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蒂部筋膜对大鼠肋间动脉穿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每组25只。于每只SD大鼠右侧背部设计并切取以肋间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大小为10.0 cm×2.5 cm,A组保留穿支及其周围2.5 cm×1.0 cm的筋膜组织,B组仅保留穿支,尽可能剔除穿支周围的筋膜组织,最后均将皮瓣原位缝合。观察术后2组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切取2组皮瓣组织行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标本血管生成情况,并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统计术后第7天HE染色切片中的血管密度,测量并计算血管直径及血管壁厚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组皮瓣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细胞珠蛋白(CYGB)表达的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皮瓣组织中HIF-1α和CYGB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皮瓣术后成活良好,B组术后7 d皮瓣远端缺血坏死,A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96.19%±0.65%,高于B组的88.97%±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2组皮瓣组织均可见新生血管,A组新生血管多于B组;A组血管密度、血管直径、血管壁厚度分别为(7.77±0.92)条/mm2、(65.23±14.62) μm、(10.49±1.99) μm,均高于B组的(5.82±0.85)条/mm2、(40.61±7.78) μm、(6.27±2.63)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A组HIF-1α表达高于B组,并逐渐趋于稳定;A组和B组CYGB表达于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术后第1、3天A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B组(P均<0.01),于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术后第5、7、9天B组中HIF-1α表达量高于A组(P < 0.01),直至第9天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术后第3、5、9天A组中CYGB表达量均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CYGB表达量均于术后第7天出现峰值。结论大鼠肋间动脉穿支蒂皮瓣切取时在蒂部保留部分筋膜,可提高皮瓣成活面积,可能是其中的HIF-1α的表达稳定及CYGB的表达上调所致。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蒂皮瓣 筋膜 低氧诱导因子-1α 细胞珠蛋白 SD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臀下动脉带蒂脂肪筋膜瓣联合VSD技术在坐骨结节及周围难治性溃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大冶市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收治12例压疮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43~86岁,平均62.4岁。压疮病史1~36个月,平均5.6个月,压疮创口面积2.0 cm×3.0 cm~10.0 cm×10.0 cm,平均4.6 cm×5.3 cm。所有患者均采用分期手术,一期手术切除压疮处坏死组织、瘢痕及滑囊,直至坐骨结节骨膜, VSD敷料填充创腔,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感染控制,二期行臀下动脉带蒂脂肪筋膜瓣转移修复术。术后家访或门诊随访。结果10例压疮创面伤口一期愈合;2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延迟愈合创面用VSD敷料覆盖冲洗引流2周完全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12例患者带蒂脂肪筋膜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及坏死,未发现供区明显功能障碍,受区皮瓣外形良好。结论采用臀下动脉带蒂脂肪筋膜瓣结合VSD技术修复坐骨结节及周围慢性难治性溃疡,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臀部难治性溃疡 臀下后动脉蒂脂肪筋膜瓣 负压封闭引流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支气管动脉动脉瘘的临床特点,评价支气管动脉动脉瘘介入封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因咯血就诊,并诊断为支气管动脉动脉瘘的1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增强CT表现,经内科抗感染及止血治疗无效的患儿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导管应用栓塞微粒球介入封堵治疗,评价封堵效果及随诊复发情况。结果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9.8(3.7,12.1)岁,体重35(16,55)kg,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咯血,仅2例患儿有血红蛋白下降,胸部增强CT显示患儿支气管动脉可见增粗迂曲,其中单支病变11例,多支病变4例,11例患儿有不同程度肺炎表现,4例患儿出现肺不张,除1例内科治疗有效外,余14例均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12例患儿经单次手术完全封堵所有瘘管,2例患儿因瘘管过多,单次手术难以根治,采用分次封堵,其中1例广泛支气管动脉动脉瘘患儿,多次手术仍未封堵完全。其余13例患儿中仅有2例在术中判定完全封堵,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2年再次出现咯血症状,行二次封堵未再咯血,术后患儿均未见胸痛及脊髓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4例介入封堵手术的患儿随访1.4(0.9,2.9)年,1例患儿未能完全封堵,仍间断少量咯血,余患儿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支气管动脉动脉瘘多以咯血为首发症状,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良好,复发率低且安全、可行。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动脉 放射学,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AAOCA)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确诊的17例AAOC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17例患儿中男14例、女3例,就诊年龄(8.7±3.5)岁,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LCA)4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RCA)13例。7例患儿表现为胸痛或运动胸痛,3例为心源性晕厥,1例表现为胸闷乏力,6例患儿无特异性症状,其中3例心源性晕厥及1例胸闷乏力患儿为ALCA。14例患儿影像学表现存在冠状动脉压迫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解剖基础。7例患儿行冠状动脉修补术,其中ALCA 2例、ARCA 5例,另有1例ALCA患儿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ALCA组在心血管不良事件或预后的发生比例高于ARCA组(4/4比0/13,P<0.05)。门诊规律随访6 (6,12)个月,失访1例,余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心源性晕厥或心功能不全多发生在ALCA组,ALCA预后较差。ALCA及ARCA伴有心肌缺血的患儿建议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巴马猪颈动脉内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支架内再狭窄(ISR)模型,观察并总结其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改变。方法以13头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采用球囊过度扩张的方式损伤巴马猪颈动脉内膜原位置入Neuroform EZ支架建立ISR模型。术后每2周通过床旁彩超监测巴马猪颈动脉支架置入区血流情况,如发现支架内血流增快或减慢,即刻行DSA、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高分辨MRI(HR-MRI)检查,明确支架内狭窄情况处死巴马猪,取支架处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13头巴马猪单侧颈动脉球囊扩张完成共置入13枚Neuroform EZ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2.46±3.57)周(6~18周),13头巴马猪中监测到支架内血流增快10例,血流减慢3例;即刻DSA检查显示13头巴马猪的支架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狭窄,狭窄率为(44.23±9.39)%;IVUS和OCT提示支架主体完全被增生的血管内膜覆盖,局部管腔的缩窄为明显增厚的内膜所致,而缩窄的管腔在HR-MRI上表现为管壁的明显强化;HE染色显示病变血管内弹力板断裂,内膜增生明显,增生的内膜以平滑肌细胞为主。结论通过球囊过度扩张撕裂血管内膜并原位置入颅内支架的方式,在12周左右可建立巴马猪颈动脉ISR模型,多种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均证实ISR为增生的内膜所致。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内膜增生 颅内支架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技术(DSA)超选择性肾分支动脉栓塞联合零缺血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治疗T1期肾癌的安全性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因T1期肾癌行LPN的39例患者,术前1~12 h先在介入手术室行DSA超选择性肾肿瘤靶动脉栓塞,然后再行腹腔镜下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分析,比较术前24 h和术后24 h、7 d、30 d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同时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分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患者手术时间为(123.2±7.6) min,术中出血量为(108.5±66.3)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5±0.6)d,术后住院时间为(7.6±1.5)d。术前及术后的Scr、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患肾的GFR为(45.6±8.4)mL/min,较术前的(59.0±9.5)mL/min降低(P<0.001),而健侧肾的术后GFR为(68.6±11.5)mL/min,较术前的(63.3±10.5)mL/min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术后随访12~36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超选择性分支肾动脉栓塞联合零缺血LPN治疗T1期肾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对于患者术后的肾功能影响不大,值得推广。

  • 标签: 肾肿瘤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 腹腔镜检查 肾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0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0T 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PCCI患者,均行3.0T MRI检查,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观察责任斑块分布、厚度及强化情况,计算责任血管的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以此分为正性重构组(RI≥1.05,82例)、负性重构组(RI≤0.95,27例),0.95<RI<1.05为无重构(8例)。正性重构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51~72(61.08±4.84)岁;负性重构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52~74(62.46±5.02)岁;测量PCCI责任血管管壁,比较两组血管壁特点、RI、斑块负荷,采用t、χ2检验。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背侧壁分布最多(38.46%,45/117),其次为左侧壁(23.08%,27/117),环形最少(5.13%,6/117);斑块厚度以>0.5~1.5 mm为主(70.09%,82/117),0~0.5 mm最少(13.68%,16/117)。两组斑块形态、斑块信号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1.201,均P>0.05)。正性重构组斑块明显强化占比(70.73%,58/82)高于负性重构组(37.04%,1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3,P=0.008);责任血管管腔最窄层面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血管、斑块、管壁及管腔面积均大于负性重构组(均P<0.05);正性重构组血管RI、斑块负荷均高于负性重构组(t=12.521、6.541,均P<0.05)。结论3.0T MRI应用于PCCI可显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进行病因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血管壁 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脑梗死 重构指数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 作者: 刘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6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5期
  • 机构:南阳豫西健和医院,河南 南阳474500
  • 简介:动脉位于人体颈部,左右各有一条,是由胸腔内的主动脉发出抵达脑部的血管。负责脑部血液供应颈动脉在颅骨外分为了境外颈内动脉两个分支。颈外动脉主要负责面部和头部的血液供应,而颈内动脉则主要负责供应脑部。当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时,就被称作是颈动脉疾病。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疾病发病率随之提高。例如年龄在50岁左右,这群人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仅有1%。很多人就想着那么年龄大了也不会高出哪去?但殊不知,如果年龄在80岁左右,那么这群人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就会高达10%,这可是整整十倍的发生率,十分的可怕。

  • 标签: 蔬菜摄入;颈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经血管内治疗的25例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及远期(>8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动脉瘤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所有患者随访3~21个月,复查DSA评估动脉瘤复发情况及载瘤动脉情况,以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25例患者共26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3个,未破裂动脉瘤13个。7个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7个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13个破裂动脉瘤中6个采用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病变段血管,7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个未破裂动脉瘤中9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4个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16个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中7个采用了双支架叠加辅助技术。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及远期均未出现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20例患者完成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例动脉瘤复发,1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血管闭塞。25例患者均于2022年5月完成末次随访(电话或门诊随访),其中24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根据椎动脉优势、动脉瘤与PICA关系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安全有效。

  • 标签: 椎动脉V4段 梭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肾动脉受累不同分型及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02年6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TEVAR治疗的TBAD合并肾动脉受累患者330例。根据主动脉 CTA 影像,将一侧肾动脉受累情况分为5型:真腔型(肾动脉开口完全起自真腔),假腔型(肾动脉开口完全起自假腔),双腔型(肾动脉开口起自真、假双腔),挤压型(肾动脉开口与真腔相连,但肾动脉开口受到内膜片极度挤压),开口型(肾动脉开口有内膜破口)。双侧肾动脉受累分型分为7型:真真型(真腔真腔型),真假型(真腔假腔型),真双型(真腔双腔型),真口型(真腔开口型),假假型(假腔假腔型),假挤型(假腔挤压型),双双型(双腔双腔型)。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是不同肾动脉受累分型术后肾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双肾动脉受累不同分型组间术后肾功能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比较双侧肾动脉受累不同分型组间30 d内及远期临床不良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术前肾功能重度损伤组与非重度损伤组患者全因病死率。结果患者年龄(53±11)岁,其中男性276例(83.6%),女性54例(16.4%)。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清肌酐(术前:H=18.686,P=0.005,术后:H=18.101,P=0.006)和胱抑素C(术前:H=17.566,P=0.007,术后:H=10.433,P=0.016)水平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假型组最高;但其术前术后变化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0 d内随访显示,术后急性肾损伤(χ2=15.623,P=0.007)、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χ2=15.523,P=0.010)、术中内漏发生率(χ2=17.935,P=0.004)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假型组最高(分别为2/9、5/9和5/9)。远期随访显示,全因死亡(χ2=14.772,P=0.011)、非主动脉源性死亡发生率(χ2=15.589,P=0.008)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术前肾功能重度损伤患者术后远期全因病死率高(17.7%比4.8%,P=0.009)。结论肾动脉受累分型不同的TBAD患者肾功能水平存在差异,TEVAR对TBAD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前肾功能重度损伤患者TEVAR远期全因病死率高。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夹层 肾动脉 肾功能
  • 作者: 张明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重庆潼南 402660
  • 简介:蛛网膜下隙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疾病,因此,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传统的手术夹闭合介入栓塞治疗都是有效的方法,但介入栓塞治疗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成为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不同类型新生儿肺动脉闭锁的随访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患儿共1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和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PA-VSD)两组。采用不同血管途径置入动脉导管支架,术后1、3、6和12个月及以后每年定期随访患儿基本情况和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9例患儿中12例为PA-IVS,7例为PA-VSD。两组患儿均为足月儿,PA-IVS组和PA-VSD组患儿出生胎龄分别为(38.8±1.1)和(37.7±1.8)周,出生体重分别为(3.2±0.4)和(3.4±1.1)kg,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0±9)和(12±7)日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例PA-IVS患儿中,9例经股动脉途径,3例经股静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7例PA-VSD患儿中,2例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置入,2例经股动脉途径置入失败,3例经左颈动脉途径成功置入动脉导管支架。所有患儿术后无血栓栓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并发症发生。PA-VSD组中支架置入成功的5例患儿在随访至6月龄时分别行肺动脉闭锁根治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支架取出术和动脉导管结扎术。所有患儿随访期无支架移位、狭窄,均实现了双心室循环,无死亡病例。结论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可作为PA-IVS和PA-VSD患儿一期治疗方法,除传统的股静脉和股动脉途径外,颈动脉可作为支架置入的一条路径。

  • 标签: 动脉导管 支架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经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主动脉壁分离,形成真假腔的一种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尽管发病率低,但发病突然,且病死率极高。主动脉夹层的诱因错综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主动脉壁结构异常、血管壁炎症反应和血流动力学有关。该文重点整理了炎性细胞和主动脉固有细胞在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炎性细胞
  • 作者: 刘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3期
  • 机构:南阳豫西健和医院,河南 南阳474500
  • 简介:动脉超声检查主要是借助彩色多普勒来评价颈动脉有没有狭窄,有没有血流异常的情况。这是一种无创的首选检查方式,颈动脉超声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突出。对于颈动脉硬化块,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来达到有效的成效,同时对于相关的颈动脉斑块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颈动脉超声了解治疗的相关情况。所以颈动脉超声在当前阶段对于颈动脉相关的疾病治疗有着突出的意义。颈动脉位置位于浅表,已经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都有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心脑缺血性疾病的预防、诊断也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 作者: 谭晨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0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 简介: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中辅以细节性护理配合,对护理质量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为2020.01至2022.12在院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配合和细节性护理配合,比对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准备时间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用时、不良心理及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细节性护理配合进行干预,可促进患者的不良心理改善,缩短手术用时的同时,还能使得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细节性护理配合;动脉瘤夹闭术;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碲锌镉SPECT(CZT SPECT)心肌功能灌注显像(MFPI)获得的血管区域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血流储备(CFR)与冠脉造影(CAG)测定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之间的关系及其指导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CZT SPECT MFPI测定并同期(3个月内)行CAG检查的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63.3±9.8)岁]。在血管水平计算CFR和FFR诊断心肌缺血(CFR<2.0,FFR<0.8)的一致性。计算冠脉狭窄≥70%对心肌血流下降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分析数据。结果42例患者共126支冠脉,其中30支(23.8%)CFR<2.0,33支(26.2%)CAG示狭窄≥70%。共有32支冠脉行CFR和FFR测定,27支两者结果一致,一致率为84.4%(27/32),其中6支两者均下降,21支均正常(Kappa=0.612,P<0.001)。在33支狭窄≥70%的冠脉中,13支CFR≥2.0;在30支CFR<2.0的冠脉中,有10支狭窄<70%。冠脉狭窄≥70%诊断心肌血流下降(CFR<2.0)的灵敏度为66.7%(20/30),特异性为86.5%(83/96),阳性预测值为60.6%(20/33),阴性预测值为89.2%(83/93),准确性为81.7%(103/126)。结论CFR与FFR诊断心肌缺血有良好的一致性。狭窄≥70%的冠脉中有近40%并不引起相应血管区域的CFR下降,CFR下降的血管中近1/3狭窄<70%。CZT SPECT测定的血管区域CFR对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精准诊断和介入治疗决策有潜在的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血流储备分数,心肌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