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别出心裁的叙述方式和充满魅力的语言书写了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困境、美国黑人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反抗、美国黑人对本族文化的坚守,以及两种文化的融合。本文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混杂性等术语分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身份困境以及重建之路。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托妮·莫里森 文化身份
  • 简介:老舍的小说是半殖民中国文学书写的典范,他一方面洞悉了西方的武力和文化合力的双重殖民策略,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殖民书写;另一方面,他还对受殖者在反抗殖民者时极易陷入的自我中心化和自我殖民化的陷阱进行了深刻反思。因为具备了这种双重眼光,老舍的创作才得以超越了双重桎梏,并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划深具启发意义。

  • 标签: 老舍小说 半殖民语境 双重殖民 解殖民 自我中心化 自我殖民
  • 简介:新航路开辟以后,贸易不断发展,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贸易中心,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西欧国家开始大肆地进行殖民扩张和经济掠夺。

  • 标签: 世界市场 贸易中心 西欧国家 商品种类 大西洋 经济
  • 简介:一条主线贯穿全书。辨识左右我们思维和决定我们行动的假设—查验假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程度—从多个角度审视我们的观念和决定—在以上三步的基础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十章内容循序展开。第一章以假设为核心定义批判性思维,区分范式型、规范型和因果型三种类型假设,阐释“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章提出批判性思维是由哲学与逻辑学、自然科学的假说演绎法、实用主义、心理分析和批判理论五大思想渊源融汇而成的思维工具,极富创新,挖掘与评估“为什么”的问题,对于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学科教学意义重大。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教与学 可靠性程度 假说演绎法 自然科学 实用主义
  • 简介:伪满洲国是日本武力占领东北后建立的殖民政权.在中国东北沦陷的十四年中,伪满洲国为日本关东军控制中国东北,实现日本的殖民统治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为了塑造这一侵略媒介,日本通过了一系列针对于占领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独立国”方案,并通过建立伪地方政权、成立中央政务委员会、建立伪满洲国等步骤,一步步地建立起一套专为其殖民统治服务的傀儡政权,突出体现在其政权建制同日本天皇制的“高仿性”、日本势力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等方面.日本通过伪满洲国殖民化的政权建制,以“总务厅中心主义”为基点,以一种“内部指导”的形式“低调地”控制着伪满洲国的实际大权,彻底地将伪满洲国乃至中国东北纳入了日本帝国的殖民体系.

  • 标签: 伪满洲国 政权建制 殖民统治 关东军
  • 简介:传统资本主义批判以马克思与韦伯为主流,桑巴特相对弱势和边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生产转入消费阶段,桑巴特从奢侈消费批判资本主义的视角重新受到重视,并在现代思想中形成了四种理解奢侈的思想范式。德国学者伯麦立足于批判理论传统,认为资本主义已进入了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其特征在于私人领域经济化,关注的重点是消费或者说生产的展示,产生了一个名为审美价值的新价值维度。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积极诉诸传统资源,在价值层面上不断地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的特点。这启发我们反思社会主义也应该从传统资源中寻找支撑,实现自身的价值建构。

  • 标签: 审美资本主义 审美价值 批判理论 社会主义
  • 简介: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存在着执着于个人有限的经验,进而遮蔽事情的整全,或者对自身之外的有限经验痴迷与崇拜,从而视局部经验为普遍真知,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经验主义现象。教育经验主义现象就其表征来说,主要有人们对局部经验的趋之若鹜、对教育理论的简单轻视和对方法、技术的情感偏执;教育经验主义现象的根源,主要在于教育经验对教育实践者具有亲和力,而教育理论又过度学术化,说到底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运行着不同的逻辑。教育经验主义现象显然阻碍了教育实践境界的提升,对教育研究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为了消解这一现象,教育研究者需要揭示教育经验的局限,自觉改变教育研究的形象,并探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种逻辑的会通。

  • 标签: 教育经验主义 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 简介:培养学生阅读批判能力有助于学生阅读品质的提升.教师可以从营造批判氛围、阅读与生活结合以及组织辩论等途径入手,对学生进行阅读批判能力的培养,进而真正达到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 标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批判能力
  • 简介:《极花》的现实型题材蕴含着深广的批判,但深沉的生命关怀,使故事中的批判性柔化。其思考触及的根本性问题仍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作为一个动态的进程,现代化在诸多层面上是并不同步的,还伴随着人道主义的危机、传统文化和价值规范的当下命运问题,这些都是社会乱象和社会悲剧诞生的原因。贾平凹以巨大的同情和悲悯,思考这个大转型时代诸多的悲剧性状况,颇为迷惘与无奈。故此,《极花》只是一部重在社会问题呈现的小说。

  • 标签: 《极花》 批判 现代化 人道主义危机 生命关怀
  • 简介:父母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发展批判性思维。1.稍等一下。让孩子用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孩子去尝试一个任务,制造一个有效回应是至关重要的,但不一定容易做到。在孩子思考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默默地数到60,再让孩子开口给出自己的意见。这给了孩子一个机会去反思或者完善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她最初的直觉反应来回应。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日常生活 孩子 家长 反应
  • 简介: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在其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中写道,他24岁加入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小组,参与秘密研制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每天费曼都在紧张地研究、阅读,研究、阅读。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精神发育 “曼哈顿计划” 履历 教师 再生
  • 简介: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批判体系: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宗教批判、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代表的政治批判以及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的经济批判。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的批判目的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旧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 标签: 马克思早期 批判思想 逻辑轨迹
  • 简介:“局部变式对比”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有指向性地将课文中的词、句子或段落等局部内容,与根据教学需要在形式或内容方面有改写和更换过的内容对比,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文本的教学方法。

  • 标签: 阅读教学 对比 变式 批判 教学需要 教学方法
  • 简介:面对论述类文章,学生“读不懂”“不理解”“不会写”的背后,隐藏的是思维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论述文写作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开阔眼界,通过经验建立自己的常识体系,建立自己的参照思维体系。

  • 标签: 论述文写作 批判性思维 写作教学
  • 简介:九年级世界历史中,“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专题的主要考点有: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殖民扩张、美国独立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巴分治、埃及独立、“非洲独立年”、纳米比亚独立、古巴独立、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等.下面笔者以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为例,对本专题中易错的考点进行解读.

  • 标签: 民族解放运动 殖民扩张 考点 专题 解读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简介:汪卫东试图建构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内在逻辑系统,他以"自欺欺人"置换"私欲中心",作为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逻辑基点。从方法论上看,"私欲中心"与"自欺欺人"明显可构成"家族类似"的思想矩阵,不必定于一,共存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 标签: 鲁迅 国民性批判 私欲 自欺
  • 简介:马克思对待道德的态度貌似矛盾,他一方面猛烈地抨击现代道德,并视其为一种虚假意识;另一方面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却诉诸了大量的道德判断。通过考察伦理思想史,我们发现,"道德"一词最初是在西方文化演进的过程作为"伦理"一词的互译词而具有与"伦理"一词相同的蕴涵。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变迁,"道德"一词逐渐脱离了奠基于美德的"伦理"之蕴涵,由古希腊时期的"伦常"向现代的"法则"流变。马克思之所以批判道德并加以拒斥,是因为作为"法则"的道德在现代社会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并着眼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充分揭示了其伦理旨趣,即从"现代道德"回归"古代伦理",通过创造一个理想的居留空间,使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并实现作为人之现实本质的美德。

  • 标签: 马克思 道德 伦理 美德 意识形态
  • 简介:我国在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时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5)的界定,“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个体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核心素养不是各学科领域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认知能力”,而是个体在应对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时的综合性品质.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培养 课程改革理念 认知能力
  • 简介: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思维批判性体现着更高的层次。教师要在问题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反思、梳理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标签: 小学数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 简介:罗蒂主张彻底的偶然论,不承认任何必然和普遍的东西,认为偶然是创造的前提,是自由与民主社会的根据。然而偶然的逻辑会导致偶然的自身解构。如果一切都是偶然的,偶然性就成为必然,偶然就对自身进行了否定。不存在一般的偶然,每一个偶然都是特殊的,偶然论者之间也相互不同,因而不能用“我们”来进行称谓。偶然是无方向的,有方向便不是偶然,所以不能用“越来越”这样的词语。若将偶然的逻辑贯穿到底,则只能说,偶然是否导向创造、自由民主社会,是不确定的,也可能可能也可能不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偶然论。突变不能等同于偶然,因为突变并非无约束,而是受突变域制约,突变不会向着任意方向,事物的变化有多种可能,但不会是任意的可能。不能一般地断言一切都是偶然的或必然的,不存在贯穿始终的一个偶然,而是有的必然、有的偶然。偶然与必然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判断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视角。

  • 标签: 偶然 必然 突变 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