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扭转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措施,分析睾丸扭转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年龄10~58岁,中位年龄15岁;左侧56例,右侧29例;冬季发病32例,春季21例,夏季16例,秋季16例;主诉阴囊疼痛83例,伴放射痛28例,烦躁、出冷汗15例,恶心、呕吐6例,发热7例。院外首诊为睾丸扭转34例,首诊为炎症或外伤等51例。有详细记录的鞘内睾丸扭转患者38例,其中由外侧向中线扭转25例(左侧14例,右侧11例);由中线向外侧扭转13例(左侧11例,右侧2例)。结果行睾丸复位固定术30例,睾丸切除术50例,手法复位2例,自行复位1例,拒绝治疗2例。50例睾丸切除,33例睾丸保留,其中起病6 h内就诊7例,行睾丸复位固定术5例,手法复位1例,自行复位1例,失访1例,6例睾丸无萎缩。总体睾丸器官切除和功能丧失率达81.1%(60/74)。结论睾丸扭转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左侧多见,冬春季多发,主诉以阴囊疼痛为主(居多),多伴恶心呕吐、放射痛,易误诊。睾丸扭转方向不全是由外侧向中线扭转,不推荐手法复位。起病6 h内早期手术复位多能挽救睾丸。睾丸扭转后总体睾丸器官切除和功能丧失率高。

  • 标签: 精索扭转 睾丸固定术 手法复位
  • 作者: 张安安 汤静燕 徐敏 方拥军 闫杰 高举 袁晓军 李府 鞠秀丽 刘炜 吴晓娟 孙立荣 江莲 张文林 储金华 卢贤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普外科 200127,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 210008,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 300020,四川大学附属华西第二医院血液肿瘤科,成都61004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新华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 200092,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济南 25002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济南 250012,河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郑州 45001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外科,武汉 43003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266555,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中国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CCG)肾母细胞瘤(WT)-2015方案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在CCCG-WT-2009方案基础上修正建立WT-2015方案。总结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14家协作组成员单位明确诊断的288例初发肾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儿童肾肿瘤的发病年龄、病理亚型分布、分期、疗效及预后因素。生存曲线应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法。结果288例肾肿瘤中WT 261例,其中良好组织学型(FH)WT 254例, 占97.3%,间变型(UFH)WT 7例,占2.7%。FHWT、UFHWT 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8.9±2.1)%、(80.0±17.9)%,优于WT-2009方案的81.2%、71.7%。Ⅲ、Ⅳ期FHWT有放疗指征者96例,其中76例实施放疗,20例因未放疗升至M方案化疗(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更生霉素、长春新碱、阿霉素),放疗与未放疗患儿3年EFS分别为(84.7±4.3)%及(84.7±8.1)%,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15,P=0.902)。肾肉瘤包括肾透明细胞肉瘤 22例和肾横纹肌样瘤 5 例。3年EFS分别为(94.4±5.4)%及(20.0±17.9)%。将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期、手术中破溃否、治疗结束是否达到完全缓解(CR)、放疗否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病理类型(χ²=44.329,P<0.01)和治疗结束时是否达到CR(χ²=49.459,P<0.01)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CCCG-WT-2015方案与WT-2009方案相比,预后改善,可扩大协作组对象应用本方案。

  • 标签: 肾肿瘤 儿童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且术后容易发生转移,转移可分为局部转移及远处转移,但发生在术后5年以上的多次寡转移临床较少见。本文介绍1例直肠癌术后5年的多发寡转移病例,就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寡转移,直肠癌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评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程度及治疗效果,传统上以功能性指标——听力阈值为主。近年来,来自患者角度的主观评定结局愈加受到重视。为评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已有学者开发了若干种量表。目前唯一国际认可的汉化版慢性中耳炎专用量表仅有慢性耳病调查,且存在不足之处。故本文对目前该领域可用的量表及其研究发现进行综述,旨在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系统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皮肤窦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并手术的56例皮肤窦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为初发患儿,9例为复发患儿。56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岁(1个月至11岁)。其中皮肤窦道位于后枕部2例,颈椎平面1例,胸椎平面7例,腰椎平面26例及骶尾椎平面20例。术前观察病变区皮肤、行头颅或脊椎MRI检查。47例初发患儿行皮肤窦道切除术,所有患儿中合并脊髓或颅内病变的患儿行病变切除术,合并拴系的患儿均行脊髓拴系松解手术治疗。采用术前、术后对照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随访患儿的神经功能和影像学变化。结果56例患儿的病变区皮肤均存在"针眼样孔"。43例术前MRI提示硬膜内存在病变;另13例首次手术前MRI未提示硬膜内病变,其中9例在后期手术中发现硬膜内皮样或表皮样囊肿。92.9%(52/56)的患儿有皮肤窦道合并硬膜内皮样囊肿(33例)或表皮样囊肿(19例)。56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2个月至12年)。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6例患儿中,16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痊愈4例,改善9例,无变化3例;另30例术前无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神经功能亦正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0例患儿,术前均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后8例改善,2例恶化。结论发现患儿后枕部、脊柱中线区域有"针眼样孔",应联合MRI检查明确皮肤窦道,尽早行手术治疗;对于MRI未提示硬膜内病变的患儿,手术时仍应行硬膜内探查。

  • 标签: 椎管闭合不全 神经外科手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皮肤窦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儿童霍奇金淋巴瘤方案(HL-2013)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HL)的效果,并分析影响HL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个儿童血液肿瘤诊疗中心在2011年8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年龄≤18岁的145例初治HL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HL,予以HL-2013方案治疗。总结患儿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根据临床因素对患儿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 检验。结果145例患儿中男115例,女30例;诊断年龄7.9(5.8,10.6)岁;疾病原发部位以颈部淋巴结肿大(114例,78.6%)最常见;57例(39.3%)患儿伴有巨大肿块;病理分型以混合细胞型(93例,64.1%)最常见;Ann Arbor分期:Ⅰ期9例,Ⅱ期62例,Ⅲ期45例,Ⅳ期29例;危险度分组:低危组14例,中危组76例,高危组55例。68例(46.9%)患儿2个疗程化疗后获完全缓解(早期完全缓解);一线治疗结束后完全缓解率达93.8%(136/145);22例(15.2%)患儿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随访结局:存活125例,死亡6例,失访14例。123例患儿处于持续缓解状态,随访时间55(40,76)个月。145例患儿5年总生存率(OS)为(95.3±1.9)%,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84.2±3.0)%。Ⅲ~Ⅳ期患儿的5年OS及EFS均低于Ⅰ~Ⅱ期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58,均P<0.05);高危组的5年OS及EFS均低于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3、7.79,均P<0.05)。早期完全缓解组(68例)和早期未完全缓解组(77例)的5年OS分别为100.0%和(90.9±3.6)%,5年EFS分别为(93.8±3.0)% 和(75.8±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7、8.78,均P<0.05)。结论HL-2013方案治疗儿童HL总体效果良好,但高危组及早期未获得完全缓解的患儿容易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Ⅲ~Ⅳ期、早期未完全缓解是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淋巴瘤 儿童 多中心研究 预后
  • 简介:摘要侏儒症患者罹患前列腺癌在国内外少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体检发现PSA升高4年余入院,由于患者患有侏儒症,肛门狭小,无法容纳经直肠超声探头,且高度怀疑前列腺癌,遂未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结合病史、PSA水平及术前MRI和PSMA-PET/CT检查后临床诊断为器官局限性前列腺癌,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3+5分,切缘均阴性,盆腔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随访14个月无生化复发。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侏儒症 活组织检查,针吸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诊治的现状、诊治指南实际推行的情况以及基层医生对内异症继续教育的需求。方法本调查采取现况调查的研究设计,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微信问卷对妇科医生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进行网络调查,参与者无偿自愿参与。在问卷网络平台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问卷包含41个问题,分为7个部分,内容涉及参与者的一般情况,其所在医院内异症专科门诊的开展情况,参与者内异症的接诊量、手术量及手术种类构成情况,参与者对诊治指南的了解情况,知识更新情况,其临床实践中诊治指南的推行情况,参与者对自身问题的总结及对学术机构的要求。问卷的所有问题都完成者判为有效问卷。结果本调查共收到1 494份有效问卷,参与者来自全国15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参与者中60.17%(899/1 494)来自三级医院,32.60%(487/1 494)来自二级甲等医院。仅9.97%(149/1 494)的参与者所在医院开设了内异症专科门诊。70.35%(1 051/1 494)的参与者表示阅读过2015年发布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5.03%(374/1 494)的参与者表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了美国生殖医学学会(ASRM)分期,仅18.74%(280/1 494)的参与者表示在内异症不孕的手术中常规进行了内异症生育指数(EFI)评分。45.18%(675/1 494)的参与者表示在最近的6个月中没有参加过内异症诊治指南相关的学术活动。64.46%(963/1 494)的参与者认为自己的“诊疗实践有待规范”,87.15%(1 302/1 494)的参与者希望组织更多的内异症诊治指南的巡讲。结论目前我国的内异症诊治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提高,但内异症专科门诊尚未普遍开展,诊治指南的推行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进一步推行诊治指南,组织更多的诊治指南的巡讲是目前广大基层医生对学术机构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抽样研究 调查和问卷 诊疗准则(主题)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长期存活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70岁。2009年10月因排尿困难伴下腹部疼痛1个月入院。血tPSA>1 000 ng/ml。骨扫描检查示骨转移。前列腺穿刺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4=8分。临床分期T4N0M1b期。患者接受去势+比卡鲁胺50 mg治疗4年后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原方案继续维持到第5年至症状进展,分别于2015年1月调整为去势+比卡鲁胺加量至150mg、2015年8月更换抗雄药物(氟他胺250 mg)及2016年2月撤除抗雄药物等方案,疗效均维持较短时间,PSA持续上升,症状无缓解,且tPSA持续进展到>1 000 ng/ml。2017年4月改用醋酸阿比特龙治疗,经过近1个月PSA闪烁后,症状持续缓解。2017年5月tPSA开始降低,2017年8月tPSA<0.01 ng/ml,骨痛明显缓解,生活可自理。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传统CAB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维持数年无PSA进展和无症状进展,当疾病进展后抗雄加量、更换抗雄药物、撤除抗雄药物等方案的效果维持时间短,而新型内分泌治疗仍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转移性 阿比特龙 多模式治疗 长期存活
  • 简介:摘要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6例单纯角回动脉破裂致急性硬膜下出血的老年患者。6例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1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其余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2例格拉斯哥预后评级为Ⅳ级,3例为Ⅴ级。该类患者早期及时行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可取得较好疗效。手术可采用侧卧位、取顶结节处骨瓣,清除血肿后根据术前头颅CT显示的中线偏移程度和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回纳骨瓣或行扩大去骨瓣减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北省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及治疗现状。方法采用网络数据库形式收集2019年湖北省15个市(州)62家医院7 47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4 749例,女性2 725例,中位年龄62岁(范围:17~96岁)。根据患者入院第1次和术后第1天的血红蛋白值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术前和术后贫血,90~<120 g/L(男性)或90~<110 g/L(女性)为轻度贫血,60~<90 g/L为中度贫血,<60 g/L为重度贫血。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全部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38.60%(2 885/7 474),术后贫血发生率为61.40%(4 589/7 474)。术前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为26.86%(775/2 885),术后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为14.93%(685/4 589)。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医院术前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6.12%(649/2 485)、32.32%(85/263)、29.93%(41/137),术后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分别为14.61%(592/4 052)、22.05%(73/331)、9.71%(20/206)。术前贫血组患者术中输血比例[16.74%(483/2 885)比3.05%(140/4 589),χ²=434.555,P<0.01]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78%(513/2 885)比14.08%(646/4 589),χ²=18.553,P<0.01]高于非贫血组,术前贫血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于非贫血组[(14.1±7.3)d比(13.3±6.2)d,t=5.202,P<0.01]。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较高,术前贫血可增加患者术中输血需求并影响短期预后。目前湖北省胃肠外科医师的围手术期贫血规范化治疗理念有待提高。

  • 标签: 胃肠肿瘤 贫血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0—2017年中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单病种回顾性登记队列研究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理念,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胆囊癌研究小组(CRGGC)建立的中国胆囊癌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资料数据库中42家医院收治的6 15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病例来源情况。(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3)诊断情况。(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随访数据由CRGGC对各协作中心的临床随访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主要结局指标为手术治疗患者手术之日或未手术患者确诊之日起,至结局事件发生或随访截至时间的总体生存时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强迫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将P<0.1的因素引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后退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病例来源情况:42家医院中,三级甲等医院35家,三级乙等医院7家;胆囊癌收治高流量医院16家,非高流量医院26家。42家医院地域分布:中部地区9家,东北地区5家,东部地区22家,西部地区6家。6 159例患者地域分布:2 154例(34.973%)来自中部地区,705例(11.447%)来自东北地区,1 969例(31.969%)来自东部地区,1 331例(21.611%)来自西部地区。6 159例患者总体院均诊断与治疗数为(18.3±4.5)例/年;其中4 974例(80.760%)来源于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38.8±8.9)例/年;1 185例(19.240%)来源于非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5.7±1.9)例/年。(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6 159例患者确诊年龄为64(56,71)岁;其中男性2 247例(36.483%),确诊年龄为64(58,71)岁;女性3 912例(63.517%),确诊年龄为63(55,71)岁。性别比例为女性:男性=1.74∶1。3 886例(63.095%)患者确诊年龄为56~75岁。不同性别患者确诊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9,P<0.001)。(3)诊断情况: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503例(40.640%),初步诊断非胆囊癌3 656例(59.360%)。未手术患者2 110例(34.259%),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00例(9.479%),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910例(90.521%)。手术患者4 049例(65.741%),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303例(56.878%),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746例(43.122%)[术中诊断为胆囊癌774例(19.116%)、术后诊断为胆囊癌972例(24.006%)]。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前行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别为2 521例(40.932%)、2 335例(37.912%)、1 114例(18.087%),行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检测分别为3 259例(52.914%)、3 172例(51.502%)、4 016例(65.205%)。同一例患者可行多种检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MRI检查,初步诊断前CEA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25检测均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45、1.98,0.69,0.68,2.43,0.41,1.63,0.41,0.39,0.42,95%可信区间为1.21~1.74、1.64~2.40,0.59~0.80,0.60~0.78,2.19~2.70,0.37~0.45,1.43~1.86,0.37~0.45,0.35~0.43,0.38~0.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性别,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6、1.42,0.89,0.67,1.85,1.56,1.57,0.39,95%可信区间为1.13~1.64、1.16~1.73,0.79~0.99,0.57~0.78,1.60~2.14,1.38~1.77,1.38~1.79,0.35~0.43,P<0.05)。(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2 447例(60.435%)分期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分别为85例(3.474%)、201例(8.214%)、71例(2.902%)、890例(36.371%)、382例(15.611%)、33例(1.348%)、785例(32.080%)。2 44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75个月(95%可信区间为52.78~58.35),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46个月(95%可信区间为21.23~25.71)。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12.47,P<0.001)。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可切除性肿瘤2 988例(73.796%),不可切除性肿瘤177例(4.371%),可切除性无法评估884例(21.833%)。2 988例可切除性肿瘤患者中,根治性切除2 036例(68.139%),非根治性切除504例(16.867%),手术根治性无法评估448例(14.994%)。2 447例分期和随访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患者中,不可切除性肿瘤53例(2.166%),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300例(12.260%),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1 441例(58.888%),无法评估653例(26.686%)。733例未手术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未手术、不可切除性肿瘤手术治疗、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1.04,P<0.001)。(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6 159例患者中,541例(8.784%)行术后辅助化疗和晚期化疗,76例(1.234%)行放疗。1 170例进展期(Ⅲa期及以上)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26例(10.76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 044例(89.23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3,P=0.629)。658例Ⅲa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6例(10.030%),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592例(89.970%),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5,P=0.817)。512例≥Ⅲb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0例(11.71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452例(88.28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50,P=0.220)。结论我国胆囊癌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超过半数确诊年龄为56~75岁。初步诊断前行超声和CT检查、血清CA19-9检测是初步诊断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可改进治疗决策、改善患者预后。我国胆囊癌辅助化疗尚不规范且比例较低。

  • 标签: 胆道肿瘤 术前诊断 外科治疗 辅助治疗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4例婴幼儿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诊疗经验。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年龄为9~34个月。肿瘤均为颅内巨大占位,最大径>5 cm;其中位于小脑幕上左侧颞岛叶1例,小脑幕下3例。肿瘤全切除3例,活组织检查术1例,术后均经病理确诊。4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术后化疗1例,该患者目前仍存活但肿瘤复发;余3例拒绝化疗,于术后3~4个月死亡。婴幼儿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是相对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总体预后很差,手术加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腺结核是胰腺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较为罕见,胰腺结核占全身粟粒性结核不足5%,该病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由于临床医师对胰腺结核认识不足,使得该病易被误诊为胰腺癌,曾有胰腺结核误诊为胰腺癌进而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报道,在临床中多数胰腺结核病例在术中或术后病理才最终被确诊。近年来,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升高,有关胰腺结核的报道也有所增加。因此,本研究将近年胰腺结核相关国内外文献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于胰腺结核的了解与认识。

  • 标签: 结核 胰腺 胰腺肿瘤 综述 治疗学 诊断 病理学 数据库,文献型
  • 作者: 田新平 李梦涛 曾小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青年女性高发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复杂,异质性强,易导致如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损害,是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据估测,我国现有SLE患者约100万,与国际相比,我国SLE患者具有脏器受累多、病情重者多、发生合并症者多的特点。但我国风湿免疫科学科建设起步晚,发展与分布极不均衡,造成我国从事风湿免疫病专科的专业人员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不能满足广大SLE患者的需求,此外,我国基层医务工作者对SLE的认知度低,对SLE的诊治规范性差,加之我国目前尚缺乏科学的慢病管理体系,对SLE患者的管理与疾病监测不足,再加上我国SLE患者对疾病认知严重不足,治疗依从性差,造成我国SLE患者的诊治延误多。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成立了“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建立了全国三级联动的医联体联盟,开展了“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学科建设项目,颁布了我国SLE诊治指南。近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相关文件,以及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我国风湿免疫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必将使我国SLE的研究与诊治水平大幅提高,造福更多的SLE患者。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指南 学科建设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外治疗食管裂孔疝(HH)的方法多种多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各有不同,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可分为:药物治疗、外科治疗、腹腔镜治疗及内镜下治疗四大类。诊断价值较大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及食道高分辨率测压。本文对HH诊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裂孔疝 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