的译介立场和翻译策略,旨在阐明译者应遵守翻译伦理的原则,寻求“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平衡,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从而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国际推广.

  • 标签: 《丰乳肥臀》 葛浩文 翻译伦理 “他者”
  • 简介:翻译批评是对翻译结果的评价。而关联理论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概念——通过重构动态的语境,使译文读者对译本进行动态的推理,并获得最佳的相似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乔伊斯作品《死者》的三个中译本中的译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关联翻译理论于文学翻译批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 标签: 关联理论 文学翻译批评 最佳相似性 《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