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旅游互联网的发展使旅游者在旅游地意象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日益凸显。文章以西湖旅游地为研究对象,以西湖网络评论文本为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旅游者感知和体验到的西湖意象构成要素和情感内容,并提出旅游者体验视角下旅游地意象建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认知和体验下的西湖意象复杂多元且极具包容性,能够使不同旅游需求的旅游者获得满意的情感体验,对西湖产生强烈的情感依附和意象认同;旅游者对旅游地意象的建构伴随着旅游体验过程展开,依次经历游前想象体验,旅游过程中的凝视、互动和审美体验,以及旅游结束后的回味体验三个序时性阶段,最终形成包括认知意象、情感意象、意动意象意象认同的复杂旅游地意象系统。

  • 标签: 西湖意象 旅游体验 旅游凝视 建构 扎根理论
  • 简介:从中国的古体诗、近体诗至现代诗,意蒙一直是诗学理论的基本元素。北岛诗歌创作源于“文革”时期,碍于权力话语的束缚和压抑,诗人不能直接表达对时代的反抗意识,而又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意象便成了诗人表达思想、呈现诗歌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方式。北岛诗歌的意象既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敛和含蓄,又有西方意蒙主义诗歌的直觉思维特性,重瞬间、重潜意识,进发出超越理性思维的神性内涵。采用多种意象组合的方式,推进诗歌表达的陌生化和思维跳跃性,使北岛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标签: 意象 意象主义 发散式意象 叠加式意象 串联式意象
  • 简介:摘要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要捕捉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意蕴。本文结合陈淑端老师讲《出塞》谈谈古诗教学“捕捉意象、互文学习”从而抓意象、品意境、探意蕴。

  • 标签: 意象意境意蕴
  • 简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未做明确的区分,随意使用,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障碍。本文试图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对意象、意境的概念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辨析,并且把意境说和西方美学中的意味说做一个比较,揭示二者的相通与不同之处。

  • 标签: 意象 意境 意味 宗教
  • 简介:铜镜不仅是人们的照容器物,更是人类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其背面的纹饰、镜铭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镜又与其它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更为庞大且完整的镜文化体系。镜的价值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多的是镜与其它领域文化间的关系,如地域民俗、中国文学经典等方面,从中体现了镜文化发展、延伸并走向博大精深的过程。

  • 标签: 铜镜 镜文化意象 镜意象
  • 简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构建儿童的意象世界,其中象的形成需要教师以文本中的具体的物或事来构建,意的生成则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意假于象';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的是,文本解读常常就是以象解意的过程。意象教学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路径之一。

  • 标签: 小学语文 意象教学 文本解读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现时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流弊,提出古诗词的意象教学理论。正文先从对古诗词意象特点的分析出发,再结合意象理论提出意象教学的现实意义,最后针对具体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有效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解读能力,提升整体文化素质。

  • 标签: 意象意义教学
  • 简介:古典诗词像是一座神奇的迷宫,重峦叠嶂、奇花异草。美不胜收。怎样来开启这座迷宫呢?需要找到开启迷宫的钥匙—意象

  • 标签: 古典诗词鉴赏 意象 钥匙 迷宫
  • 简介:《诗经》中的天文意象包括三个层面:作为观念存在的宇宙之天,作为天体存在的日月星辰,作为天象存在的风雨雷电。宇宙之天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展成为独立自由的审美意象;日月星辰和风雨雷电,则呈现出从原始宗教的信仰对象和日常生活的功利对象,走向审美意象的变化历程,并且,二者分别以营构图景和渲染氛围的方式,营造了情景交融之意境。

  • 标签: 诗经 天文意象 变化历程 意境营造
  • 简介:作为词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作品中的梅意象则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按照不同阶段词人情感的变化,可以把李清照词中的梅意象分为3类:伤春思夫之情、怀夫悼夫之愁以及怀乡亡国之痛。对李清照词中的梅意象展开研究,可以加深世人对李清照词及其情感变化的了解与认识。

  • 标签: 李清照词 梅意象 女性生命体验
  • 简介:教师道德问题亟需关注的一个维度就是教师道德敏感性。教师道德敏感性是对教育的道德属性与道德目的的敏感,不仅包括对教育情境中道德元素的察觉与正确解释,还包括对非道德情境中可能的德育机会的觉察;它不仅可能预测及时的教师道德行为,也可能预测延时的教师道德行为;它不仅是对教育情境的“一次性”应激心理,还是对完整教育过程的道德价值的深切认同。

  • 标签: 道德问题 敏感性 教师 教育情境 道德行为 道德价值
  • 简介:《所罗门之歌》中“飞翔”意象-直备受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然而除了“飞翔”意象之外,作者托尼?莫里森构建了磅礴的意象体系,尤为“花”“树”为甚,这些意象揭示了女性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艰辛命运,透视出很强的女性化话语.

  • 标签: 女性
  • 简介:本文以意象造型观的美学意境及其在国画教学中的缺失为切入,结合线描的造型功能、线描的"线"与国画的"意"之间的关系以及"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把握国画教学中意象造型观构造的必要性,线描中所表现的国画造型与意象造型,进而对国画中意象线描的教学工作进行思考。

  • 标签: 国画 线描 意象造型 意象线描教学
  • 简介: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一部丰富、厚重而又有魅力的力作,作为小说里的核心意象,白鹿虽然出现次数不多,但却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意义,它不仅是民间的守护神,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作品中人物的神灵化身。对"白鹿"意象的探究实际上就是对小说深层次内涵的解析。

  • 标签: 白鹿 原型 意义 化身
  • 简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井的雏形,随着社会发展,水井的建造逐步完善,且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井意象大量出现在中古小说中,其内涵也相当丰富,"井"作为神秘的"突破时空的神秘之象"为小说创作开发了新的思维想象。井所昭示的"祸福之象"饱含着诸多哲学的、宗教的文化意义。"井"意象也传承记载了很多民间习俗。井作为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符号之一,对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古小说得重要载体之一。

  • 标签: 中古小说 井意象 文化意蕴 时空 祸福
  • 简介:摘要审美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应用广泛,它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白鹿原》中就有许多意象,如白鹿、白狼、鏊子等。“白鹿”是《白鹿原》的中心意象,作为民间传统的守护神,是作品中人物的神灵化身,具有传统民神的神兆效应,无论从创作思维还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 标签: 《白鹿原》审美意象世界
  • 简介:自姜恩乔1971年登上诗坛,“虚无”这一修饰语就一直伴随着她。姜恩乔的作品一直以独特且生动的意象塑造给诗坛带来了新的展望而获得了好评。意象不只是诗作品的一个构成要素,更是诗人表达自己想象力和诗意识的重要媒介。如果说所有诗人都有自己常用的一种元素,并将之无意识地反映在作品之中,那么姜恩乔可以被称作是“水之诗人”。她的诗作品中的水意象不仅仅体现她诗作品中心思想--虚无与死亡,也反映了生命和再生的诗意识。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姜恩乔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水意象是如何在作品中被塑造的,并进一步探索诗歌中体现的虚无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命意识。

  • 标签: 姜恩乔 水意象 虚无意识 生命意识
  • 简介: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去吧,摩西》由七个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中短篇小说组成,描绘了美国南方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森林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载体,人与森林的关系也是社会、文化的缩影。通过对小说中森林意象的解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留恋与反思。

  • 标签: 福克纳 《去吧 摩西》 森林 艾萨克
  • 简介:艺术作品对文化的历史性沉淀,是人文精神、艺术审美和科学理性的体现。中国风景油画结合了我国的山水画,通过人与自然的对话,直接将人的情感融入到油画创作过程中,寄情于自然风景,从大自然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风景油画的意象表现。

  • 标签: 中国风景油画 意象表现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