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气道表面衬液(ASL)是呼吸系统对吸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气道微环境稳态主要体现在ASL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ASL的酸碱度、离子强度、渗透压、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含量的正常状态对发挥气道正常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及抗菌效应至关重要。当气道表面环境稳态被破坏,呼吸道局部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是导致肺部感染发生、慢性感染迁延不愈、反复病情加重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 作者: 李益行 张勇 吉琳 吝怡 樊茜 刘培楠 赵旭燕 武洋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自行研发设计的腔镜磁锚定装置辅助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的可行性。方法以6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全身麻醉后实施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以磁锚定装置来替代肺钳,完成肺叶的牵拉暴露。记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者对磁锚定牵拉装置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的评价。结果6只Beagle犬在磁锚定装置的辅助下,成功完成了肺楔形切除,术中借助磁锚定装置可完全替代肺钳的暴露功能,有效消除了术中单孔胸腔镜操作时器械之间的"筷子效应"。磁锚定装置能够为手术提供足够的牵拉力,术野暴露清晰。术中未出现组织损伤、锚定抓钳滑脱等现象。手术时间(22.67±3.25)min(18~26 min),术中出血量均小于10 ml。术后实验动物存活良好。结论磁锚定装置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安全有效,可消除操作器械间的相互干扰,具备临床应用潜力。

  • 标签: 磁锚定技术 胸腔镜 肺楔形切除 磁外科 比格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肌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程度。

  • 标签: 长期卧床 脑卒中 盆底肌肌力 表面肌电
  • 简介:摘要氧化锆材料颜色与人天然牙较接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制作口腔种植体的一种较理想的材料。为提高氧化锆种植体的成骨性能,各种表面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可主要分为两大类:非涂层法和涂层法,而不同的表面处理技术有其优势也有不足。本文就氧化锆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牙种植体 陶瓷制品 骨整合 氧化锆 表面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诺如病毒原型株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NV)P蛋白细菌细胞表面展示体系,并对其进行功能评价。方法构建pET28a-inaQn-TB-P(GI.1)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建立升级版假NV。以猪胃粘膜提取物中已知NV受体组织血型抗原(human 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为对象,验证假病毒特异性识别、捕获HBGAs的能力;以生菜叶中类HBGAs为对象,验证升级版假NV捕获生菜叶中NV配体的特性,并对所捕获的配体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获得可高效捕获NV受体/配体的假病毒体系,该体系可特异性识别并捕获猪胃粘膜提取物中A型HBGA和生菜中类HBGAs。另外,所捕获生菜中类HBGAs可以分别被A、H和Lewis a型HBGA单克隆抗体识别,且以H型HBGA抗原位点暴露最多。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NV的P蛋白细菌细胞表面展示体系,可以识别并捕获HBGAs及其类似物,为解析NV与配体互作机制提供技术平台。

  • 标签: 诺瓦克病毒 细胞表面展示体系 P蛋白 生菜 配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消毒供应中心针对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手术器械配备过多的现象,运用品管圈(QCC)管理提升配包精准率,提高手供工作效率。方法2018年7~12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骨关节外科和器械商多方联合开展QCC活动。回顾分析2018年1~6月骨科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产生的管理问题,制定的整改方案有:培训和考核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识别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并制成器械图谱作为工作指引;规范医生通知器械商手术信息的方式;规范器械商按手术信息准确配置。结果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手术器械配置精准率由改善前的10.42%上升到改善后的96.72%,较活动前提升了86.30%,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标达标率146.62%。并在多方合作下促成了器械商配备备用包,应急情况得到保障,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结论对骨科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管理采用QCC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较好地提升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配置精准率,致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效率和骨科医生的手术效率均有提高,规范了器械商对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的配置流程。

  • 标签: 外来器械 膝关节表面置换 消毒供应中心 品管圈 精准率
  • 简介:摘要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对支架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再生医学的完全再生理论,要求骨移植替代物具备骨诱导性的同时,还能被破骨细胞降解并替换为新生骨组织。可吸收支架材料能被破骨细胞降解,且材料的理化性质也影响着破骨细胞的行为。其中材料表面微结构是启动骨诱导性的关键,对破骨细胞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材料表面粗糙度在一定范围内可增强破骨细胞的功能活性。就材料表面微结构对破骨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制备性能更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提供参考。

  • 标签: 组织支架 生物相容性材料 破骨细胞 表面微结构
  • 简介:摘要白内障是目前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临床上通常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对其进行治疗。该手术术后视力恢复良好。但是所植入的IOL是一种外来性异物,术后除了急性炎症反应之外,存在着远期的体内生物相容性问题,即后发性白内障,严重影响术后的视觉质量。虽然手术方式改进、IOL设计加工改良等能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但由于材料本身的相容性问题并未获得改善,仍能导致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笔者从材料学的角度对材料表面性能改性抑制后发性白内障作一综述。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表面改性 后发性白内障 生物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的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寒湿痹证患者,在固定室温条件下,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后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人体测温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观察曲池与合谷穴,足三里与冲阳穴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结果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手法后,上下肢穴位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均不同程度升高,且留针15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最高。①上肢:曲池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P<0.05),合谷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P<0.05);曲池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合谷穴(t=3.793,P=0.034)。②下肢:足三里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P<0.05),冲阳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P<0.05);足三里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冲阳穴(t=3.794,P=0.034)。结论"金氏烧山火"手法可升高寒湿痹证患者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具有明确的临床热效应。

  • 标签: 烧山火 寒湿痹证 热感 穴,曲池 穴,合谷 穴,足三里 穴,冲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隔离技术辅助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邻近肝表面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腺外科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行射频消融治疗邻近肝表面肝细胞癌24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2例,女性64例,年龄(56.7±9.2)岁。246例患者中131例采用水隔离技术辅助射频消融治疗纳入水隔离组,115例采用常规射频消融纳入常规治疗组。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一次性完全消融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等。结果水隔离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1.4%(28/131),常规治疗组20.9%(24/1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隔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6%(27/131),低于常规治疗组33.9%(39/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隔离组术后疼痛发生率6.1%(8/131),低于常规治疗组15.6%(18/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隔离组131例患者邻近肝表面肿瘤183个,常规治疗组115例患者邻近肝表面肿瘤142个。水隔离组一次完全消融率94.0%(172/183),高于常规治疗组75.4%(107/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隔离组无进展生存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隔离技术可增加邻近肝表面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的一次完全消融率,降低术后并发生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超声检查 射频消融 癌,肝细胞 邻近肝表面 水隔离 人工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口腔科门诊牙椅旁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口腔科门诊椅旁物表消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牙周科、口腔全科、正畸科的椅旁操作小桌和治疗车台面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消毒后即刻和消毒后1、2、3 h使用生物荧光检测仪对指定区域进行涂抹采样,每个位点连续采集观察5个工作日。结果受检物体表面消毒后即刻采样合格率100%,消毒后1、2、3 h的采样合格率依次为26.7%(8/30)、23.3%(7/30)、13.3%(4/30),均污染超标且各时间点采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9.155,P<0.05)。消毒后1、2、3 h,椅旁桌采样合格率依次为26.7%(4/15)、20.0%(3/15)、13.3%(2/15),治疗车采样合格率依次为26.7%(4/15)、26.7%(4/15)、13.3%(2/15),均污染超标且各位点采样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34,P>0.05)。结论口腔科门诊应重视椅旁高频操作台面的物表消毒管理,并根据污染变化情况合理调整消毒频率,以确保椅旁操作台面的物表卫生符合规范要求。

  • 标签: 口腔门诊 物体表面 污染 擦拭消毒
  • 简介:摘要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影响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病例临床上较罕见,容易给临床和家属带来困惑。本院收治1例接种乙肝疫苗出现表面抗原阳性的病例,1周后复查HBsAg为0.00 IU/ml,表面抗体强阳性。

  • 标签: 新生儿 乙肝疫苗 表面抗原
  • 作者: 张超 杨斌 王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30079 ,College of Dentist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IL 60612, U S A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自固化树脂充填Ⅴ类洞后充填体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方法选用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56颗(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制备Ⅴ类洞,分为2组(每组28颗)。实验组用预处理剂(Tooth primer)和新型自固化树脂(Bondfill SB)充填,对照组用自酸蚀粘接剂(Scotchbond Universal)和光固化复合树脂(Z100)充填。充填后样本牙进行疲劳实验:机械循环加载(49 N、1 Hz频率120万次)和冷热循环加载(5和55 ℃的水中分别浸泡1 min,共3 000次),模拟口腔环境的咀嚼负荷和温度变化。疲劳实验前后样本牙浸入50%氨化硝酸银溶液并还原银离子。用扫描电镜检测分析充填体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和内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用透射电镜观察牙本质界面超微结构。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实验组牙本质表面边缘间隙较对照组小。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釉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0.67±0.15)μm]显著小于实验组[(33.54±10.27)μm](P<0.05)。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釉质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55.08±15.20)%]显著大于实验组[(25.15±12.47)%](P<0.05)。疲劳实验后实验组充填体表面和内部更易观察到内聚破坏。透射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本质界面比实验组有更多的银沉淀物;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实验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和充填体内部。结论充填Ⅴ类洞时本项研究所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在牙釉质界面有较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而新型自固化复合树脂在牙本质界面有良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

  • 标签: 复合树脂类 牙修复体修复 Ⅴ类洞 界面适合性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观察不同表面电荷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行为。材料与方法6~7周龄SD大鼠12只,分为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每组4只,以下肢太溪穴为注射位点,分别于注射前后用MRI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3组大鼠的磁共振图像,通过计算、分析注射后其信号降低的体素点数目、位移和速度的变化来显示传输行为。结果经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切片验证。结果注射后,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的磁共振图像中均出现明显信号降低的区域;其中信号降低的体积随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3组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3组之间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明显不同(P<0.05 ),其中,负电荷组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3组信号降低区域的累计位移随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药物组间与观测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时间的延长,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的累计位移长于负电荷组。普鲁士蓝染色证实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传输。结论正电荷和电中性的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速度高于负电荷,研究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作为给药途径时应考虑表面电荷的影响。

  • 标签: 血管外膜 表面电荷 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微创给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和传统插管-给药-拔管(intubate surfactant extubate,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胎龄≤32周、需应用PS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LISA组和INSURE组,对比两组应用呼吸机或鼻导管吸氧的时间、给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首次PS治疗结局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共纳入67例,LISA组34例,INSURE组33例,两组患儿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率、吸氧时间、肺出血或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4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室旁白质软化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A组应用无创呼吸机时间长于INSURE组[(10.5±8.7) d比(7.1±2.6)d], PS反流率高于INSURE组[41.2%(14/34)比18.2%(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胎龄≤32周RDS早产儿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LISA技术发生PS反流的风险相对较高,撤离呼吸机时间相对较晚。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剂 LISA技术 INSURE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英国新生儿病房对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这项技术的接受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向英国所有150个新生儿病房发送电子问卷,包括LISA适应证、实用性和不使用该项技术的原因。结果电子问卷的总体回复率为96%(144/150)。只有11%的单位正在使用LISA,但大多数(78%)会考虑在自己的单位使用LISA,56%的单位会考虑产时应用LISA。存在的挑战主要在指南的制定和医务人员的培训方面。61%的单位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7周,三级新生儿中心将LISA的目标人群定为≥26周。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LISA的中位FiO2阈值为0.3(IQR:0.3~0.4),较大胎龄早产儿的LISA中位FiO2阈值为0.4。LISA实施前最常使用的药物是芬太尼(32%)。结论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对LISA的接受度较低。尽管许多单位正在考虑实施LISA,但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国家制定的指南,迫切需要对LISA这一操作进行标准化并明确其适应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与仅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早产儿相比,我们检测使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对早产儿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cSO2)的影响。方法对胎龄26~31+6周的早产儿,在生后120 h内使用近红外光谱(NIRS)进行研究。结果我们分析了22名未使用表面活性物质的早产儿rcSO2数据(CPAP组),22名使用LISA和CPAP(LISA组),6名经气管插管使用表面活性物质(ETT组)。4名早产儿同时使用两种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方法,包括6次LISA。总共尝试了44次LISA方法,成功了32次;13/44(30%)LISA尝试导致rcSO2减少20%。生后120 h内,CPAP组的rcSO2值与LISA组相似,分别为90%和85%(P=0.126)。CPAP组rcSO2值<65%的发生率为0.4%,而LISA组为4.8%(P<0.001)。结论我们观察的数据表明:LISA组早产儿的rcSO2值与CPAP组接近。

  • 标签:
  • 简介:摘要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防治主要依赖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经气管插管注入PS是最经典的给药途径,但给药时会给患儿带来一定创伤;PS微创注入技术能够维持患儿自主呼吸,伤害更小,还能降低机械通气需求、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死亡率,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临床,本文对此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注入技术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呼吸,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参数对近视眼人群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的影响及其辅助诊断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的可行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青岛眼科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144例(227只眼),其中男性90例(139只眼),女性54例(88只眼);年龄(22.8±5.6)岁。所有患者检查最佳矫正视力下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并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和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检查。根据Pentacam参数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值(BD)进行分组,将BD<12 μm定为对照组(59例,118只眼);将BD≥12 μm定为高BD组(85例,109只眼),其中BD≤16 μm者为可疑组(44例,53只眼),>16 μm者为异常组(41例,56只眼)。选取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中BD、前表面曲率(ASK)、后表面曲率(PSK)、前表面散光(AAstig)、后表面散光(PAstig)、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直径(W-W)7个参数及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检测系统中第1次压平时间(AT1)、第1次压平长度(AL1)、第1次压平速度(AV1)、第2次压平时间(AT2)、第2次压平长度(AL2)、第2次压平速度(AV2)、最大压陷时间(HCT)、最大压陷峰距(HC-PD)、最大压陷形变幅度(HC-DA)、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形变幅度比值(DA Ratio)、综合半径、最薄点厚度/厚度变化率(ARTH)、硬度参数(SPA1)、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15个参数纳入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BD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寻找影响BD的主要因素。结果对照组和高BD组在年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11,-1.808,-2.359;P=0.071,0.072,0.121);Pentacam测量发现在对照组、可疑组和异常组中,ASK、PSK、PAstig、W-W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492,31.547,10.773,70.167;P<0.05),AAstig、CC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204,1.108;P>0.05)。其中异常组[43.40(42.20,44.40)]较对照组[42.80(41.98,44.00)]ASK增大(t=-4.292;P<0.05),可疑组[-6.50(-6.60,-6.35)]与异常组[-6.50(-6.70,-6.33)]较对照组[-6.30(-6.50,-6.20)]PSK均增大(t=4.492,4.618;P<0.05);可疑组[0.40(0.30,0.40)]与异常组[0.40(0.30,0.40]较对照组[0.40(0.30,0.50)] PAsting均增大(t=2.796,2.515;P=0.016,0.036);可疑组[11.40(11.00,11.60)]和异常组[11.10(10.90,11.30)]较对照组[11.50(11.40,11.80)]W-W减小,同时异常组较可疑组W-W也明显减小(t=3.235,8.353,4.282;P<0.05);Corvis ST参数在3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每组患者BD与Pentacam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对照组、可疑组、异常组以及所有患者中,BD与W-W呈低至中度负相关(r=-0.614,-0.304,-0.396,-0.661;P<0.05),BD与其他参数相关性较低或未见明显相关性;将患者BD与Corvis ST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仅在可疑组中,BD与AV1、HCT、HC-DA间存在低度正相关(r=0.332,0.361,0.382;P<0.05),BD与Corvis ST其他参数在各组中未见明显相关性。以BD为因变量,选取Pentacam参数与Corvis ST参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变量W-W、ASK、PSK、HC-PD、SPA1、CCT间不存在共线性(容忍度<0.100),方程检验结果F=37.221,P<0.001,调整r2=0.504,拟合较好。结论角膜形态学参数中角膜直径、前表面曲率、后表面曲率是影响BD的主要因素,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中HC-PD和SPA1也可能对BD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角膜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参数的联合评估有助于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的鉴别诊断。(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10-117)

  • 标签: 近视 眼前半段 角膜 生物力学现象 角膜地形图 屈光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本单位应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门控技术在左侧乳腺癌深吸气屏气(DIBH)放疗的基本流程,比较应用OSMS与CBCT确定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摆位误差的一致性。方法2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用DIBH方法治疗,OSMS与模拟定位DIBH体表外轮廓配准,CBCT扫描与模拟定位CT配准各记录得到误差数据,数据包括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Rx、Ry、Rz。采用Pearson法分析两者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一致性。结果两种方法呈正相关,x、y、z方向平移误差以及Rx、Ry、Rz方向旋转误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74、0.84、0.65、0.41、0.54(P<0.01),95%CI值分别为-0.37~0.42 cm、-0.39~0.41 cm、-0.29~0.49cm和-2.9°~1.4°、-2.6°~1.4°、-2.4°~2.5°,均<5mm和3°。20例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患者系统误差<0.18cm,随机误差<0.24cm。结论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中应用OSMS与CBCT两种方式确定与模拟定位状态误差具有一致性,CBCT图像引导基础上使用无辐射的OSMS验证位置信息是安全可靠的。

  • 标签: 光学表面监测系统 深吸气屏气 图像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