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鲁迅重视野史杂说,认为所谓的正史由于受官方意识的影响,历史的真相往往被遮蔽。由于考证是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因此鲁迅在整理古籍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考辨史实,反对主观或片面的判断。鲁迅主张治史应以服务于现实为目的,并以破除旧文明、创造新社会的观念为主旨来评判历史的得失。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深厚的史学素养。

  • 标签: 鲁迅 史学观 野史 考辨 史学素养
  • 简介:读罢《温州大学学报》“中外史学交流”专栏四篇大作,观文有感,不由想起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倘用之于文明(或文化)也是这样,一个文明(或文化)能永葆青春,它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交流.观世界文明之进程,一个沉睡或休眠的文明,怎能有“天光云影”,成卓然气象.因而,文明(文化)以交流而出彩更新,史学交流尤甚,理由呢?因为史学,它是文化中的文化,文明之中枢.

  • 标签: 交流 史学 大学学报 文明 文化 云影
  • 简介:关于越南史学史与中越史学交流,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目前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研究的:一、对《安南志略》、《大越史记全书》、《岭南摭怪》等越南古籍、史著的研究;二、对越南史学中的历史观、史料学等问题的分析;三、对越南史学界歪曲历史的批评;四、对中越史学之间的关系的考察。

  • 标签: 越南 史学 历史观 中越关系
  • 简介:未来学或称预测学,是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探索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景,以及根据人类需要所作选择实现的可能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目前,不少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形成了局部的预测体系或预测学。在史学研究领域,预测学与史学的结合虽遭受质疑,但理论上的可能性、必要性表明,史学研究应当重视与预测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借鉴其研究方法,拓宽学术视野,在求真与求实的基础上就社会发展中已经或将要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预测性研究,探究"选择、控制甚至改变或创造未来的途径",使自身摆脱被边缘化的危险。

  • 标签: 预测学 社会科学 史学方法
  • 简介:20世纪末,西方史学发生了从社会史学到新文化史学的文化转向。历史研究从文化的社会史转向了社会的文化史。文化史成为史学家研究的中心,新文化史引领了史学研究的潮流。其研究范式具有底层立场、文化解释、微观视角、跨学科视野与方法、多元史料观及回归叙事史等特征,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为与历史研究有深切渊源的教育史研究,可以从教育史观的更新、研究视角的转换、问题教育史学和跨学科方法的倡导、史料的多元化以及叙事教育史书写等方面,对教育史研究史进行方法论的反思。希冀走出教育史学的“学术危机”。

  • 标签: 学术危机 教育史学 新文化史学 文化转向 方法论
  • 简介:黄道周学宗朱熹及其考亭学派,但在接受上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在史学思想方面同样如此。具体在据实直书、经世致用、经史互证等方面表现出了相同点,在治史价值、治史途径、历史哲学上表现出了不同特征,体现了其对朱子文化精义的接受。在闽台地域文化构建中,黄道周、朱熹都属于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对二者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闽台地域文化之典型特征,从而促进闽台地域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

  • 标签: 黄道周 朱熹 史学思想
  • 简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 标签: 《文心雕龙·史传》 影响 史家三长 文学
  • 简介:鲁迅在编辑活动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编辑工作也有自己较为独特的认知。鲁迅对选本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选本虽然流行,但往往是片面的,编选者大多会“误读”。鲁迅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识,深层原因在于他更为重视选本的史学价值而不仅是结集形式。鲁迅对选本史学价值的重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选本这一编辑出版方式。

  • 标签: 鲁迅 编辑活动 选本 史学价值
  • 简介:就当前众多的文学选本而言,突出地存在着各说各话的问题,十数本同一类型的文学选本所选文章各异,表明编选者在编选时受主观因素左右太多,缺少全面的眼光和对文学史意识的追求。好的年选选本应该具有史学视野,能够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做记录,进而为后人写史提供参考。当前文学年选的编选要关注选学背后的史学诉求,改变各自为政的倾向,促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 标签: 文学 年选 史学 效益
  • 简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历史教学遇到了新的困境.其中课程是为历史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培养而设的课程,笔者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的一些经验,以学期初,中,末的三个教学案例为代表总结出来.坚持确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结合--学习迁移,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模式.如何结合历史特色及历史专业教育,以生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模式,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 标签: 史学概论 教育对策 教学方法
  • 简介:20世纪末21世纪初,不少西方后现代主义历史著作已在台湾地区翻译出版,引起一些史学家高度关注.杜维运系统批判后现代主义,晚年流露出强烈的担忧乃至憎恶.汪荣祖、古伟瀛、黄进兴、孙隆基等,也论述过后现代主义史学.后现代主义影响了台湾地区史学实践,20世纪末台湾地区学者历史著作就有后现代主义倾向,到了21世纪,更多的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著作面世了,其一些历史认识确系新见.无论学界怎样评价,后现代主义治学精神、根本理念与传统学术并无二致,乘势而用,将会对台湾地区史学界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史学 台湾地区
  • 简介: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英国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迈进。从最初的传统教育史学内部反思到专业历史学家的批判,对英国教育史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大门被打开。而后,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英国社会教育史学和后现代教育史学对传统教育史学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取得突出成就。同时,英国教育史学在创建过去和现在的教育史观念连续性体系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

  • 标签: 传统教育史学 社会教育史学 后现代教育史学
  • 简介:摘要如果把高中历史的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则犹如根基。记得我在上高中时,历史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学好历史,一定得把课本看“厚”。当时不懂,当时不懂,后来方才明白书看得多了,自然就厚了。

  • 标签: 历史 几点感悟
  • 简介: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毛奇龄 清初史学 史学精神 史学风气
  • 简介:近代'新史学'以来,中国史学的叙事性传统趋于萎缩,从而弱化了历史文化的传播功能,因此,史学振兴的途径在于复兴传统的历史叙事,充分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大众文化消费产品的生产,同时应该建立旨在史学社会化的'应用史学'学科,并从学术机制上予以积极扶持.

  • 标签: 历史叙事 媒介 历史消费 大众传播
  • 简介:欧洲近代史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至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洲近代史学东传的过程中,傅斯年穿针引线,对欧洲近代史学的引介不遗余力,贡献尤著.尤其是,他对巴克尔史学的借鉴、兰克治史理念的宣扬,以及德国“种族一文化”观念的运用,不仅成为其取得重要史学成就的学术渊源,而且为转型期的中国史学创辟了一条新路径.同时,欧洲近代史学经由傅斯年输入国内,开阔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欧洲近代史学 傅斯年 巴克尔 兰克 “种族-文化”观念 中国现代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