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死因构成,并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队列中服用凝药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排除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1年内失访患者后,共纳入2 248例患者。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入组后第3、6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死亡,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心血管病死亡原因不确定死亡。根据随访结束后患者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危险因素,并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 248例接受治疗房颤患者,年龄(67±10)岁,女性占比41.1%(923/2 248)。随访(42±24)个月,共有21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8/100人年。最常见死因为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55.0%(120/218),而心血管病死亡中首位死因为心力衰竭(心衰)恶化,占总死亡18.3%(40/218),因缺血性卒中死亡者仅占总死亡8.7%(19/218),因出血事件死亡者占总死亡12.9%(28/218)。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5,95%CI 1.04~1.07,P<0.001),贫血(HR=1.81,95%CI 1.02~3.18,P=0.041),心衰(HR=2.40,95%CI 1.75~3.30,P<0.001),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HR=1.59,95%CI 1.21~2.13,P=0.001),心肌梗死(HR=2.93,95%CI 1.79~4.81,P<0.001)是接受治疗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危险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提示,年龄(HR=1.05,95%CI 1.02~1.08,P<0.001),心衰(HR=2.81,95%CI 1.79~4.39,P<0.001),缺血性卒中/TIA(HR=1.50,95%CI 1.02~2.22,P=0.041),心肌梗死(HR=3.31,95%CI 1.72~6.37,P<0.001)是接受治疗房颤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在死因中占比较小,而心衰恶化是最常见心血管病死亡原因。心衰、缺血性卒中或TIA、心肌梗死与房颤患者死亡率高相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药 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死亡原因死亡风险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 8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43例,女1 335例,男女比为1∶2.5;平均年龄为79.6岁(65~105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988例(52.6%),股骨转子间骨折850例(45.3%),股骨转子下骨折40例(2.1%)。手术治疗1 781例,占94.8%(1 781/1 878)。记录患者院内病死率,分析引起院内死亡原因;采用生理功能及手术应激评分(E-PASS)和诺丁汉髋部骨折评分(NHFS)评估院内死亡患者,小范围验证这两种评估工具准确性。结果本组共13例患者院内死亡,院内病死率为0.69%(13/1 878)。直接死亡原因:肺部感染7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可疑急性肺栓塞1例。13例死亡患者应用E-PASS评估病死率为5.3%±2.8%,而应用NHFS评估病死率为9.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6,P=0.023)。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需警惕并早期预防;应注意监测心血管事件、血糖,并预防应激性溃疡。推荐采用NHFS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死亡风险。

  • 标签: 髋骨折 死亡原因 住院 老年人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2011—2019年HIV/AIDS患者死亡报告情况,包括上报延迟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我国HIV/AIDS患者死亡后6个月内上报构成比变化趋势进行描述,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HIV/AIDS死亡病例迟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9年我国报告HIV/AIDS患者死亡241 019例,纳入研究237 282例,2011—2018年死亡后6个月内上报占比呈下降趋势(APC=-0.57%,p=0.047);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少数民族(OR=1.34,95%CI:1.29~1.39)、职业为家政家务待业(OR=1.52,95%CI:1.48~1.61)、学历为高中以上(OR=1.15,95%CI:1.09~1.20)、确诊年龄在45岁以上(OR=1.16,95%CI:1.12~1.21)、确诊年限超过6个月(OR=1.63,95%CI:1.57~1.70)、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OR=1.21,95%CI:1.13~1.30)或注射吸毒(OR=1.26,95%CI:1.17~1.36)户籍地与上报地不致(OR=1.08,95%CI:1.04~1.13)较易出现迟报;离异或丧偶(OR=0.87,95%CI:0.84~0.91)、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OR=0.78,95%CI:0.76~0.81)、死亡地点位于医疗机构(OR=0.90,95%CI:0.86~0.94)死亡次随访未失访(OR=0.25,95%CI:0.24~0.26)发生迟报可能性较小。结论2011—2019年我国死亡HIV/AIDS患者91.63%可在6个月内上报,2011—2018年死亡HIV/AIDS患者6个月内上报占比略呈下降趋势;少数民族、从事家政家务待业者、高中以上学历、确诊年龄在45岁以上、确诊年限超过6个月、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或注射吸毒户籍地与上报地不致为迟报危险因素,离异或丧偶、接受抗病毒治疗、于医疗机构死亡死亡次随访未失访为迟报保护因素。

  • 标签: 艾滋病 死亡 上报延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不同时长对HIV/AIDS患者代谢影响。方法单中心横断面研究,选择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随诊424例HIV/AIDS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时长分成四组:Ⅰ组(0.5~2年)、Ⅱ组(2~4年含2年)、Ⅲ组(4~6年含4年)、Ⅳ组(≥6年),比较各组血脂、肾功、血糖、肝功异常差异性。结果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Ⅰ组9/106(8.5%)、Ⅱ组17/134(12.7%)、Ⅲ组22/123(17.9%)、Ⅳ组4/61(6.6%),p=0.076;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Ⅰ组32/106(30.2%)、Ⅱ组58/134(43.3%)、Ⅲ组50/123(40.7%)、Ⅳ组27/61(44.3%),p=0.152;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发生率:Ⅰ组8/106(7.5%)、Ⅱ组17/134(12.7%)、Ⅲ组15/123(12.2%)、Ⅳ组3/61(4.9%),p=0.249;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发生率:Ⅰ组48/106(45.3%)、Ⅱ组66/134(49.3%)、Ⅲ组55/123(44.7%)、Ⅳ组33/61(54.1%),p=0.6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 ml/min/1.73 m2发生率:Ⅰ组4/106(3.8%)、Ⅱ组6/134(4.5%)、Ⅲ组6/123(4.9%)、Ⅳ组2/61(3.3%),P=0.953;eGFR与治疗时长呈负相关(r=-0.165,p<0.001);低磷血症发生率:Ⅰ组7/106(6.6%)、Ⅱ组7/134(5.2%)、Ⅲ组12/123(9.8%)、Ⅳ组6/61(9.8%),P=0.478;高尿酸血症发生率:Ⅰ组26/106(24.5%)、Ⅱ组35/134(26.1%)、Ⅲ组28/123(22.8%)、Ⅳ组10/61(16.4%),P=0.508;糖尿病发生率:Ⅰ组1/106(0.9%)、Ⅱ组9/134(6.7%)、Ⅲ组6/123(4.9%)、Ⅳ组3/61(4.9%),P=0.140;γ-谷氨酰基转移酶>60U/L发生率:Ⅰ组23/106(21.7%)、Ⅱ组34/134(25.4%)、Ⅲ组25/123(20.3%)、Ⅳ组12/61(19.7%),P=0.73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0 U/L发生率:Ⅰ组23/106(21.7%)、Ⅱ组33/134(24.6%)、Ⅲ组24/123(19.5%)、Ⅳ组12/61(19.7%),p=0.761。结论治疗半年以上HIV/AIDS患者血脂紊乱类型以低HDL、高TG血症为主,血脂异常发生率不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eGFR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并且需关注低磷血症高尿酸血症发生。ART药物对肝功损伤持续存在。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代谢异常 治疗时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抗病毒治疗(ART)≥15岁HIV/AIDS死亡状况,为降低HIV/AIDS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02-2019年河南省开始ART≥15岁HIV/AIDS,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死亡相关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共72 986例HIV/AIDS,死亡16 634例,死亡病例以年龄≥40岁(68.5%,11 393/16 634)、男性(62.6%,10 419/16 634)、血液传播感染(71.7%,11 927/16 634)、农民/农民工(91.7%,15 249/16 634)为主。以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为主(73.7%,12 261/16 634),病死率为16.8%(12 261/72 986)。34.6%(4 237/12 261)HIV/AIDS在开始ART第1年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开始ART第10年和第18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3%和71.8%。≥15岁HIV/AIDS开始ART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比例为45.5%(30 432/66 89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基线CD4<200个/μl组和200~个/μl组死亡风险分别是≥350个/μl组1.78倍(95%CI:1.64~1.94)和1.24倍(95%CI:1.13~1.36);基线有症状死亡风险是无症状1.25倍(95%CI:1.16~1.35);最近1次病毒载量值≥1 000拷贝数/ml死亡风险是<1 000拷贝数/ml7.09倍(95%CI:6.65~7.54)。结论2002-2019年河南省ART≥15岁HIV/AIDS死亡病例以血液传播感染和农民/农民工为主,艾滋病相关疾病是导致HIV/AIDS死亡主要原因。随着河南省逐步推行ART策略,HIV/AIDS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生存率。应继续加强CD4检测工作,尽早纳入符合条件HIV/AIDS进行规范化ART,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死亡状况 分析
  • 简介:摘要现在已经明确广谱中和抗体(broad-spectrum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NAbs)具有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在机体复制和降低血浆中总病毒载量作用,这也是HIV疫苗设计主要目标。但是至今传统疫苗设计策略并不能有效诱导产生bNAbs。通常只有10%~25%慢性HIV感染者才能诱导产生bNAbs。bNAbs具有高频率体细胞超突变(high frequency of somatic hypermutation)特有的CDR3区长度等特征,还需要在更有效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作用下,经历多轮亲和力成熟,才能产生中和能力强、且中和谱较广中和抗体。因此明确HIV中和抗体亲和成熟特征以及Tfh细胞对其调节机制是至关重要,也为设计出能够产生bNAbsHIV疫苗提供基础。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中和抗体 滤泡辅助性T细胞 抗体成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某医院HIV/AIDS病例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在云南省某医院就诊HIV/AIDS患者455例,分析不同特征患者死亡构成比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55例患者中死亡67例(14.72%)。男性、单身、同性性传播、首次就诊CD4值≤200个/μL、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未服用美沙酮、合并乙型肝炎、合并丙型肝炎患者死亡率较高,分别为19.91%、35.77%、26.79%、19.09%、25.85%、16.32%、42.86%和21.78%。男性(OR=2.301,95%CI: 1.592~3.653)、单身(OR=12.334,95% CI:6.691~27.236)、未进行抗病毒治疗(OR=2.884,95%CI: 1.093~6.265)、未服用美沙酮(OR=14.237,95%CI: 3.229~24.692)、合并乙型肝炎(OR=4.565,95%CI: 2.343~13.122)或丙型肝炎(OR=3.881,95% CI:1.401~6.745)是患者死亡危险因素,而首次就诊CD4细胞数>200个/μL患者死亡风险较低(OR=0.391,95%CI: 0.232~0.84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累计生存率高于不接受患者(χ2=21.090,P<0.05)。结论男性、单身、首次就诊CD4值≤200个/μL,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未服用美沙酮,合并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是HIV/AID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 标签: HIV 死亡 危险因素 合并感染 生存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哮喘是儿童最常见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目前基础治疗可以实现对部分哮喘症状良好控制,对于基础治疗无法控制中重度哮喘,生物治疗是新治疗选择。其中IgE抗体(奥马珠单抗)是最早上市用于治疗哮喘生物制剂,继之有大量靶向不同位点新型单克隆抗体问世,并用于哮喘治疗。本文就哮喘免疫机制、分型生物治疗发展史进行阐述,同时展望哮喘生物治疗趋势。

  • 标签: 哮喘 生物制剂 治疗趋势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林铃 李太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 100730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院,北京 100084
  • 简介:摘要HIV/AIDS已由不治之症逐渐转变为内科慢性疾病,但仍有1/3左右患者诊断较晚。晚发现感染者具有较高住院率和传播风险、较重经济负担和较差远期预后,故HIV感染晚发现是我国目前防治艾滋病重要挑战之一。非高危人群筛查范围有限、临床医护人员对HIV感染者非特异性症状识别不足、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循环重组株01_AE亚型比例较高导致疾病进展快是我国HIV感染者晚发现重要原因目前HIV/AIDS诊疗重心已逐渐转移至综合性医院,提高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疗人员对HIV感染后非特异性症状识别、扩大对患者各种复杂机会性感染合并症认知、重视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前HIV抗体筛查或将有效降低晚发现比例。以综合性医院为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结合CDC以及传染病院三架马车并进或将成为未来HIV/AIDS防治工作重要形式。

  • 标签: HIV 艾滋病 晚发现 全病程管理 综合性医院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天津市2011年至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io,MMR)变化趋势和孕产妇死亡原因,以指导孕产妇保健管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至2020年天津市全部孕产妇死亡病例(89例)评审资料,分析MMR变化趋势、死亡原因顺位死亡评审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MR变化趋势:10年天津市平均MMR为7.97/10万,各年MMR呈波动式下降,2014年最高(12.61/10万),最低为2019年(3.85/10万)。(2)死亡孕产妇特征:非本市户籍死亡孕产妇高龄、无稳定职业/无业、大专以下学历、经产妇、未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比例均高于本市户籍者[33.33%(8/24)与20.00%(13/65),χ2=46.18;100.00%(24/24)与69.23%(45/65),χ2=9.53;87.50%(21/24)与64.62%(42/65),χ2=4.44;79.17%(19/24)与44.62%(29/65),χ2=8.42;75.00%(18/24)与13.85%(9/65),χ2=31.02;P值均<0.05]。(3)孕产妇死亡原因:直接产科死亡占57.30%(51/89),间接产科死亡占42.70%(38/89)。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猝死、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症、羊水栓塞。(4)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孕产妇死亡占39.33%(35/89),其中直接产科死亡占94.29%(33/35),间接产科死亡占5.71%(2/35)。(5)可避免孕产妇死亡主要影响因素是医疗保健系统知识技能问题[62.86%(22/35)],且集中在区县级以下医疗机构[86.36%(19/22)]。结论应加强区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和流动人口孕产期保健管理,以保障母婴安全,进步降低MMR。

  • 标签: 产妇死亡率 死亡原因 回顾性研究 天津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是细胞表面的种免疫抑制分子,与配体PD-L1或PD-L2相互作用,负向调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PD-1在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表达上调,高水平表达PD-1不仅影响病毒对靶细胞易感性和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能力,还影响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体外阻断PD-1/PD-L通路可改善宿主细胞对HIV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已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抗病毒治疗HIV疫苗研究中。本文概述了PD-1在HIV感染和防治中研究进展。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天津市死亡居民吸烟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构成。方法研究基于2010—2019年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监测系统中收集数据,共计699 372例纳入本研究;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死亡年份、性别进行分组计算吸烟率、戒烟率不吸烟率;依据研究人群出生年份、性别进行分组计算吸烟程度比例;依据年龄段进行分组描述吸烟者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分布情况。采用Joinpoint 4.9.0.0回归软件分析吸烟率变化趋势;采用构成比描述吸烟者主要死亡原因构成。结果2010—2019年死亡居民吸烟率由28.7%降至21.4%,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3.0%(95%CI:-3.9%~-2.2%),不同性别死亡居民呈现同样趋势;戒烟者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由2010年10.5%升至2019年14.7%,AAPC为3.8%(95%CI:1.7%~6.0%);轻度吸烟者比例随出生年份后推而增加,1950年之前出生轻度吸烟者比例为14.7%,1981年之后出生轻度吸烟者比例则高达85.9%;重度吸烟者比例则随出生年份后推而减少;肺癌和心脑血管疾病是吸烟者和戒烟者主要死因,戒烟者中13.86%死于肺癌,稍低于吸烟者(16.39%),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5.55%),而吸烟者中随着吸烟程度升高,死于肺癌比例也逐渐升高,由9.19%升至19.11%。结论2010—2019年天津市死亡居民吸烟率呈下降趋势,与天津市居民整体吸烟率变化趋势致。肺癌、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位居吸烟者主要死因构成前3位。

  • 标签: 吸烟率 死亡原因 趋势 天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本市新生儿死亡情况死因构成,为进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内蒙古赤峰市死亡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新生儿死亡率、死亡原因顺位、死亡原因分布、二级和三级医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对比,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2例死亡病例,前5位死因依次为窒息(23.8%)、呼吸窘迫综合征(22.7%)、严重先天畸形(18.0%)、感染(11.6%)、早产(9.3%)。足月儿61例(35.5%),前3位死因为窒息(34.4%)、严重先天畸形(32.8%)、呼吸窘迫综合征(13.1%)。早产儿111例(64.5%),有16例(14.4%)胎龄≤30周、未经治疗死亡治疗后仍死亡早产儿前3位死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29.7%)、窒息(18.0%)、感染(15.3%)。早期新生儿124例,早期早产儿前3位死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43.1%)、窒息(27.7%)、严重先天畸形(12.3%),早期足月儿前3位死因为窒息(44.2%)、严重先天畸形(23.3%)、呼吸窘迫综合征(18.6%)。晚期新生儿48例,晚期早产儿前3位死因为感染(33.3%)、呼吸窘迫综合征(10.0%)、严重先天畸形(10.0%),晚期足月儿前3位死因为严重先天畸形(55.6%)、窒息(11.1%)、遗传代谢/染色体病(11.1%)。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死亡新生儿胎龄[(33.1±4.2)周比(35.0±5.1)周]、出生体重[(2 000±480)g比(2 620±515)g]均较低(P<0.05),二级医院足月儿死因中窒息比例明显高于三级医院(P<0.05)。结论新生儿死亡主要发生在生后1周内,其中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先天畸形、感染、早产是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生后不同日龄早产儿、足月儿死亡原因各有不同,二级医院足月儿因窒息死亡占比高于三级医院。

  • 标签: 婴儿,新生 婴儿,早产 死亡率 原因
  • 简介:摘要近年来老年人群感染HIV情况日益严峻,多个地区老年人群HIV新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导致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较低,死亡率较高。老年人群主要存在对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安全性行为意识较差等问题。感染后老年患者存在问题包括:服药依从性较差,晚发现率高,免疫重建功能较差和心理负担较为严重,同时耐药发生也是个突出问题,各地区流行亚型也存在定差异。老年HIV病例存在机体衰老等特殊性,加上病毒本身毒性和药物毒性累积,导致该人群患者多器官功能受损,死亡率上升。目前国内尚未有针对老年患者治疗方案,因此需要对该人群治疗方案进行更有针对性研究,从而改善治疗预后,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老年人 艾滋病 基因型耐药 抗病毒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皮肤组织无偿捐献供者死亡原因病原学特征,为异体皮移植提供参考。方法2008年10月—2018年10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接收49例无偿捐献皮肤组织供者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对其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死亡原因,将供者分为意外死亡组19例和非意外死亡组30例。统计49例供者性别、死亡年龄,对比不同性别供者死亡年龄、意外死亡组与非意外死亡组供者死亡年龄;统计引起供者死亡疾病或情况;统计49例供者乙肝、丙肝、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梅毒病毒携带情况外周血微生物培养结果,对比意外死亡组与非意外死亡组供者血源性传染危险因素检出情况。另选取异体皮制备过程中异常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结果(1)本组49例供者中,男38例(77.55%)、女11例(22.45%)。死亡年龄为42.00(24.00,55.00)岁,男性供者死亡年龄与女性供者相近(Z=0.120,P>0.05);意外死亡组供者死亡年龄低于非意外死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81,P>0.05)。(2)引起本组49例供者死亡疾病和情况中,损伤、中毒以及外因某些其他后果19例(38.78%),循环系统疾病11例(22.45%),肿瘤9例(18.37%),神经系统疾病3例(6.12%),呼吸系统疾病2例(4.08%),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2例(4.08%),血液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某些疾患1例(2.04%),消化系统疾病1例(2.0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例(2.04%)。(3)本组49例供者中共9例(18.37%)存在血源性传染危险因素,其中血源性传染病8例(16.33%),分别为乙肝5例(10.20%)、梅毒2例(4.08%)、丙肝1例(2.04%);血微生物培养阳性1例(2.04%),检出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意外死亡组2例供者检出血源性传染危险因素,检出比例低于非意外死亡组(7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2,P>0.05)。(4)本组共选出8例供者异常皮肤组织,其中皮内色素痣4例、瘢痕1例、假上皮瘤样增生1例、表皮疣状增生1例、真皮层见大量色素颗粒1例。结论皮肤组织无偿捐献供者以疾病导致非意外死亡为主,非意外死亡供者来源性感染风险较意外死亡供者稍高。异体皮获取和移植前应仔细调查供者死亡原因,评估健康状况,避免供者来源性感染发生。

  • 标签: 烧伤 定向组织捐赠 死亡原因 同种异体皮 病原学特征 供者来源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可持续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19年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与死亡者基本和随访信息,按病例数2倍抽样组成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为抗病毒治疗HIV/AIDS 3 355例,死亡组1 179例,对照组共2 176例。其中,30~49岁占81.34%,男性占69.09%,彝族占99.55%,已婚或同居占91.1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5.77%,农民占88.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死亡风险因素中,年龄≥50岁是18~29岁5.08倍(95%CI:3.05~8.48)、女性是男性0.70倍(95%CI:0.52~0.94)、注射吸毒传播途径是异性性传播途径1.43倍(95%CI:1.06~1.91)、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350个/µl是CD4<200个/µl0.38倍(95%CI:0.30~0.48)、最近1次使用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方案0.04倍(95%CI:0.01~0.18)、耐药是不耐药3.40倍(95%CI:2.13~5.42),无病毒载量结果且未做耐药检测是不耐药12.98倍(95%CI:10.28~16.40)。结论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治疗前CD4、最近1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后耐药检测情况是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影响因素。应扩大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覆盖面,科学更换抗病毒治疗方案,开展依从性教育和医务人员培训,降低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率。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死亡 影响因素 病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