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旅游互联网的发展使旅游者在旅游地意象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日益凸显。文章以西湖旅游地为研究对象,以西湖网络评论文本为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旅游者感知和体验到的西湖意象构成要素和情感内容,并提出旅游者体验视角下旅游地意象建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认知和体验下的西湖意象复杂多元且极具包容性,能够使不同旅游需求的旅游者获得满意的情感体验,对西湖产生强烈的情感依附和意象认同;旅游者对旅游地意象的建构伴随着旅游体验过程展开,依次经历游前想象体验,旅游过程中的凝视、互动和审美体验,以及旅游结束后的回味体验三个序时性阶段,最终形成包括认知意象、情感意象、意动意象意象认同的复杂旅游地意象系统。

  • 标签: 西湖意象 旅游体验 旅游凝视 建构 扎根理论
  • 简介:从中国的古体诗、近体诗至现代诗,意蒙一直是诗学理论的基本元素。北岛诗歌创作源于“文革”时期,碍于权力话语的束缚和压抑,诗人不能直接表达对时代的反抗意识,而又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意象便成了诗人表达思想、呈现诗歌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方式。北岛诗歌的意象既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敛和含蓄,又有西方意蒙主义诗歌的直觉思维特性,重瞬间、重潜意识,进发出超越理性思维的神性内涵。采用多种意象组合的方式,推进诗歌表达的陌生化和思维跳跃性,使北岛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标签: 意象 意象主义 发散式意象 叠加式意象 串联式意象
  • 简介:摘要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要捕捉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意蕴。本文结合陈淑端老师讲《出塞》谈谈古诗教学“捕捉意象、互文学习”从而抓意象、品意境、探意蕴。

  • 标签: 意象意境意蕴
  • 简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未做明确的区分,随意使用,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障碍。本文试图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对意象、意境的概念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辨析,并且把意境说和西方美学中的意味说做一个比较,揭示二者的相通与不同之处。

  • 标签: 意象 意境 意味 宗教
  • 简介:铜镜不仅是人们的照容器物,更是人类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其背面的纹饰、镜铭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镜又与其它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更为庞大且完整的镜文化体系。镜的价值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多的是镜与其它领域文化间的关系,如地域民俗、中国文学经典等方面,从中体现了镜文化发展、延伸并走向博大精深的过程。

  • 标签: 铜镜 镜文化意象 镜意象
  • 简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构建儿童的意象世界,其中象的形成需要教师以文本中的具体的物或事来构建,意的生成则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意假于象';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的是,文本解读常常就是以象解意的过程。意象教学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路径之一。

  • 标签: 小学语文 意象教学 文本解读
  • 简介:一、通读感知故事内容讲故事是为了让听众明白事理,通达人情,感受环境下的人、事、物的变化。同时,为了激发听众的阅读和参与积极性,需要动用讲故事人的声音、节奏、表情、神态等,调动特定情境下的听众的经验和身心参与。维罗妮卡·鲍克的绘本《小种子》从小种子秋天的落地开始,将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整个过程描述出来,通读绘本后,了解到

  • 标签: 感性阅读 理性引导 里理性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现时高中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流弊,提出古诗词的意象教学理论。正文先从对古诗词意象特点的分析出发,再结合意象理论提出意象教学的现实意义,最后针对具体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有效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解读能力,提升整体文化素质。

  • 标签: 意象意义教学
  • 简介:古典诗词像是一座神奇的迷宫,重峦叠嶂、奇花异草。美不胜收。怎样来开启这座迷宫呢?需要找到开启迷宫的钥匙—意象

  • 标签: 古典诗词鉴赏 意象 钥匙 迷宫
  • 简介:摘要在两宋时期,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她卓然于诸大家之外,自成一体,其所创造的易安体更是中国文坛一朵耀眼的奇葩,为后人所敬仰。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散佚,存词约五十八首,其中对“酒”着笔甚多,与酒和醉相关的约有二十八首。本文试以李清照的涉酒词为切入点,着重分析酒意象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解读一代女词人作品中不一样的酒韵。

  • 标签: 李清照 酒意象
  • 简介:宫崎骏作为日本动漫产业领军式人物,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魅力。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所选择的独特动漫意象有很大的关联。他以独特的动画意象诠释着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对世界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全宇宙生命的探索。他赋予天空的不仅是蓝色,更是一种对自由的向往;他赋予森林的不仅是绿色,更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他赋予女性的不仅是纯真,更是对女性主义的一种诠释。论文选取了宫崎骏动漫电影中的几种意象进行分析,探讨意象所揭示的内蕴及寄于其中的宫崎骏的人生观,世界观。

  • 标签: 宫崎骏 女性主义 森林 飞行 战争 意象
  • 简介:《诗经》中的天文意象包括三个层面:作为观念存在的宇宙之天,作为天体存在的日月星辰,作为天象存在的风雨雷电。宇宙之天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展成为独立自由的审美意象;日月星辰和风雨雷电,则呈现出从原始宗教的信仰对象和日常生活的功利对象,走向审美意象的变化历程,并且,二者分别以营构图景和渲染氛围的方式,营造了情景交融之意境。

  • 标签: 诗经 天文意象 变化历程 意境营造
  • 简介:荡秋千是大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唐诗中较早对这一活动作了描述。仔细阅读《全唐诗》中与"秋千"相关的诗作,发现秋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女子的身影;它在诗人笔下由实物转化为指代意象,感情色彩也出现了向悲情性转化的倾向。《全唐诗》中的"秋千"意象出现以上特点是有着主客观原因的。

  • 标签: 秋千意象 女性 感情色彩
  • 简介:作为词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作品中的梅意象则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按照不同阶段词人情感的变化,可以把李清照词中的梅意象分为3类:伤春思夫之情、怀夫悼夫之愁以及怀乡亡国之痛。对李清照词中的梅意象展开研究,可以加深世人对李清照词及其情感变化的了解与认识。

  • 标签: 李清照词 梅意象 女性生命体验
  • 简介:意象在《诗经》弃妇诗中有两类,一类是比兴之水及其相关的意象,一类是情景交融的水意象。这些水意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水的柔弱象征女子的柔弱,水的清浊象征品德的好坏,水的阻隔象征爱情的被弃,这些审美意蕴丰富了弃妇诗的内涵。

  • 标签: 《诗经》 弃妇诗 水意象 审美意蕴
  • 简介:教师道德问题亟需关注的一个维度就是教师道德敏感性。教师道德敏感性是对教育的道德属性与道德目的的敏感,不仅包括对教育情境中道德元素的察觉与正确解释,还包括对非道德情境中可能的德育机会的觉察;它不仅可能预测及时的教师道德行为,也可能预测延时的教师道德行为;它不仅是对教育情境的“一次性”应激心理,还是对完整教育过程的道德价值的深切认同。

  • 标签: 道德问题 敏感性 教师 教育情境 道德行为 道德价值
  • 简介:《所罗门之歌》中“飞翔”意象-直备受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然而除了“飞翔”意象之外,作者托尼?莫里森构建了磅礴的意象体系,尤为“花”“树”为甚,这些意象揭示了女性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艰辛命运,透视出很强的女性化话语.

  • 标签: 女性
  • 简介:"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它是一个神性诗意的世界,作家用诗化的语言描绘湘西独特的风土民情,呈现神性光辉,在神话与梦幻、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中完成对边城的诗意构建。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文学前辈提供的浪漫乡土叙事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推崇自然人性,追求优美的牧歌情调和诗化的审美意境,建构了一个引人神往的乡土世界。

  • 标签: 沈从文 边城 浪漫抒情 乡土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