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儿 男,6月龄,因“反复发热2个月余”就诊,基因检测发现同时存在2个基因缺陷。TNFAIP3基因存在c.1243_1247del杂合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发变异;MMACHC基因存在c.349G>C和c.482G>A复合杂合变异。确诊A20剂量不足及甲基丙二酸尿症2种罕见遗传病,给予羟钴胺、左卡尼汀、沙利度胺等治疗。随访3年,患儿生长发育正常,腹泻好转,仍有反复发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DMRT1)基因变异/剂量不足所致的46,XY性发育异常(46,XY DS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4例46,XY DSD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内分泌功能评估、性腺病理及遗传学资料。结果例1为DMRT1基因变异c.332G>T(P.Arg111Met)杂合错义新发变异,因"闭经"于15岁就诊,外生殖器男性化得分(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s, EMS)为0分。DMRT1基因剂量不足3例:9p末端依次存在1.2 Mb、5.1 Mb和6.0 Mb片段缺失,其中例3合并5p区域33.3 Mb重复。3例就诊年龄均在1岁以内,社会性别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均因"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就诊,EMS依次为1分、0分、5分。例1和例3内分泌评估提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性腺病理均为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例2提示Leydig细胞功能良好、Sertoil细胞功能欠佳,性腺病理为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例3在18个月龄诊断为性腺母细胞瘤。例4患儿内分泌评估示睾丸功能正常,暂未同意活检。4例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结论在DMRT1基因变异/剂量不足的46,XY DSD患者中,前者初诊年龄偏大,后者就诊年龄偏小,性腺功能可表现为从正常到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此类患者存在性腺母细胞瘤高风险,且发病年龄小,对性腺发育不良者应及早行性腺活检。

  • 标签: DMRT1基因 单倍剂量不足 变异 性发育异常 性腺母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20剂量不足(HA20)患儿的临床特征、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基因突变特点、免疫表型及免疫学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TNFAIP3基因突变所致HA20患儿的临床特征;运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患儿外周血精细淋巴细胞分型检测以及患儿和13名健康对照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比例检测;构建空载体、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载体;在293T和Hela细胞系中建立TNFAIP3基因野生型或突变体过表达体系,分别检测A20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前后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Hela细胞中抑制性卡巴蛋白α(IKBα)表达水平,以验证该变异位点的致病性。结果患儿男,5岁11月龄,以反复口腔溃疡、腹痛、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阳性体征包括口腔溃疡、双下肢暗红色陈旧性皮疹、双膝关节肿胀伴压痛,疾病活动期时炎症指标升高,肠镜显示回肠末及回盲部黏膜充血肿胀,见多发溃疡;基因测序分析显示TNFAIP3基因杂合突变[c.909_913 del(p.L303fs)];外周血淋巴细胞精细分型显示初始B细胞124×106个/L(参考范围147×106~431×106个/L),占总B细胞的0.430(参考范围0.484~0.758);TFH占CD4+T细胞0.008(健康对照组范围为0.016~0.071)。体外实验显示突变体过表达293T和Hela细胞中均存在A20截短型蛋白表达,TNF-α刺激后TNFAIP3基因野生型过表达组IkBα蛋白降解率为15%,空载体过表达组Hela细胞中IkBα蛋白降解率较高,为57%,而突变体过表达组IkBα蛋白降解率介于两组之间,为35%。结论该HA20患儿以早发性白塞病样自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主要临床特征,存在TNFAIP3基因新发移码突变。该突变引起A20截短型蛋白表达和剂量相对不足,导致IkBα蛋白降解增加,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活化增强。

  • 标签: 单倍剂量不足 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背景:早产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多项关于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meta分析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也可能降低早产发生率,特别是孕16周前开始用药者。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1]。入组对象为经超声确认孕周且为宫内活胎的胎初产妇,在孕6~13周+6开始服用安慰剂或小剂量阿司匹林(81 mg/d)。研究对象来自6个中低收入国家的7个社区研究点。根据三角研究园(Research Triangle Park)数据协调中心集中生成的顺序,将参与者按1∶1随机分配(按研究点分层)至片剂阿司匹林组或安慰剂组(外观相同)。研究人员、医务人员和孕妇均不知晓分组情况,孕妇持续服用至孕36周+7或分娩。主要结局为妊娠≥20周后有妊娠结局孕妇的早产(孕37周前分娩)发生率。采用按研究点分层的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和广义线性模型对二分类结局进行分析,计算RR值和95%CI。对至少服用过1次阿司匹林或安慰剂的孕妇,均进行严重不良事件评估。结果:2016年3月23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14 361例孕妇中共纳入11 976例,年龄14~40岁,其中阿司匹林组5 990例和安慰剂组5 986例。阿司匹林组的5 780例和安慰剂组的5 764例纳入主要结局分析。阿司匹林组中668例(11.6%)和安慰剂组中754例(13.1%)发生早产(RR=0.89,95%CI:0.81~0.98,P=0.012)。阿司匹林组的围产儿死亡率(RR=0.86,95%CI:0.73~1.00,P=0.048),孕16周后胎死宫内和生后7 d内的新生儿死亡(RR=0.86,95%CI:0.74~1.00,P=0.039),早期早产(分娩孕周<34周;RR=0.75,95%CI:0.61~0.93,P=0.039)以及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且34周前分娩的发生率(RR=0.38,95%CI:0.17~0.85,P=0.015)均降低。2组其他母婴不良结局发生情况相近。结论:中低收入国家的胎初产妇,在孕6~13周+6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37周的早产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含不同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预处理方案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行hapl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预处理方案中rATG总量6、7.5、9 mg/kg分为ATG-6、ATG-7.5、ATG-9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①纳入288例患者,男182例,女106例,中位年龄18(6~6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8例,混合细胞白血病(MAL)14例。ATG-6组159例,ATG-7.5组72例,ATG-9组57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4.0(0.2~74.0)个月。②ATG-6、ATG-7.5、ATG-9组粒细胞植入率分别为96.9%、97.2%、96.5%(P=0.972),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2.5%、87.5%、86.0%(P=0.276),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14.5%、11.1%、8.8%(P=0.493),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8.8%、14.3%、12.0%(P=0.493)。ATG-9组的CMV、EBV感染率(77.2%、12.5%)均高于ATG-6组(43.3%、3.5%)和ATG-7.5组(44.4%、1.5%)(P<0.001,P=0.033)。③ATG-6、ATG-7.5、ATG-9组移植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5%(95%CI 60.3%~77.9%)、60.1%(95%CI 48.3%~74.8%)、64.7%(95%CI 51.9%~80.7%)(P=0.648),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4.6%(95%CI 34.3%~35.1%)、38.0%(95%CI 37.3%~38.7%)、20.6%(95%CI 20.0%~21.3%)(P=0.165),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3%(95%CI 44.9%~63.4%)、51.9%(95%CI 41.0%~65.8%)、63.9%(95%CI 51.9%~78.7%)(P=0.486),3年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4.2%(95%CI 23.8%~24.5%)、26.0%(95%CI 25.4%~26.6%)、23.6%(95%CI 26.3%~28.2%)(P=0.955)。结论低剂量rATG(6 mg/kg)可增加haplo-HSCT后Ⅱ~Ⅳ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高剂量rATG(9 mg/kg)使CMV、EBV感染风险增加,中剂量ATG(7.5 mg/kg)可能是兼顾降低中重度急性GVHD和CBV/EBV感染发生率的选择。

  • 标签: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移植物抗宿主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通气/灌注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和低剂量CT融合显像(SPECT/CT)在老年人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疑诊肺栓塞并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检查的279例患者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63例(老年组)、年龄<65岁者116例(非老年组)。以经随访证实正确的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比较分析两个年龄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的诊断效能,以及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老年组同期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CT肺动脉造影(CTPA)者43例,比较分析其肺通气/灌注SPECT/CT与CTPA的诊断效能。结果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6.10%(74/77)、91.86%(79/86)和93.87%(153/163),与非老年组的诊断敏感性96.43%(27/28)、特异性94.31%(83/88)和准确性94.83%(110/1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409、0.116,P=1.000、0.522、0.733)。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42%(65/77)、63.95%(55/86)和73.62%(120/163),与肺通气/灌注SPECT/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例均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及CTPA的老年患者中排除1例CTPA诊断不能确定者,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55%(28/29)、92.31%(12/13)、95.24%(40/42),CTPA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65.52%(19/29)、92.31%(12/13)、73.81%(31/42),两者特异性相同,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2)。结论肺通气/灌注SPECT/CT显像在老年患者中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高,优于CTPA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

  • 标签: 肺栓塞 肺通气 放射性同位素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用于放疗剂量验证的新型片状Presage胶体剂量计的吸收光谱、剂量线性、量程、稳定性等关键剂量响应特性。方法使用放疗加速器对同批次片状Presage剂量计进行系列照射实验,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照射前后剂量计在400~700 nm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使用胶片平板扫描仪测量照射前后R-G-B 3通道的吸光度变化。结果片状Presage在628 nm处有明显吸收峰且峰值吸光度随受照剂量呈显著线性变化趋势(R2=0.999 9),而在490 nm附近存在平缓吸收谷且谷区吸光度随受照剂量变化不大。胶体平板扫描仪R通道的吸光度测量灵敏度远大于G与B通道,在<10 Gy范围内,R通道吸光度随受照剂量呈高度线性变化(R2=0.999 9),而在大量程范围则呈显著二次变化趋势(R2=0.999 9)。该剂量计的量程范围>94.6 Gy,在照射后1 h内吸光度变化可忽略,之后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上升速度与受照剂量呈正相关,同时,未发现剂量梯度区出现梯度模糊现象。结论新型片状Presage胶体剂量计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剂量线性,量程大、梯度保持性好、无分割效应,提示在大分割多靶点放疗的积分剂量验证中具有潜在应用优势。

  • 标签: 剂量验证 胶体剂量计 Presage剂量计 剂量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至2019年12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剂量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低剂量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权重CT剂量、最大有效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P<0.05。观察组权重CT剂量和最大有效辐射剂量少于对照组,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CT和低剂量CT在早期肺癌的诊断过程中均能够发挥出作用,但低剂量CT的诊断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肺癌 低剂量CT 常规剂量CT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紫杉醇药及与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治疗一线化疗失败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92例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联合组(小剂量250 mg/d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治疗)和对照组(紫杉醇药治疗),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PF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腹泻、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相较紫杉醇药治疗能够提高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近期疗效,延长PFS,安全性良好。

  • 标签: 胃癌 阿帕替尼 紫杉醇 化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的发肾癌患者总肾、患肾及健肾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50例发肾癌患者(肾癌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3~65 (54.2±9.7 )岁]的术前临床资料,并以中国肾癌高发年龄段(47~68岁)的60名健康受试者[其中男性36名、女性24名,年龄(56.1±8.6 )岁]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肾癌组患者术前与对照组同期均行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肾动态显像,比较2组受试者的临床指标、总肾及肾GFR。肾癌组总肾GFR与对照组总肾GFR,肾癌组患肾、健肾GFR与对照组肾GFR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肾癌组患者中非对称肾功能的发生情况和健肾代偿情况,比较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肾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比、年龄、吸烟情况、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和尿酸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0.021,t=0.656~1.980,均P>0.05 )。肾癌组患者总肾GFR[(103.9±15.9)mL/min]与对照组[(103.2±10.6)mL/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 ,P=0.908 )。与对照组肾GFR[(51.2±5.9)mL/min]相比,肾癌组患肾GFR[(47.4±13.0)mL/min]明显降低,健肾GFR [(56.1±10.9)mL/min]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8、2.837,均P <0.05)。50例肾癌患者中,21例患者患肾与健肾GFR占总肾GFR的百分比之差的绝对值>10%;16例患者健肾GFR高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肾GFR参考值范围的上限。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分别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1±26.1)mL/(min·1.73 m2)vs. (108.7±13.4)mL/(min·1.73 m2),t=3.765 ,P<0.05]且二者具有相关性(r=0.54,P<0.05)。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可获得患肾和健肾GFR变化的准确信息,为肾癌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 标签: 癌,肾细胞 肾小球滤过率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肾动态显像 Gate's法 分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行鼻窦CT扫描时对图像质量和眼晶状体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应用GERevolutionevoCT对头部拟人模体进行扫描,不开启ODM为对照组,开启ODM为观察组。通过调整管电压(140、120、100 kV)、噪声指数(N17、N18)、螺距(准直宽度20 cm时0.531、0.969;准直宽度40 mm时0.516、0.984)、等扫描参数,分别采集24个序列图像。记录鼻窦组织前(A)、左(L)、后(P)、右(R)4个方向管电流(mA)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感兴趣区(ROI)的CT值均值(AV)、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影像品质因子(FOM)。采用双盲法对图像的边缘清晰度、软组织层次、噪声、伪影进行3分制主观评分。结果不同扫描条件组合下观察组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鼻窦组织A方向的管电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5);观察组L、P、R方向管电流和CTDIvol、DLP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D、SNR、CNR、FO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边缘清晰度、软组织层次、噪声、伪影的主观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ODM技术行鼻窦部CT扫描可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有效地降低眼晶状体的辐射剂量,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 标签: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 鼻窦 眼晶状体 辐射防护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对降低乳腺器官剂量的作用。方法模体研究采用PBU-2成人胸部拟人模体,使用临床胸部扫描参数,均开启智能毫安调制(Smart mA),在其他参数相同情况下对胸部模体进行3组扫描:(1)ODM off组,不使用ODM技术;(2)ODM part组,在乳腺区域开启ODM;(3)ODM all组,全扫描范围开启ODM。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于右侧乳腺区域前方固定位置放置长杆电离室,测量乳腺皮肤剂量值D;计算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和品质因子(FOM)。临床研究中,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胸部CT平扫的72例女性患者,分为ODM off组(不使用ODM技术)和ODM part组(乳腺区域使用ODM),均为36例。记录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并计算图像CNR、噪声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3组模体图像CNR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临床研究中2组患者间CTDIvol、DLP、CNR、噪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主观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模体研究中,ODM off、ODM part和ODM all组扫描剂量依次下降,CTDIvol分别为(6.90±0.02)、(6.26±0.02)、(5.99±0.02)mGy,乳腺皮肤剂量D为(9.17±1.01)、(8.01±0.92)、(7.58±0.87)mGy;软组织算法图像CNR依次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算法图像CNR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732,P =0.006)。肺及软组织算法图像FOM均在部分开启ODM时最大。临床研究中,与ODM off组比较,ODM part组CTDIvol下降16.12%,DLP下降16.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DIvol:t=2.604,P =0.011;DLP:t=3.293,P =0.002);图像CNR、噪声及2名医师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胸部CT扫描中使用ODM技术可在保持较高影像质量情况下进一步降低乳腺辐射剂量

  • 标签: 乳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术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术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术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小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联合应用两种商用及一种自行开发的基于加速器轨迹日志(LFB)的三维剂量重建系统验证肺癌VMAT计划。方法编程实现读取TrueBeam轨迹日志中误差并导入计划系统生成重建剂量。选18例肺癌双弧VMAT计划,用ArcCheck测量并利用3DVH重建,同时使用LFB和Compass计算模式重建。其中5例4 h内由ArcCheck测2次,检测加速器重复性。将18例计划移植到建成5 cm、背散4 cm、中心放置有FC65-G电离室的固体水模上计算电离室平均剂量并与实测及3种重建系统重建点剂量比对。结果加速器重复性稳定。LFB、3DVH、Compass及FC-65 G实测与计划点剂量偏差≤2%。ArcCheck曲面二维,3DVH、Compass整体及LBF所有器官三维γ通过率在所有比对标准下均>90%,3DVH及Compass个别器官γ通过率低。重建剂量与原计划相比,LBF差异最小,除肺之外器官Compass差异居中、3DVH最大。结论LBF、3DVH、Compass 3种系统能从不同方面反映肺癌VMAT剂量验证结果,联合应用三者进行剂量验证能更直观的展现出验证结果,便于后续分析。

  • 标签: 三维剂量重建 轨迹日志重建 三维γ分析 剂量体积直方图 剂量验证
  • 简介:摘要近年来,多种基因肾结石病被认知,基因肾结石病可引发肾结石、肾钙质沉积、肾外脏器表现以及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该类疾病的诊断也更快捷有效。同时,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编辑等技术将有可能改变基因肾结石病的现有治疗方式。现就基因肾结石病的种类、基因型和表型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 标签: 单基因 肾结石病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绒毛膜羊膜囊(MCMA)双胎妊娠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终止妊娠的60例MCMA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产前检查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MCMA双胎妊娠孕妇的年龄为(31.0±4.1)岁,其中,初产妇44例(73%,44/60)、经产妇16例(27%,16/60)。经产前诊断并在产后证实为MCMA双胎妊娠58例,中位超声确诊时间为12周(范围:8~30周)。60例MCMA双胎妊娠中,产前超声检查提示6例合并联体双胎、5例合并双胎动脉反向灌注序列征(TRAPS)、另有10例存在其他胎儿结构畸形。60例MCMA双胎妊娠孕妇中,19例孕28周内自然流产或由于胎儿畸形、胎死宫内等原因引产,41例进入围产期,共70例新生儿存活。围产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胎儿发育异常。结论MCMA双胎妊娠有较高的胎儿异常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早期诊断、加强孕期管理及监测、制订个体化诊疗方案是改善妊娠结局的关键。

  • 标签: 妊娠,双胎 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 胎儿监测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测试基于患者解剖结构三维剂量重建进行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剂量验证系统(3DVH),并探索其临床应用。方法对ArcCheck行阵列校准后按10 cm×10 cm射野、源轴距100 cm、投照量200 MU标定其绝对量,标定时将FC65-G置于模体中心测量。根据实测剂量、3DVH重建中心点及百分深度剂量与对应计划值间差异,调整绝对量标定值或ArcCheck CT密度值,使上述差异最小。选择肺癌、宫颈癌VMAT病例各10例,使用TrueBeam投照并用ArcCheck、FC65-G测量,由验证后的3DVH重建各测试例三维剂量并与计划值及实测值比对。结果ArcCheck不同阵列校准文件对ArcCheck二维面剂量测量及3DVH三维剂量重建影响不同。使用自行阵列校准文件及249.96 cGy为标定值时得到最优结果。所有测试例重建与原计划剂量相比靶区Dmean、D95%偏差<±4.2%,部分危及器官差异较大;点剂量差异平均值为负,重建值更接近实测值。各器官三维γ通过率中部分病例靶区通过率较低,50%处方剂量包绕区域稍高,其他器官大都较高。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能准确完成3DVH模型建立和测试,其能提供详实直观的信息用于剂量验证。

  • 标签: 三维剂量重建 三维γ分析 剂量验证
  • 简介:摘要调强放疗剂量验证是放疗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调强放疗的安全和质量非常重要。我国尚无调强放疗剂量验证的系统指南和验证工具方法的具体推荐,验证结果的解读及其临床意义、验证不通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不同机构使用的工具方法和实施细节差异很大。在国家肿瘤诊疗质控中心放疗质控专家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经过现状调查、多中心测试、专家研讨、咨询、审定等方式完成了该指南。指南规定了开展调强放疗剂量验证的机构、组织、人员、设备、技术流程,及文档记录等方面的要求,以期改进调强放疗剂量验证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 标签: 调强放射疗法 质量保证 剂量验证