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开放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开放教学资源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文章从“形而上形而下”的哲学视角剖析资源形式与内涵间的关系,并从资源本身和学习者的角度分析开放教学资源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借助符号学工具,对开放教学资源的符号属性进行解构探析,阐明了解读资源符号的“三要素”,并提出了建构资源的三种表征方式:“器道表征”“印象表征”和“作品表征”,以期为建设优质开放教学资源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形而上形而下 开放教学资源 解构 建构
  • 简介:塑造英雄,离不开对崇高的理解。从美学角度看,崇高是以理智主义德性为核心的超越性情感的产物,它内含理性,但却以情感与抱负的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近年热播的几部电视连续剧,我们发现,《亮剑》中的李云龙徒有崇高英雄的表象,却被抽空了理智德性内核,因此是对传统英雄的现代式解构;《潜伏》中的余则成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受理性支配的无私无我让当代人有陌生感,因此作品成了一场关于英雄叙事的美好回忆;《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则以当代人熟悉的个人主义、情感主义方式,塑造了一个自我英雄是如何成长为崇高英雄的。因此,顺溜形象是在崇尚解构的后现代氛围中,对于宏大叙事——英雄的一次成功建构

  • 标签: 英雄 崇高 抱负 情感主义 理智主义
  • 简介:“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经常性的主题。这一主题经过了从表现其实现到揭示其破灭的演变过程。韦斯特作品的核心主题即“美国梦”,且以解掏“美国梦”为创作旨趣。

  • 标签: 韦斯特 “美国梦” 解构
  • 简介:《山上的小屋》作为残雪的代表作,无论是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在主题意象上都深深地烙上残雪的独特风格。尝试在解构主义的框架下,分别从小说中对丑陋现象的重复、在“播撒”中的互文性写作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解构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从中发现新的研究价值。

  • 标签: 重复 “播撒” 互文性 解构
  • 简介: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 标签: 海德格尔 解构 现象学 存在论历史
  • 简介:钱钟书的《围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但历来的研究者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其讽刺主题和风格上。文章以德里达所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眼光,通过对文本中的方鸿渐、唐晓芙形象进行分析。揭示出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爱情的塑造意图和解构效果,由此揭示具有理性色彩的哲理小说《围城》是如何对其自身进行自我解构的。

  • 标签: 钱钟书 围城 解构 德里达
  • 简介:媒体转型背景下,以“用户生成内容”为核心特征的参与式新闻,因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弥补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不足,赋予新闻内容产品新的活力,解构了“内容为王”、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传统的新闻生产理念,可以架设起一座通往未来新闻的桥梁。

  • 标签: 参与式新闻 现实影响 新闻生产
  • 简介:通过形式与内容、文体与思想相结合的整合性的研究,对王小波杂文的话语方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对其善用的“调侃”语言进行了详尽的解析。

  • 标签: 王小波杂文 调侃语言 话语方式
  • 简介:在《呼兰河传》的潜隐主题形态表达中,萧红以女性话语重操乡音寻找家门的隐喻方式,清唱了一首“回家”之歌.她一方面借助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力图在对自然本源的精神归返中,达到对伤痛的医治和灵魂的自救:另一方面,又挺进了生活的纵深处,通过对小城人物日常生存的书写,超越了心灵回归而趋向了精神自醒,看到了“回家”的虚幻和自赎的无望,无形中解构了“回家”。“回家”与“欲回不能”拉出的巨大张力,是萧红尴尬却无以逃遁的生存困境的哀伤表达。

  • 标签: 回家 精神回家 解构 生存困境
  • 简介: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以来,近代哲学便开始以自我为逻辑始端谋求自身的反思和建构。但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自我并非始终处于显在而无可置疑的位置,休谟就以其对观念关系以及必然性知识的瓦解否定我思实体化和人格化的存在,进而对自我予以解构。正是在休谟的启发下,康德转向先验自我的机能化探究。

  • 标签: 自我 实体 观念 休谟
  • 简介:表意汉字具有不随语音变化而变化的属性,英语则相反;汉语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在于前者具有共时态特点,而后者则是历时态。比较汉荚两种语言文字的本质特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汉字写意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忠实”标准与文学翻译本身之解构,纯属无稽。

  • 标签: 表意文字 解构 文学翻译
  • 简介:幽默是庄子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法,是其反讽和解构的精神工具,也是想象和智慧的必然性结构和必要补充。在生存论意义上,幽默是庄子抗衡悲剧化生存的方式与手段,是一种承担痛苦的微笑。由此,幽默与解构构成了庄子怀疑论美学的思想特性和重要策略之一。

  • 标签: 幽默 解构 怀疑论美学
  • 简介:《檀香刑》表面上看是一部英雄史诗,描写了主人公孙丙率领高密东北乡村民抗击德国殖民者强修铁路、对乡民施暴的故事,歌颂了他在刑场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实际上,这是一部解构英雄的作品,一部中国的《堂·吉诃德》。通过对比分析孙丙与堂·吉诃德在理想抱负、行为方式、行为原因及结果等方面的相似性,指出孙丙正是中国的堂·吉诃德,一个“反英雄”典型。作者通过刻画这个“反英雄”形象,反拨了传统小说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创作方法,解构了英雄人物的神话。

  • 标签: 莫言 《檀香刑》 孙丙 堂·吉诃德 英雄解构
  • 简介:建构游戏后,孩子们尝试将立体的作品“写生”成平面图,既能延续搭建的内容,又能在“写生”过程中感受立体与平面的关系,自我建构“写生”搭建作品的要素。建构游戏前,孩子们探索“设计”建构作品,能学习自主规划建构游戏的内容,选择游戏的材料,感受建构作品的造型美。

  • 标签: 作品 写生 设计 自主规划 平面图 游戏
  • 简介:<正>上半场姜清远:欢迎大家来参加本次《学志》研讨,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国家建构:经验与问题"。那么我想可能有一些人对这个话题可能会有些陌生,为了让大家最快地进入状态,我们先请新闻传播学院的方堃同学为我们作题为"当作为国家建构的民族主义遭遇地方民族主义"的主题发言,有请。

  • 标签: “民族主义” 基督教信仰 蒂利 工人俱乐部 民间文化 文化生活
  • 简介:我们常常看到的课堂是所有的学生面向教师,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甚至是唾沫横飞。孩子们呆坐在底下“聚精会神”地听讲。一部分程度好的孩子垄断了课堂的发言,而程度差的孩子漫慢在逃离课堂。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也许可以做到,因为他们一贯的学习习惯好,基础好,能跟上老师的快节奏,而学习程度不好的那部分学生或因为不懂,或因为没听见老师说什么而选择沉默,老师也没过多的关注到他们,即使关注到他们也只是提醒他们要认真听,而没有从根源上去帮助他们,没有拉他们一把使之融入到课堂中。

  • 标签: 课堂观察 共同体 解构 学习程度 学习习惯 学生
  • 简介:文学虚构理论真正成熟的阶段是在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论家和美学家开始更多地从作品的层面去思考文学虚构问题。他们把虚构视为作品获得文学性的根据,虚构也因此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在那种消解一切,包括文学与非文学、虚构与现实的状况下,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虚构理论的存在依据也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文学虚构一词开始失去了它独立的内涵,变得无法进行界定了,文学虚构自身因此被消解了。

  • 标签: 虚构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 简介:空间构建模式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成果之一。随着人们对语言研究从形式到意义的转变,意义在线构建成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新义的出现和流行丰富了词汇意义和表达的多样性。它的出现依赖背景知识,语境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概念整合,三者联系和作用,化解语义跳跃,产生首创层次,新义出现。

  • 标签: 空间构建模式 新义 在线意义建构 整合 语义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